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湖南人是什么人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4部分(第1页)

随着刘锦棠大军的节节进逼,占领新疆长达十余年的外国侵略者阿古柏,不得不在绝望中服毒自尽。清廷谕旨嘉奖称:“刘锦棠出骑决胜,台协机宜,着加恩赏戴双眼花翎。”

清廷还采纳了左宗棠的建议,于1884年将新疆改为行省,任命刚步入不惑之年的杰出将领刘锦棠为第一任巡抚。

在新疆14年,刘锦棠采取了设立善后局,废除伯克制,推行清朝律令,改行饷为坐粮,兴修水利,恢复经济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以适应新疆经济发展的需要。1889年春,刘锦棠因祖母病重回籍省亲,才离开新疆。1894年,刘锦棠病逝于湖南湘乡老家,终年50岁。“督办新疆军务,运筹决策悉合机宜,于抚辑民回、创办屯垦事,尤臻妥协。补授甘肃新疆巡抚,赏加尚书衔,办理新疆善后及地方事宜均能悉心规划,劳瘁不辞。”行者刘锦棠得到了清廷极高的评价。

诗人领袖毛泽东

堪称诗人领袖的毛泽东,豪情与诗意相伴一生。1935年10月7日,红一方面军长征到达六盘山南麓。六盘山峰峦挺拔,路道险峻,古人曾以“绝岩排空扼秦陇,东衔锁钥镇兰岷”相称。毛泽东一行沿小水沟攀向六盘山顶。敞着衣襟的毛泽东,将那根作为拐杖的木棒丢在一边,双手叉腰,饱览六盘山的雄姿,对身边的张闻天说:“这里可观三省,快到陕北啰。”越过一道山梁之后,毛泽东停下脚步招呼随行人员歇一下。他习惯性地坐在一块大石头上,摘下帽子,自然而然地伸开双腿,一边休息,一边眺望着远方,高兴地说:“天高云淡,红旗漫卷,大雁南飞,六盘山的景色多好啊。这六盘山可不简单呢!它雄踞大西北,是兰州和西安的门户,这里离祁连山不远,是兵家要地,古代在这里打过很多仗,这里距陕北革命根据地不远了。”湖南湘潭人的男中音,对九死一生,艰难困苦中走过来的红军指战员们来说,是多么鼓舞人心的声音。

关于行:一路豪情一路歌(5)

随后,毛泽东率领的这支队伍,没过几天就到了吴起镇。一到镇上,毛泽东就填了一首《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屠龙手自然是毛泽东了。不到14年,善划龙舟的毛泽东就直捣了紫金山的黄龙府。

横刀立马彭德怀

吴起是个镇。1935年时,坊间笑话讲,吴起只有7户半人,那半户还是个光棍(70年后的吴起年财政已达5个亿之巨)。红军刚到吴起,红军的尾巴便是蒋介石的追兵。毛泽东决计砍掉这条“尾巴”。刚刚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疲惫与疾病缠绕着红军。几乎所有红军将领都反对毛的这项决定。

可毛泽东是湖南的犟骡子,坚持要打。他说,我们疲惫敌人也疲惫,以疲对疲,红军有经验。毛泽东那时是军事指挥,他做了个坚决“砍”的手势,振臂一呼:我现在要做战国的吴起将军,不过不是为士兵疗疮排毒吸脓血,而是砍掉那个“化了脓的尾巴”!说完,毛泽东将“砍尾巴工程”指定给了惟一支持他的老乡彭德怀。

接到命令后,彭德怀拟发给前线作战部队及毛泽东的作战电报中,描绘其地理环境时,在电文中写有“山高路远沟深”一句。毛泽东看到电报后对身边的作战科长伍修权说,咱彭老总是粗中有细呢,山洼洼里,那些骑兵的足就套住了,跑不过彭老总的子弹啰。电报发出后不久,彭德怀率部在吴起镇西北部的五里沟口一带设伏。一口气吃掉敌一个骑兵团,俘虏敌官兵700余人,迫使敌军停止了对长征红军的追击,远离陕北革命根据地。在战斗打响的当天上午,毛泽东在伍修权的陪同下来到前线,心情异常兴奋,即兴创作了一首六言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

草鞋元帅贺龙

“层层铁网逼周围,夜集深山雪满衣,为党为民何惧死,宝刀应向贼头挥!”这是烈士贺锦斋生前写给贺龙元帅的。凭两把菜刀,一双草鞋打江山的贺龙元帅,一生侠义天下。

正当毛泽东率红一方面军到达陕甘宁边区时,1936年2月,贺龙、任弼时率红二、红六军团撤离毕节,开始北上长征,进入了乌蒙山区。乌蒙山位于黔滇边境,方圆数千里。境内高山耸立,沟壑纵横,道路崎岖,人烟稀少,几乎买不到粮食。这里历来被兵家视为畏途。红军进入乌蒙山区,正是隆冬时节,天寒地冻,一片银装素裹,山崖挂着长长的冰凌,道路又窄又滑,山中寒气逼人。为了摆脱100多个团敌人的反复堵截和合围,贺龙率领红军在黔滇边境西出赫章,北上奎香,东进得章坝,再西返奎香,在大山中与敌人转战回旋了近一个月。供给困难,伤病员日增。部队在行军途中,卫生员扶着一名生病的战士艰难行进着。贺龙见了,要那位战士上他的马。战士说:“军长,把你拖坏了怎么行呢?”贺龙听了哈哈大笑,说:“同志,我是篾扎纸糊的?!走几步路就会走垮?快骑上去,我命令你骑上去!”那位战士只好服从命令骑上了马。贺龙的脚冻裂了口,鲜血淋淋,但他若无其事,穿着一双草鞋,自己拄着拐杖一步一跛地走在队伍中间。凭着这股豪劲带着队伍,一个月后便钻出了乌蒙山。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关于行:一路豪情一路歌(6)

敌人骂贺龙为“祸龙”,百姓赞贺龙为“活龙”、“神龙”。贺龙,这响亮的名字和中国革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一位诗人曾这样赞他:“三刀举世话传奇,愤起南昌会义师。坚持旗帜不可夺,烈焰飞腾湘鄂西。长江史诗雄千古,北上抗日驱强敌。继扫蒋家百万兵,终拔三山光我土。马到真理日月情,毛公指示周公行。如今人民做主人,论功贺龙不可忘。”

李觉是湖南解放时的起义将领,作为败兵之将,免不了向贺龙讨教得胜之道。贺龙笑谈说:“我们穿的是草鞋,皮鞋那么笨重,怎么追得上?”贺龙的部队不仅日行百里,而且在路上还能打两双草鞋呢。

马背诗人贺锦斋

贺锦斋是贺龙的堂弟,在“歌海”之称的澧水河畔长大。本想成为一名歌者的贺锦斋,却随贺龙走进了兵营。军旅生涯中,豪情万丈的贺锦斋上马杀贼。

下马诗,赢得了“马背诗人”的称号。

1927年,年仅25岁的贺锦斋被任命为第20军第一师师长,是当时国民革命军中最年轻的师长之一。南昌起义后,贺锦斋与贺龙率领部队辗转瑞金,经福建进入广东。在潮汕地区遭到了数倍于己的敌军的夹击,第一师、第二师与后续部队之间的联系被拦腰切断,内部出了第一师副师长欧学海这样的叛徒,最后,只有贺锦斋同警卫营长滕树云两人突出重围。潮汕失败后,贺锦斋于10月底辗转至上海,设法与组织接上关系。蓝天白云下,看是平静的黄浦江,江流却涡旋湍急,诗人睹物生情,感慨良多,于是填《浪淘沙》词一阕:

仰望蔚蓝天,与水相连,两岸花柳更鲜妍。可惜一片好风景,被匪摧残。

蒋匪太凶顽,作恶多端,屠杀工农血不干。我辈应伸医国手,重整河山。

“老子本姓天,家住潭水边,有人来拿我,除非是神仙。刀口对刀口,枪尖对枪尖,有你就无我,你死我上天。”这是贺锦斋1928年4月写下的。那时,国民党军龙毓仁旅进攻桑植洪家关,工农革命军被打散,红色根据地血雨腥风,一片恐怖,革命之旅受挫。周逸群与贺龙失去联系而转入鄂西。贺锦斋是行者也是歌者,他协助贺龙收集失散部队,吟此诗以激励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