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论语力人篇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部分(第1页)

明天启间,这10个字仍不够用,由第65代衍圣公孔胤(衍)植奏准后续上20个字,即: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依此,从56代的“希”到85代的“扬”都有固定用字。目前存世的孔姓,辈分最高的约为第71代的“昭”,最低的是第80代“佑”。所以我在本章开始时说当前所见不出这十个字。

民国后孔令贻又另立了20个字,于民国八年咨请北洋政府核准公布成为第81代至100代的用字。即:“建道敦安定、樊修   长、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续昌”。次年,以孔德成“宗府布告”名义公布于孔庙诗礼堂,列出前后各20个字,规定“如果有人不依行辈者,必须改正,否则,不准入谱”,这也是过去一贯的规定。

()

在日本,天皇家族也是世代相传,但我认为在中国只有孔子家族能做到这样世代相传,从不乱辈,并传至110代。

孔子子孙的特点是它的名字在出生之前其辈名就起好了。实际上我的本名叫孔祥林,这个“祥”字就决定了我是第75代。我的父亲叫孔繁宗,“繁”字也是早就确定了的。还有,我现在有了孩子,名字叫“令昊”,“令”字就是76代的人用的辈分字。这样,孔子的子孙直到105代都有了辈分名字。

孔家的成长秘诀四岁开始读《论语》

从孔子开始算起我是75代,幼年开始就在孔家的严格教育环境中长大。我四岁时开始读《论语》,由祖父孔庆功给我讲授。生在孔家如果没有学问被认为是不忠不孝、大逆不道的。

所以我的兄弟姊妹们都是从四岁在私塾学习,教室就在庭院的西房。每天早晨起床后,祖母照顾我们漱口、洗脸,结束后马上去教室“早习”,学习到8点半再吃早饭,早餐后继续学习到中午,午饭后再返回教室继续学习,下午五六点钟吃晚饭。如果是冬天完餐后还要“夜学”,夏天就不用了。

教师正面的正中央供奉着孔子的像,学习一开始我们先要面对排位行礼,然后再向祖父行礼,随后才开始一天的学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祖父全部读了一遍之后,再断句让我复述,他几乎不做解释,只是让我们复述、背诵,不仅能从头背到尾,还可以倒过来一句一句地背诵,尽管书中内容的意思我们一点也不明白。

“现在就是要背诵,不明白也没关系,以后反复学习,再反复读‘四书五经’,将来一定有用处。”祖父的话我一直铭记着。

祖父是一个亲身实践“吾日三省吾身”的人,也让我们照着他的样子学习。我甚至还在梦中见到了孔子。

除了学习“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加上《诗经》、《礼记》、《书经》、《易经》、《春秋》)的课程外,还有历史和地理,除学习这些课程外,我们每天还必须用大量的时间做习字练习。

在孔家是非常重视书法的,学习书法是传统的课目,客人来访时,要在大桌子上摆上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必须写上几个字让客人看看,这成了招待客人时不可或缺的礼节。进入学校以后私塾的功课还要继续,我家的私塾持续到1967年。

孔子其人(1)

孔子的身世

我的祖先当然是孔子啦,但要是再往前追溯的话,据说是轩辕黄帝。轩辕黄帝是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祖先,姓是姬、号是轩辕氏、有熊氏。据传轩辕帝死后,因为葬于陕西省黄陵县都北边的桥山,所以成了当今名为黄帝陵的名胜古迹。

传说轩辕黄帝有一个叫玄嚣的儿子,继承父位成为天子,因为修炼了太昊之法,所以还被称之为少昊。

少昊在位80年,死后葬于曲阜的云阳山。少昊的第41代嫡孙就是孔父嘉(孔子的六世祖先)。史书记载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遂为氏孔”,自此他的子孙就都姓孔了。

孔父嘉的第四代也就是孔子的曾祖父孔防叔是宋国(现河南省和江苏省的交界)的贵族,为躲避内乱去到晋国,后又定居在鲁国。因此,孔家丧失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的特权。并在鲁国做官得到了叫做“防”的村子,据说防叔重建了孔家。孔子的父亲作为在这个鲁国重建的孔家后人降生了。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孔纥)是鲁国位置不太高的武官,颇以勇武著称。叔梁为统称,直到后来成为陬邑大夫。大夫是周代的官名,比士高一位。叔梁纥娶鲁国人施氏为妻,生有九个女儿。据说他的妾也有好几个孩子。可是,生下的儿子孟皮腿有毛病行路都很困难。就这样的话难以继承家业,做父亲的当然会不满。为此,步入老年的叔梁纥娶了年轻的颜微在。

当时,已过64岁的婚姻被认为是与“礼”不相称的。况且,叔梁纥既有正妻,还有妾。所以,后来的司马迁在《史记》的“孔子世家”中把这段婚姻称之为“野合”(不符合礼仪)。

据说,孔子出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即公元551年9月28日,因他是秉受尼山的灵气所生,取名叫丘,号称仲尼。从小活泼可爱,啼声洪亮,父母爱逾拱璧。

孔子3岁丧父,继承母教。虽家境贫困,但教育孔子演习礼仪以明志,学习技能以谋生,严格要求,其能使成大器。年事稍长,为了帮助母亲维持生计,就从事各种劳动,养成勤劳俭朴的习惯,经受克服困难的磨炼。

孔子自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少年时代已经自觉地开始勤奋求知,树立远志。17岁痛失慈母,寻及父墓,合葬于防山,即今之梁公林。

19岁娶妻宋之亓官氏,次年子孔鲤生。是年在三桓(即三卿)之一的季孙氏家做委吏,管理仓库,以公正无私著称。21岁改任管理畜牧的秉田,认真负责,显示了治事的才能。

孔子少年时艰苦备尝,所以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孔子勤学好问,学无常师。勤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探求真理,把自己锻炼成文武全才的有志青年。29岁学琴于鲁国琴师师襄子,反复领会,深探意境,以求其精。

30岁已成精六艺、通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的渊博学者,开始首创私学,施教授徒。坚持“有教无类”的方针导致声誉日隆,逐渐成为古今敬仰的伟大教育家。自称“三十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