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论语力人篇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部分(第1页)

《论语》传播的传统文化,送上一道清新可口的喷香菜,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和欲望。同时也预示着《〈论语〉心得》会全力推动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发展。

她把七亿中国人带到了一位年已2500多岁的老贤哲面前。于是这位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圣贤,变成了一个面目和善、言谈可亲的邻家老头,并借助于丹与一大群看书听讲座的现代男女,就他们的成长心事及奔小康、冲中产道路上的遭遇和不平大拉家常。睿智远见、为人们留有许多思考余地的孔子可能没有料到,2500多年后的今天,因有了一位女学者,他的经典语录再次重重地叩动着人们的心弦。

于丹是央视10套的策划顾问,《百家讲坛》早已经定了《论语》的题目,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主讲人。“于丹有这个潜能,她会把握说服力和吸引力的尺度。”于是,负责人动员她主讲这个题目。于丹坦言:“起初我还不同意呢。我想有那么多老教授,怎么能轮到我讲《论语》?他们反复做工作,我忐忑不安地去试了试,没想到效果还不错。”在国庆黄金周内,于丹分别讲述了《论语》中有关“天地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7个方面。在于丹看来,《论语》的内容70个方面都不止,但《百家讲坛》要求只讲7天。她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摘取自认为对大众现实生活有积极意义的内容先取7个方面来讲。根据十多年从事教学工作及媒体研究的经验,于丹相信听众会对这7个方面的选择具有一定的需求。

在讲述中,于丹加进自己的心得,还串进去很多故事。她说:“作《论语》的考据,我没有资格和水平,我做的不是学术的解读,而是大众传播。制片人告诉我,我讲的要让15岁以上的人都能听懂,都喜欢听。”在于丹看来,这也正是《百家讲坛》的成功之处——让经典的东西走出象牙塔,让观众期待它,而不是媒体的自说自话。

于丹成功并非偶然

从传播的范围来说,传播可分为对内传播和对外传播。

对内传播的传播对象在国内。传播者与传播的对象相距很近,甚或就生活在传播对象中间,比较容易听到传播对象的呼声,对他们的喜好和口味也不难了解,因而易于解决好传播的针对性问题。

相比之下,对外传播的针对性就不好解决,因为传播对象在国外,远隔重洋,传播者与传播对象的差异较大,彼此有不同的民族的习惯,不同的语言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等。这些差异就给对外传播带来了诸多的困难,在传播的内容和方式上都与对内的传播不同。比如说,在中国的对内传播主要是讲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和社会新闻,而对外传播的内容当然也少不了这些,但是除此而外,还要偏重于中国基本情况的介绍:如中国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遗产、神奇的中医、中药和武术、美丽的风景区、古老的长城、多彩的民族、宗教的情况、普通人的生活。总之,对外传播的内容既有今日的主旋律,又有昨日的光辉,借以传播中国的两个形象:改革开放的现代中国形象和文明古国的形象。

对国内读者来说,我们用不着在报刊上去给他们介绍长城是怎么回事,新中国的国旗国徽是什么样子,因为他们早知道了。但是,对外国读者来说,这些都是新鲜东西,非常感兴趣。当市场经济兴起的时候,国内读者兴奋起来,喜欢这方面的报道,同样的内容讲给外国读者听,他们的反应却不热烈,因为在他们那里百年以前就搞了市场经济,你认为是新鲜的东西他却视为旧事物。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国内读者感兴趣的东西,国外读者并不感兴趣,反之,外国人喜欢的东西中国人不一定喜欢。内外读者的胃口有别,我们的对内传播和对外传播也应该有别。明白了那些区别点,我们就可以掌握分寸,加强对内对外彼此各异的针对性。

于丹的成功,关键在于她独特的讲述方式。朱熹也讲《论语》,钱穆也讲《论语》,当今中国,各高校许多讲堂都在讲《论语》,为什么其他人没有掀起这样的狂潮?

就讲述技巧而言,易中天强调了“平民立场”4个字。他说,“传播效果很大程度上来自亲和力,亲和力来自于‘平民立场’。观众认为你与他一样看问题、想事情,就没有距离、没隔阂,不是居高临下、咄咄逼人,没有对立情绪,也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不仅你和他们是一样的人,故事中那些历史人物、英雄人物也和他们一样,他就爱听你讲话。”

于丹“心得式”的解读方式,能更好地还原《论语》作用于人心的初衷,能降低经典“入世”的成本。对学术界以外的大众来说,这种讲法太好了。别小看一个个小故事,她就把《论语》讲活了。

一句话,于丹尊重了大众传媒的规律,使用了恰当的方法和技巧,用市井百姓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进行传播,是她的讲座火起来的重要原因。

从事媒体工作的人都知道,“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传媒接近群众、吸引受众的不二法门。既要贴近群众,就要熟悉群众、了解群众,央视《百家讲坛》将节目定位于“初中文化水平”,就是基于对受众的深刻了解。制片人万卫分析说:“初中文化水平并不是指为初中毕业的知识层次的人服务。实际上,只要你跨出所学的学科,在其他学科你就是初中水平。比如你是学物理的,历史对你来讲就是初中水平。”多么精到的分析!由此我们似乎又一次体味到了“三贴近”的威力。

于丹的成功,方法技巧固然重要,传播工具亦不可或缺。有人说,于丹踩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这位巨人,就是在中国独一无二、在电视传播领域具有某种“垄断”地位的中央电视台。是电视这个主流传播媒介的巨大影响力,造就了于丹的水涨船高。

为什么是于丹?(1)

()好看的txt电子书

西方传播学有一种令人听起来感到不舒服的理论,叫做“靶子论”。这种理论形象地把传播内容比作箭,把传播对象比作靶子,而传播者呢,自然是操箭的弓手。据说,传播者是主动的,传播对象是被动的,而且散沙一般,无法抵御传播者的射击。只要你肯把箭射向靶子,传播对象就会应声而倒,即接受你的传播内容。这种理论,把传播对象视为愚昧的芸芸众生,把传播者视为可以为所欲为的神人,似乎不管传播什么内容(真的、假的、善的、恶的、美的、丑的)只要不断地射箭,传播对象都会不加选择、也无须怀疑地加以接受。事实上,问题没那么简单,传播对象岂可随意摆布?岂可任人愚弄?岂可去接受那些假的、丑的、恶的传播内容?你在那里无中生有地传播一些谣言也是可以击倒“靶子”的么?

“靶子论”早已行不通了,现在的传播者谁还按这种理论行事?“靶子论”之所以没有生命力,关键性的原因是没有正确对待传播对象,它不是尊重传播对象,而是压服、愚弄传播对象。于是,传播者与传播对象之间的关系就不正常了,传播者总是高高在上,把自己视为教育者,把传播对象视为受教育者,我讲你听,我有发言权,你没有发言权,讲一次不行,再讲一次,用传播攻势来折服你,似乎谣言三遍也成真理。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大众传媒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早已把“靶子论”抛弃了。其实,传播者与传播对象是平等的,传播者尊重传播对象,而传播对象则依赖传播者。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关系,我尊重你,你依赖我,通过传播这条纽带,把双方的心系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报纸没有读者,报纸给谁看呢?读者离开了报纸,又怎样获取信息呢?报纸、电台、电视台、出版社都离不开自己的读者、听众和观众。他们才是传媒的主人,而记者、编辑、播音员只不过是受众的服务员罢了。写到这里,我们又可以说传播者与传播对象之间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既然是这样,传播者就要把传播对象看作朋友,非常友好地对待他们。现在常听人说“读者是上帝”。这个比喻性的说法未必太恰当,但可以看出读者在传播者心目中的地位,并对读者怀有美好的感情。

人是感情的动物,人际关系往往以情系之,读者与编者之间难道就仅仅是我花钱你卖报的买卖关系吗?当然不是,这中间有感情的纽带。30年代,著名作家邹韬奋办刊物,把读者视为亲人,对读者来信一一作复,而读者把它视为良师益友,并对他的出版事业予以支持。邹韬奋对读者怀有感情,并靠这种感情反馈发展了自己的传播事业。

古代的孔子也是这样。他对自己的传播对象怀有感情,反过来,学生尊敬他,爱护他,帮助他游说诸侯,整理文化典籍。他从来不欺骗自己的学生,而是献出一片爱心,对学生怀有很深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