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花与爱丽丝 知乎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部分(第1页)

高迪一生四十三年的心血都花在圣家堂上,1925年后还搬到工地去住,直到 1926 年车祸死亡为止。他知道圣家堂无法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内建完,因此为了让后来的建筑师了解他的设计,在他晚年时留下了许多几何设计图,和资料。但在“诞生之门”建完后,西班牙政局动荡不安,工程也因此停顿。1936 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圣家堂的工作室遭遇火灾,高迪所留的宝贵资料也付之一炬。战争结束后,巴塞罗纳大学建筑系的学生们才把破碎的模型拼凑起来,人们根据以前的旧照片和旧资料,摸索推测出高迪当时的设计,直到1952年圣家堂才开始重新建造。

故事的起点,正是他的离奇死亡

1926年6月7日下午,高迪完成了当天的工作。他走出圣家堂去市中心的教堂做礼拜,途中被一辆电车撞倒……

如果高迪并非死于意外?如果圣家堂的建筑暗藏玄机,并为他引来杀身之祸,而幕后的主使者却是某个秘密宗教团体?八十多年后,一名饿肚子的穷作家和濒临破产的出版人试图联手解开这个历史悬案,这就是《高迪密码》。

高迪表面上建造教堂,实际是在为人隐藏一个重要的秘密。小说中,11岁的男孩胡安是惟一知道高迪死因,并且目睹了这一切的人。当胡安垂垂老矣时,他把孙女玛丽亚叫到身边,交给她一把形状奇特的钥匙,希望由她解开高迪与他保护至今的那个秘密。

这是一场与时间竞赛的惊险旅程,玛利亚在数学家男友和精通加泰罗尼亚新艺术的日籍友人的陪同下,依循天才建筑师高迪遗留的线索,解开了一个又一个繁复的谜题。但神秘而凶残的“梁托会”正虎视在后,他们为了阻止秘密公诸于世,不惜任何代价、任何手段……

安德鲁?卡兰萨(Andreu Carranza)今年四十九岁,是个小有名气的作家,拿过五次文学奖,出版了六本小说、三部诗集,长期为报刊和广播节目撰稿,却只得靠白天在学校里任职维生。埃斯特万?马丁(Esteban Martin)长他一岁,也是个“不务正业”的人类学者,写过传记、儿童图画书,还开了一家小出版社,全赖公务员妻子的薪水支持。因缘际会之下,马丁出版了卡兰萨的书,两人相见恨晚干脆连手创作,于是决定以真实的历史人物作为主角,并一致选中了传奇建筑师高迪。

起先这就像一场文学游戏,两位作者收集资料、讨论剧情,不为著书立说,更像是自娱娱人。不料他们被高迪的故事深深吸引,小说也悄悄有了自己的生命。由于他们分隔两地,便定期见面讨论,然后各自回家创作,再把稿子email给对方修改。卡廉萨向来以家乡的加泰罗尼亚语写作,马廷则出身西班牙家庭,惯用西班牙母语。所以这部神奇的《高迪密码》不仅是两人共同创作的结晶,更是用两种语言同时写就的罕见案例、巴塞罗纳独特双语文化的见证。

。 想看书来

灰鹰巢城:冰岛的犯罪传奇

文谭光磊 '文学经纪人'

2005年,冰岛作家阿诺德?英卓达森(Arnaldur Indridason)以《沉默的墓园》(Silence of the Gr*e)一书勇夺英国犯罪作家协会的金匕首奖,这不仅是全球奖金最高的推理文学奖,更让冰岛犯罪文学一夕之间成为世界的瞩目焦点。

对向来自诩推理小说原乡的英国人来说,自家大奖被外国人抱走,当然有点挂不住面子。偶一为之还不打紧,偏偏这是五年来第三次:西班牙的荷西?卡洛斯?索摩萨(Jose Carlos Somoza)和瑞典的贺宁?曼凯尔(Henning Mankell)均曾是金匕首奖得主。甚至有人认为英卓达森早该获奖,这只是迟来的正义。

颁奖典礼后没几天,犯罪作家协会发表声明:未来“金匕首奖”(现改名为“邓肯罗利匕首奖”)仅限英语书写者参加;接着又仿效布克奖,另辟“国际匕首奖”来表扬外籍作家。此举一出,立刻引来了各方伐挞:这岂不是间接承认英国作者技不如人,得靠“自肥方案”才能留下奖牌?

“匕首事件”在推理文坛闹得沸沸扬扬,也替英卓达森做了最好的免费宣传。截至目前为止,他的作品卖出全球近五十国版权,与瑞典的曼凯尔,丹麦的彼得?霍格(Peter Hoeg)和挪威的凯琳?佛森(Karin Fossum)等人,并列北欧犯罪小说的天王级作家。他凭着一己之力,让冰岛这个位居化外的弹丸之地,从此成为国际犯罪文坛的大宗。

化外小岛的密室犯罪

讲到冰岛,我们会想到鬼斧神工的冰河景观,物价高昂的度假胜地,还有人高马大的维京子民,似乎很难与犯罪小说产生联想。这个人口区区三十万,素以低犯罪率著称的小国,能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案子?不过,也有人形容冰岛像个密室,而封闭环境本来就是谋杀案的好地点,更何况“犯罪小说写的远远不止犯罪本身”,英卓达森如是说。

1944 年,冰岛脱离丹麦统治独立,在其后六十年间,从原本的农渔立国蜕变为高度已开发国家,冶金、生物科技、医药和信息产业均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天然的冰河地形更吸引了无数观光客。然而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冰岛也必须面对日益严重的近亲通婚现象,还有家暴、战争和殖民的阴影,乡村和城市的迁徙经验等社会问题,这些正是英卓达森关切的在地主题。

在他成名之前,犯罪小说在冰岛是个饱受歧视的文类。英卓达森在小说家父亲的打字机声中长大,大学读的是历史,毕业后替报社写影评,还编过两本相关参考书。他一直到三十四岁才开始创作小说,本来也没打算写犯罪小说,更不敢让父亲知道。

他的第一部作品《大地之子》(Sons of the Earth)在 1997 年推出,果然市场反应冷淡,很多人批评书中人物的名字“太冰岛”,彷佛警探不该有冰岛名字(冰岛人多以名相称,姓则在父亲的名字后面加上子或女,“英卓达森”(Indridason)即是“英卓达之子”的意思)。可是等到第三本小说《如瓮之城》(Jar City)走红之后,书中所有“太冰岛”的特质,突然都成了表彰本土文化的赞扬对象。

到了 2003 年,英卓达森的作品已经占据了冰岛畅销排行榜前十名中的五席,也是图书馆中借阅率最高的书。如今英卓达森的小说已经风行世界,但他从不试图讨好外国读者,依旧从冰岛人的角度为冰岛人而写。

2007年法兰克福书展,正好是英卓达森出道十年纪念,他的出版社“埃达”(Edda)选了美茵河南岸一家有百年历史的老酒馆,宴请各国出版人。现场布置成小说主角最喜欢的模样,还有烈酒“黑死病”和羊肉冻等冰岛特产招待。

新一代犯罪天后登场

英卓达森摘下金匕首奖那年,一家新成立的冰岛出版社维洛德(Verold)推出女作家伊莎?西格朵蒂(Yrsa Sigurdardottir)的犯罪小说处女作《死亡祭仪》(Last Rituals),迅速成为畅销新秀。这本书在海外市场引起热烈兴趣,售出31种语言版权,打破了冰岛历史上最多种外文翻译的“国家级”记录。

《死亡祭仪》号称是丹?布朗的历史悬疑加上米涅?渥特丝 的残酷犯罪。故事描述在冰岛攻读历史的德国学生惨遭分尸,警方发现他是一个秘密地下社团的成员,专门研究各种酷刑,尤其和冰岛中世纪的猎男巫行动有关。单亲女律师索拉受学生家属之托,与德国退役警察马修联手探案。

西格朵蒂能够扬名国际,固然沾了英卓达森的光,但是《死亡祭仪》出版背后的天时地利人和,更耐人寻味。话说她本是位童书作家,在埃达出版社出过五本书。2005 年初,埃达出版社的前出版总监打电话给她,表示曾听说她想写犯罪小说,只是不想和英卓达森同出版社。这时的前出版总监刚创办了维洛德出版社,愿意将西格朵蒂当成明星作家经营,两人一拍即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