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论语力人篇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3部分(第1页)

元化发展,不希望只是儒家文化的简单回归,不希望把东方文化看作是我们唯一的根本或是源泉。

里村:不过,日本有人讲,于丹很像2500年前的孔子,现在为中国人设讲坛,讲经布道,引导《论语》走向流行并为大家在精神上找到了一种平衡。

于丹:我很喜欢你讲的“平衡”这个词。

里村:于丹教授,你说学《论语》是正面登山,可以知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而学《庄子》是从后山上攀登,中途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可以看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于丹:我说的登山,这是我打的一个比方。《论语》就是登泰山的前山,一路拾级而上,道路两侧有很多碑刻铭文,多讲古圣先贤教诲令人肃穆;而后山却是自然风光,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山花开时绚丽多彩,令人心旷神怡。所以,前山就是《论语》所提倡的那种君子的学习风范,要让人去学礼仪、学仁爱,就是儒家的践行之路,它教给我们如何行走,去接受思想的痛楚。而后山就像庄子所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共往共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所以它会在一种自然的秩序里面,完成|人自我生命的一种建设,它是充实的。这就是道家给我们的一片天空,它教给我们实现自我后的超越,它教我们摆脱功利心的羁绊,达到心游万仞。

里村:你的这种“左手孔子、右手庄子”的平衡见解是从哪里来的?

于丹:这是从我读书过程中的一点一点感受得来的。因为我自己从小喜欢的东西非常庞杂,我什么都喜欢。我读儒家的东西,简单地说,完全读儒家的经典,我会觉得太沉重;也就是说个人固然很崇高,但是他投入到社会,就会过分投入而失去自我。一个人如果完全成为道家的话,他的生命很潇洒,但是他难以学会承担社会责任。一个人如果能够既为社会承担责任又不失去自我,那么在这两点的结合上,就可以有一种很美丽的艺术方式的欣赏,所以就会出现我写的那几本书。儒家教我们入世;道家教我们出世,《论语》是让人充当社会角色去承担重任;庄子是教人如何举重若轻而学会去潇洒、去飞扬;那么《昆曲》可说是两种结合点上一种艺术形式的审美。我是说,每个人既要在世界做事,又要穿行、拥有天空,我们从大地出发,让梦想飞向天际,我们的生命就不仅有崇高,而且还有欢乐;我们不仅能做社会道德下的磊落君子,更能做个人心灵下的快乐生命。

里村:我特别欣赏你那种对《唐诗》倒背如流的感觉,更佩服你出口成章让人心动的演讲能力,你是如何看待“读书”这个问题的?

于丹:在这个资讯异常丰富的时代,我们有很多书可读,我们也读了很多书,但真正说“读书”,我想其实有时候不在于读多少,而在于有哪些是真正以生命的名义进入我们的血脉,成为我们的救赎。 电子书 分享网站

里村先生访谈于丹(4)

里村:“于丹热”作为一种中国的社会现象,为世界所瞩目。但是我想问一下,现在你演讲的听众大多是哪个层次的人呢?

于丹:社会各个层次都有。我在中国城市做市民大讲堂,普通老百姓一来就是三四千人;还有到各个地方的省委、市委等机关去,来听讲的多是公务员等,这两样人都很多。

里村:中国经济正在大发展,需要一个社会的和谐和稳定的秩序,所以大家都认同《论语》,才会追着、跟着来听你演讲吗?

于丹:是的。年纪小的有四五岁的孩子,年纪大的有九十二岁的老人在听我的演讲,在读《〈论语〉心得》。就是说中国人都在思考,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怎样在一种最传统的方式和现代规则之间找到一种适应和平衡,也就是最朴素最广泛适应于中国人的道理。

举例来说,《论语》中有关于孔子和弟子们谈论理想的记载,弟子谈得都很远大,于是又来问孔子:“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你的最终理想是什么?”孔子回答说:“让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先说“老者安之”。何谓“安”?我的理解是让我们的老人外在可以安身,内在可以安心。安其身,就是儿女孝顺、老有所养,(你)尽量让老人在一个比较好的环境下得享天年;安其心,则是儿女为人正直、善良、有出息、对社会有益,父母的脸上有光彩。做到内外皆安,则老人就安顿了。

什么是“朋友信之”?我们一生穿行世界,有过很多朋友,相伴于我们生活的每个阶段中。我们会给他们留下什么印象?人这一生会有尊贵的朋友,会有豪放的朋友,会有能力超群的朋友,会有热情洋溢的朋友,但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你还能回想起来的大概只有极少数的朋友。这些人很低调,他从来不喧嚣在你的面前,而是一直默默地站在你的身后;他从来不给你锦上添花,但只要你需要,他一定会为你雪中送炭;他对你的态度肯定不会滚烫火热,但却是温暖、恒久并会终生相随的。

再说“少者怀之”。人做了长辈,不知不觉就会有“多年媳妇熬成婆”的感觉,就开始板起面孔教育孩子,指责孩子说:你这样走是人生歪路等等。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生是没有歪路可言的,如果不走过这几步,怎么能到达现在呢?人走的每一步都是有意义的。

我们看过一些想象非常高大的长辈,由于他们的成就、学识都高高在上,所以令晚辈的孩子们高山仰止,虽不能及却心向往之。这些人是经常被想起来的吗?其实不然。孩子们会由于过分敬畏而气馁,会感觉终生难以望其项背;那些真正令孩子们喜欢的人,是朴素磊落、和蔼可亲的长者。这样的长者会让孩子们和年轻人感到这个人真好,他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我明天或许做得比他还要好。

孔子就是这样一个圣人,他说得如此贴切而富有人生的深刻意义。看起来圣人的理想是多么普通啊!他所说的那些老人、朋友、孩子是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问问自己:无论名片上的头衔有多少,无论在社会上是多么高贵的身份,你的老人、朋友、孩子都妥善对待了吗?我想,听到这样普通的道理,每个人都会有所心动、扪心自问的。

里村:今年中国的春节期间,你又将以一周的时间在中国的中央电视台为中国人讲《〈论语〉感悟》,通过讲《〈论语〉感悟》你又有何新的体会呢?

于丹:我这次讲《〈论语〉感悟》,其中一个主题就是专门讲“孝”,也就是孝敬之道。在讲台上,我曾经把台下的听众讲哭了,连我自己也哭了,最后哭得讲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