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菊花醉孝增结局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4部分(第1页)

仆人端了一杯热牛奶上来,胡英接过来,加入了茶杯中。大家都紧张地注视着他的动作,看看会有什么结果。

牛奶渐渐地溶化在茶汤中,原来红艳的茶汤在慢慢地变化,最后竟成了淡红色的茶汤。如初春的海棠,带露的新荷。清纯、素雅,不娇而自媚,无语而香浓。

矮胖子沃森特早已按捺不住,端起杯来,就喝了一大口。他的脸色骤然大变,把胡英吓了一跳,以为此茶汤色虽佳,但滋味有异。谁知矮胖子沃森特却把茶杯放下,抱住胡英大哭起来。

一阳台的人都吃了一惊,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情。麦金农站起身来,就要去拉矮胖子沃森特。大鼻子沃森特早把他的弟弟扯住,连声问道:“布赖恩,你怎么啦?”

矮胖子沃森特松开胡英,突然大笑起来,眼泪也流了出来。看到大家目瞪口呆的样子,他停住了笑,说:“我很正常。我没有病。我高兴。我激动。我们终于成功啦。我们要重新垄断茶叶的进口权啦。我们要称霸世界茶叶市场啦。我们要把中国的茶叶统统地,”他用那只胖乎乎的长满黑毛的小手一挥“挤出市场!”

大鼻子沃森特厉声喝道:“你胡说什么!你这样会毁了我们的计划!”

幸亏胡英与楚儿听不懂英语。麦金农出了一身冷汗,对大鼻子沃森特说:“这样子会出事的。万一胡明白了他在说什么,你们的茶叶将永远进入不了王室,更不用想去占领世界的市场。”

麦金农对胡英说:“沃森特先生是太高兴了。他说他从来没有喝过这么美味的红茶。”

胡英相信了,脸上露出了胜利者的微笑。对于沃森特先生的失态的夸赞,他有充分的理由可以自信那都是真的。

大鼻子沃森特端起那杯奶茶,喝了下去。他的脸上显现出了一种复杂的神情。那是一种苦尽甘来的神情,也是一种百感交集的神情。他在极力控制着,不让自己犯他弟弟那样的错误。但他确实是想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于是就走到胡英身边,握住了他的手,郑重地说:“亲爱的胡,我以沃森特家族的荣誉向你保证,你永远都将是我们的朋友。”

麦金农也用很少有的激动把此话翻译了出来。

胡英听了,紧握住大鼻子沃森特的手,说:“你们能这样看重我,看重中国人,我非常乐意做你们的朋友。”

于是,大家尽欢而散。

那一晚,胡英没有睡着。望着满室月光,听着不知什么名字的鸟儿在树上鸣叫,他忘记了身处异国。他又一次清晰地想起了自己几年来所遭遇的一切,心里的思念像浓浓的祁红香,久久地不散。

txt小说上传分享

《菊花醉》第八章(1)

自从汉朝的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了丝绸之路以来,中国有两样产品,与瓷器一起,曾称霸世界市场,无有匹敌。

这两样产品,一是大黄,二是茶叶。

康熙初年,相继裁撤了茶马御史等机构与官员,茶叶改为民间自由经营。行销西北的茶叶由商人向户部领引贩运,这就是著名的“官茶引贩”制度。

所谓“官茶引贩”,是清政府向茶商征收茶课,茶商领取引证后,即可赴产茶之地办茶,并在指定区域销售茶叶的制度。

所有的茶引,均由户部颁发。茶引,也可以说是批文。每引一道,准许运茶百斤,这叫作“正茶”。每运一千斤茶叶,准许带附茶一百四十斤,这叫做“副茶”。另外,每一千斤正茶还准带“耗茶”十四斤。然后以斤为单位,按引课税。

此项制度在四川省先行试点,全省每年只发茶引八万五千三百四十四道,纳税银四百二十四两,茶税并不在户部交纳,而是让茶商在茶价内扣存,随茶引到地方官府照数缴纳。

这样,原来由国家专营的茶叶生意改为人人可以经营。只要你有资金,并能够到户部批来茶引即可。四川的试点成功之后,各省推广开来,都使用了茶引办法,使贩运茶叶的商人日增,流通领域日渐旺盛,茶叶的产量也大幅增加。

茶引的数量急剧增长,各省纷纷要求增加茶引定额,因为茶课税收已经成为各省新的财政收入的增长点。

事情往往是这样的:一种常见的经济运行手段或管理办法,一旦变化成为一种垄断或者稀有的资源,就必然会产生腐败。

茶引制度开始实行时,各省从事茶叶经营的人并不太多,毕竟不是人人都能经商的。何况茶叶的经营,不但要有充足的资金,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茶叶知识。所以到户部去办理茶引时,户部茶引司的官员恨不得你能多领几道,甚至于连土特产品都不需要带,就顺利地办好了手续。

渐渐地,经营茶叶的人越来越多,各省的茶引分配定额远远不够使用。前来北京办理茶引手续的茶商往往一等就是几个月,还领不到手续。于是,托人求情,走老乡的后门,送土特产品等等办法,就派上了用场。

南方的茶商总是比其他地方的茶商聪明,先行一步。他们或干脆塞银子,或者与司官们合起来,算股份。更有一种聪明人,不去辛苦地贩茶叶了,却在北京就地扎根,找个客栈或买套四合院,专倒腾茶引。这个买卖最合算,既不冒风霜雨雪之苦,也不受茶引道数的限制,与茶引司的司官们勾结起来,一转手,官价课税的茶引,一道就能卖出十两银子去。

多数茶商并无门路,只能甘愿挨宰,再把损失加在茶价上,使普通的红茶也快赶上过去极品毛尖的价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