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不和别的孩子比较的语句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部分(第1页)

一幅小小的漫画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飞速发展,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父母往往感到手足无措。过去, 父母还可以对孩子指指点点。还可以在孩子面前显露一下威风。但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许多的父母已经 失去了原来的地位,孩子知道的事情往往比父母还多,每天在餐桌上发布最新消息的不再是父母,而是自己的 孩子。

这仅仅是一方面,在生活中父母还有许多的地方需要学习,需要不断地进步。不进步自然会出现漫画上的 场面。父母的落后,当然还不仅仅是时代的冲击,还和做了父母的心态有很大关系,一些父母总觉得有了孩子 ,就应该以孩子的发展为主,平日里关注的也是孩子的成长,而很少考虑到自己也需要学习,需要。

有一些父母望子成才甚至逼子成才,但自己却从来不看书、不读报,认为学习是孩子的事,他们对自己。 对孩子执行两套截然不同的行为标准;孩子每天放学后必须看书做功课,而自己下班后可以打麻将,泡舞厅… …一句话:只要孩子好好学习,不要自己天天向上。

在一次开家长会中,我和父母们交谈,大多数父母认为自己努力工作,就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生 活条件。这些父母往往把自己的生活目标和孩子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的心态大多是“为了孩子,我们什么都 可以做,受多少苦都值得。”还有几位母亲坦白地说“自从有了孩子,我们没有了原来的娱乐和爱好。”我认 为这样的心态就是典型的不再学习,不再成长的父母心态,有的父母不是不想发展自己,而是对未来失去了信 心,觉得自己已经这把年纪了,还有什么前途?不如把希望放在孩子身上更可靠。因此,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 孩子身上,甚至把自己和孩子混为一体,以为孩子发展得好,就是自己的荣耀了。

现代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机会,终身发展的社会,挑战多、机遇多、发展的可能性大,如果父母爱惜自己 的生活,爱惜自己的事业,努力学习,追求上进,这一举一动都是在对孩子进行教育。

在家庭中,父母首先应成为学习的主体。要孩子好好学习,父母自己首先应天天向上。父母终身学习不仅 是完善自身、开发自身潜能、最大限度实现自身价值、顺应时代潮流和社会和谐同步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丰 富生活内容,提高生活质量。可以说,学习是每个人进入现代社会大门的钥匙。

另外,父母带头学习是给孩子营造的最理想的家庭学习氛围。因为影响孩子成长的不仅仅是父母直接对孩 子的教导或者是唠唠叨叨,更重要的是父母自身的一言一行和自然流露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通常我们刻意地 、有意识地要求培养孩子的种种努力会被自己不经意的自我放纵而轻易抹去,父母注重自我发展、终身学习会 对孩子的人生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如果父母不努力学习,面对每天在进步的孩子,父母就会感到手足无措。因此,只要父母能调整观念,放 下架子和孩子一起学习,那么,父母就会体验到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快乐!

孩子的孤独你了解吗?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体验最深的就是孤独,他们对于生死,对于人生都有了朦胧的认识,然而由于心理承受 能力弱,往往会将事情想得很糟糕,容易对人生和社会失去信心。他们觉得自己是大人了,于是总想一夜之间 成熟起来。父母的关心不再像过去那样暖融融打动心扉,反而觉得唠叨刺耳;老师呢,似乎也失去了往日的威 信。他们希望像一个大人那样拥有自己的天地,然而却得不到支持,于是就会觉得干什么都不被理解;就连平 时挺要好的同学,现在也不是那么亲密无间、无话不谈了,自己一肚子的心事,不知道该和谁谈。难怪青春期 的少男少女总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没人理解我”“我好孤独”。

加上随着生理的变化,孩子有了许多的小秘密,对自己和社会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就有了种种的不解和困 惑,但这些又无法和家长和他人沟通,孤独感就更加的深了一层。

北京某研究所发布了一项最新调查结果,发现34。9%的孩子对“孤独”感到担心、忧虑。负责该项调查的研 究员纪秋发介绍说,在这项历时一年,共访问了北京市1000名大、中学生的调查中,他们发现很多孩子经常提 及“孤独”、“郁闷”之类的词。

“别看我老和一大帮人一起唱歌、聚会,可我还是找不到可以交心的朋友,没有人可以真的理解我的感受 。”同事的女儿在他的日记里这样写道。

“你孤独吗?你害怕孤独吗?”16岁的她几乎每天都要上网,在她的网络圈子里,这句话已成为朋友间的 暗号和彼此的问候语。在家人看来,她其实是个性格开朗的女孩,是家里的独生女,在旁人看来她应该特别幸 福才对。然而她最好的“朋友”就是博客和日记。

由于升学和就业的压力,学校不停地向学生灌输“竞争意识”,学生、家长也对考试排名、班干部竞选等 极为看重,甚至是彼此防备。

“我抬起头,看见所有人都在疯狂地学习,转过头想和别人说话,四周没有一个人理我,同学们都憋着劲 儿互相拼名次。回到家,妈妈拿着新买的习题,告诉我几天之内必须完成。”一个初中女孩在自己的日记本上 用凌乱的字迹写道,“谁能救救我!”

然而,由于对“孤独”的看法不同,不少父母并不能理解孩子们内心的渴望,这导致两代人的交流减少, 甚至形成更大的鸿沟。其实每个孩子在内心中都会期待和家长交流。但是,如果沟通的方式和渠道出现问题, 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觉得迷茫、害怕,进而产生心理上的疾病。

青春期,是孩子向成人转变的过度阶段。在这个阶段,有关自己和社会的各种信息纷至沓来,需要他们经 过不断地思考,最后确定自己的生活目标。在这个过程的一开始,孩子往往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 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社会赋予他们的角色一下子增多了:不仅要作为子女,还要当学生;在同学中想成为 被人接纳和喜爱的人;希望得到成年人的尊重和信任。要在不同的环境中“扮演”好相应的角色,对于孩子来 说还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可是他们又想表现得独立和成熟,于是一方面特别需要和别人探讨和交流,一方面 又不愿意敞开心扉。

所以,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说:“没有谁比青年人从他们孤独小房里,更加用憧憬的目光眺望窗外世界 了,没有谁比青年在深沉的寂寞中更加渴望接触和理解外部世界了。”这种孤独感正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一 种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生活经验的丰富和自我探索的深入,他们会逐渐获得一种熟悉自己、对自己有 信心、有把握的感觉。那时,他们就既能够独立思考,也会乐于与人交流了。

作为家长,当我们看到孩子陷入孤独之中时,既不要无意义地叹气也不要进行严厉的责骂,而是应该帮助 他们尽快走出孤独。那么,如何才能帮助孩子消除孤独,走出自卑的泥潭呢?

1。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你可以告诉孩子,自卑如同作茧自缚,不冲破自卑这层茧,就难以走出孤独的 沼泽。一个人只有充分相信自己;才能使别人相信你。只有钻了出自织的茧;才能克服孤独的产生。

2。鼓励他们多与外界交流。独自生活并不意味着与世隔绝,虽然客观上与外界交流造成困难,但依然可以 通过某些方式达到交流的目的。与朋友的交往和联系,不应该只是在你感到孤独时,要知道,别人也和你一样 ,需要并能体会到友谊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