足迹
四大名捕斗将军电视剧免费观看完整版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9部分(第1页)

尚大师这才恍然道:“我一直以为派去攻打燕、鹤二盟,原来是燕赵和唐仇才是──”

大将军道,“当时,我还未知悉冷血是我儿子,屠晚跟他有深仇大恨,留他下来消灭冷血,自是最佳人选。加上他是杀老何一家凶手,若派在外,万一遭人所擒,尽吐内情,对我也着实不利。至于赵好,此人神智不清,派去对付燕鹤二盟,总是不教放心。

尚大师顿然明白了:“难怪刚才梁取我向屠晚下毒手时,将军也不拦阻。”

大将军颔首道:“杀了他,这件案子,只要是矢口说梁取我诬告,便不会有别人的旁证入我罪名了。反正,现在他伤成这样子,不死也残废,谅他亦不能有作为:否则,我取他之命,亦易如反掌。”

尚大师笑道:“赵好此人,一向怪诞莫名,对屠晚又早有心病──屠飞椎现在是不是仍然活着,还是疑问哩!将军妙计,算无遗策,我真是无法企及背项,惭愧得恨!难怪将军给冷血三天为限了,我现在才能明白将军深意。”

大将军道,“其实,如果他肯认我作父,刚才便已认了。如果不认,给他三五十天也无用。但他毕竟是我儿子。我就真的等他一天,要是他想通了,来找我,我就前事不计,父子两称霸江湖。要是迟了一天,他纵再来找我,我也不理,就算暂时聚合,也是假情假义。就算是亲儿,那又怎样!只要他有违逆之心,成为我心腹之患,在我身边,谋我左右,妨我前程,误我大事,害我性命,我定加以歼灭!人最亲的只有他自己!大人物定当做非常事,阵前斩子,有何不可?我刚才见大势已去,心中也确无战志,故意另订时日,趁此撤退,顺此避其锋锐,就算暗里有高手埋伏,像追命、冷血这等所谓名捕、侠士,还不致在我要撤兵时他仍穷追猛打不已吧?就要他们这般,让我缓得一口气,我再来一一收拾他们。”

这句话引起尚大师问:“那么,大将军对小骨──?”

“杀了。”大将军用手一比,作“切断”状,我本多少也有点不舍,但这生死关头,古来多少英雄名将,就败在这亲情二字上。我已予他机会,我令红男回府时,他要是跟他娘立即回去,那就算是对我顾念亲情。如今他留在那儿,定受追命唆教,就算他人回得来,心也回不来,还等他来杀我么!他毕竟是仇人之子,跟我有血海深仇,你想,我再留着他,岂不养虎为患?若让他在外自在,定必有一日找我算账。我纵忍心些,也要先下手为强,除掉他,不能姑息。”

这番话听得连尚大师也为之怔住了。

“你不必劝我了。我不但决定这样做,”大将军决然的道,“而且,我已经做了。”

尚大师暗里计算了一下一同撤走的部属,便试探地问:“……你是派了鸟、狗、弓他们──?”

“以求万无所失,而且决不能暗杀失手,反加深小骨恨意;”大将军老谋深算地道,“我还加派了一些人手去。”

然后他喟然道:“小骨,小骨,你别怪我心狠手辣,谁叫你是冷老儿的孩子,而不是我的骨肉!”

说着用袖子拭去在颊边那一点点、一点点的泪影。

其实,大将军还有更重要的理由,并未说出来:

──他乍闻惊变,心神震尽,以致激起他近日来修习“屏风四扇门”的魔功反侵,如果此际要与人性命相搏,他恐为魔头攻心,走火入魔,所以,他尽求回庄缓一口气,能不出手,当然最好。

这时,在“永远饭店”中疗伤的冷血等人,正在叙话。他们因担心宋红男出事,劝凌小骨(冷小欺)姊弟回去看看──他们万万料不到:惊怖大将军竟然连自己一手养育了十八年的人也杀无赦的!

追命因见冷血处于两难困局,他为人重义,又生性豁达,常玩世不恭,笑闹江湖,此际忍不住便埋怨了几句:“世叔也真是的!看来!他是一早洞悉你的身世来历的,但却仍教你来面对这绝境!嘿嘿,这些高人,老是鬼神莫测、神龙见首不见尾,可苦了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给他摆布得滴滴的两头转圈儿。你看这局面,多不好受!”

冷血忙道:“这不关世叔的事。这是我自己的事,我要是自己过不了这关,就枉费他一番苦心了。他不约束我,让我自行攻破,这才是让我日后可独立于江湖的好办法。你看,大将军对小骨,诸多牵制,百方呵护,一旦发生了事,反而彷徨束手,无法以对。”

追命说几句怨言,其实也是说说罢了,主要为了吐一口怨气,轻松一下局面。当下,他便说起一要事:“世叔曾赠我一锦囊,临行前再三各我叮嘱:若遇人情道理上无法解决的困境,始拆此囊。看来,这是拆阅妙计的时候了吧?”

商议结果,众人都觉得是到了拆囊求策的时候了。

追命掏出锦囊,自内探出一颗蜡丸和一张纸条,条纸上只有十二个字,写得沉潜透劲,赫然是诸葛先生之手笔:

没有说过人坏话的可以不看

这样一看,众皆莞尔,本来凝肃仿徨的气氛,也一扫而空。追命笑道:“看来,世叔是早知道我们会怨怪他老人家了!”

大家都笑了。追命遂举手拍开蜡丸。

蜡丸中又是什么?

稿于一九九零年七月十一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周刊”刊出访问“温瑞安的传奇”。

校于二零零零年八月八日:与舒展超会于半夜,重聚当日鱼翅捞饭今之哈哈哈。

少年追命 … 后记 杀子报

西方文学中所谓“伊底怕斯情意结”(Oedipus Complex)就是“弑父恋母的心理纠结”。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一剧,就是借古代希腊的神话故事改写而成的。故事大意是说:特拜斯(Thebes)的国王利尤斯(Laius),听到预言说“自己即将诞生的儿子,长大后会杀其父、娶其母。于是,当皇后生下伊底怕斯(Oedipus)后,他就先下手为强,刺穿其足,扔弃在荒野里,料其必死。不料,弃婴却为他人所救,长大之后,因一次冲突而杀了一个老人,并夺了他的王位和妻子。这同时也可用作比喻在工业革命以后的西方人的代间关系,一种比较独立的(弃婴)和对立的(相互抗争)关系。

中国人则不一样。父母子女之间常常要互相“表演”孝道、“表示”孝念,儿女犯错时一力维护,但做对时又假意在人前责骂(同样也特别赞美他人的孩子)自已的孩子,以示“亲”、“疏”。标准的中国家庭不鼓励甚至不允可自己的“乖孩子”有太多自由活动的范围,不怕把他“惯坏了”,而表面是防他“学坏了”,其实是怕他培养了太多独立的个性,不听话。这完全是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不管是为了“家”还是为了“孩子”,总之就是不可拂逆他的意旨。如果稍有拂逆(更不屑说是背叛了),便不惜杀子。“二十四孝”里,有的是牺牲自己以尽孝的故事,而中国人大为表扬这些事迹。中国神话里的大舜,受其父瞽叟嫉恨,时常无故毒打他,并要谋杀他,他明知而逆来顺受,绝不反抗,只时而向故母亡灵哭诉。这种一旦遇到利益间的冲突,不惜杀子求存,跟西方的弑父恋母,相映成趣。这虽然只能算是比喻,或只能作为一种象征,但这两种文化互相影响,互为冲击时,我们就看见神州浴血、不惜大量“杀子”以求“内部团结稳定”的惨象。

比较两种文化两代之间的关系,一是空前,一则绝后;杀父固然不孝,但杀子同样不仁。弑父是大逆不道,不过大家也一样听过杀子报吧?

孙隆基先生早在“中国文化的深层架构”中申述过这些论见。我则采用小说的技法深究其心里过程的趣味性。写好人、忠良、义士遭手下、朋友、同僚的背叛、出卖、暗算(我的作品也不例外),但同样的,恶人、坏蛋、奸佞之徒一样会有人对他背信弃义──只要他们一旦失势,恐怕落井下石、雪上加霜的更是屡见不鲜。这点有史为证,小说却常忽略。

稿于一九九零年七月五日:出版“我女友的男友”。

少年追命 … 第七部:金梅瓶

第二十五集 各位亲爱的父老叔伯兄弟姊妹们

第二十六集 下三滥

第二十七集 太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