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误解中国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5部分(第1页)

天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中国的历史,它也说明中华民族的文化核心和人的精神世界深处有着两种截然相反的力量:向心力和离心力。我们的民族可以非常团结,超稳定的大一统;也可以似一盘散沙,军阀混战,画地为牢。

人治时代,团结与否与统治者的心胸和治国方略息息相关。强秦统一六国,但是秦二世昏庸无能,“苛政猛于虎也”,结果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唐太宗李世民的心胸宽广、海纳百川,所以有魏征的直谏。贞观之治,盛极一时。汉魏时期,皇帝无能,枭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于是汉室后裔刘皇叔义结金兰,以乌合之众逐鹿中原。

但强人身边都有谋士,所谓有高人和隐士指点。刘备三顾茅庐,孔明依然出师未捷身先死,最终还是为了个扶不起的阿斗,但归根结底还是分裂不得人心。从这一点上历史地看,曹操的政治形象被民间野史给妖魔化了。孙权身边有公瑾周瑜,然而,偏安一隅的吴国大将周瑜过于气量狭小,又金屋藏娇,虽然以曲会友,与神机妙算的诸葛亮音律相合,打赢了刘备麾下唯一一场胜仗,三分天下,小有定局,但是两人这场重头戏却十分“断背”。令满场观众哑然失笑的是,当诸葛先生悄然溜到孙权那个桀骜不驯的妹妹孙尚香(赵薇饰)的背后,孙家大小姐打情骂俏地说出什么“还是你懂我”的暧昧对白时,真像是偷情。

在电影院里,这样气势磅礴的史诗被吴宇森的班底演绎得引发满场怪里怪气的笑声,好不严肃,整个一“群口相声”。且不说电脑特技不如《魔戒》,人物塑造完全是香港人的窠臼。曹操的饰演者张丰毅、周瑜的扮演者梁朝伟以及关公关云长的造型之酷,与诸葛亮的扮演者金城武含情脉脉一样,都那么少壮,那么偶像,那么作秀,那么外在,那么商业,那么搞笑。乍出影院,低头不语;少顷,仰天大笑,毕竟三顿巨无霸套餐的价钱不到。被一群偶像派明星借历史故事开了个玩笑,惊堂木一拍,吴导吴大爷吆喝一声,且听下回分解。你爱看不看。

《三国》的一大特色是厚黑学,权谋、倾轧,同时还有非常阳光的江湖义气,以及兄弟间的手足情深,如“桃园结义”。都说“曲有误,周郎顾”。牧童短笛那一场戏与林志玲的床上激情一样,让人感到既文又火得有些假。经典剧本或小说中文字的生动不一定都会转化为影像的精彩。成功的作品有《哈姆雷特》和《简·爱》。失败的例子则太多,如《红楼梦》。演员的功底与拿捏的火候、导演的设计以及剧本的改编都难辞其咎。演艺界不乏飞蛾扑火非要改编世界名著的人,如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历史上各国已拍摄无数版本,见仁见智。有人说,一定要把中文经典名著《红楼梦》翻成英文是最愚蠢的事情,特别是《红楼梦》的诗词曲赋,那种似是而非和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韵味非常难翻。译者,北外的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的努力让人一唱三叹,却未见得叫好。

吴宇森的现代武戏枪战片和警匪片拍得好,但是古装戏还有待摸索,其实他自己也浩叹没有拍好《赤壁》。况且片场损兵折将,代价惨重,饰猛张飞的演员的腿被马压得骨折,另有一名跑龙套的演员被火烧死。战争的场面也不好拍,宏大的氛围一定要有细节叙述和交代才能让人记得住。《集结号》的小故事,和讲述苏联卫国战争的大片《兵临城下》(Enemy at Gate )都是典范。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而细节的描写一定要有情才能生动。《投名状》上映后,民间普遍讥笑兄弟情不可靠,就是导演的功劳,刘德华和李连杰的手足相残也表现不俗。

《三国》的故事千百年来被无数人评点,这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历史可以被篡改,因为娱乐;但更重要的是,大江东去,所有精彩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别太认真。

对了,《赤壁》的英文名字翻成Red Cliff ,顾名思义,怎么咀嚼起来像是“*”时期的畅销书《红岩》。可是,政治常识和党的多年教育告诉我,《红岩》里的许云峰、成岗、江姐和双枪老太婆与封建王朝里的忠臣和不侍二主的群雄们三者不能相提并论。忠诚,演绎到后来都是悲剧,比如梁山泊好汉中的一百单八将由于归顺朝廷被招安了,没有几个善终,上吊自杀、服毒自尽,好一点的下场是,身首异处的忠臣被主子厚殓,入土为安。猫哭老鼠,惺惺作态。

不过历史有一点惊人的相似:三国期间的征战杀伐与国共两党之间的内战都是手足相残,相煎何急。更可悲的是,三年内战中对党忠心耿耿战功卓著的许多老党员、老干部“*”期间被自己的战友和领导出卖并投入监狱,被残酷*致死,被在新中国的红旗下长大的孩子们拉出来示众游街,拳打脚踢,极尽侮辱之能事。好在*拨乱反正,*昭雪。但是,人没了,心凉了。愚忠和愚民是一致的,互为因果。

《赤壁》也好,《红岩》也罢,一个火烧,一个血染,多少生命均付笑谈。吴宇森之流,算你狠!

我在苏格兰高地上,在黄昏时分凭吊历史的断垣残壁。远处爱丁堡城据说比伦敦还要有韵味儿。这些遗迹总让我想起莎士比亚的《王子复仇记》里哈姆雷特与人决斗的悲剧。这里适合搭建歌剧舞台,今天的希腊人就是这样做的。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潜伏》里的信仰和内敛(1)

信仰不分好坏和胜败,人的灵魂与素养更耐人寻味

《潜伏》的导演姜伟说,在开拍之前,他给自己和整个30 集故事塑造了一个灵魂的主题,这就是“信仰”。但是,就像余则成通篇所表现出来的内敛,导演没有大张旗鼓地为演员和观众张扬这一主旋律,他一直收着。这是为什么?

姜伟没有细解释,可能是因为剧情的需要,可能因为现实,说多了反而尴尬。

戏内,余则成因为深深地爱着重庆地下党女友左蓝,而不是首先因为共产主义信仰才同意潜伏在军统内,为抗战时期的八路军提供各种情报。另外,在这部戏中,大家公认,另一个为了信仰而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人物是军统天津站的行动队长李涯。他是戏中的反派人物。我们知道,当年在政治环境非常恶劣的时期,革命者和共产党的信仰非常清楚,推翻蒋介石的法西斯统治,解放劳苦大众,实现平等与共和。新*主义革命是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殊死搏斗。他们把利益(真金白银)和个人的感情与幸福放在一边,甚至不惜生命。而国民党党员的信仰呢?国民党的创始人、被国共两党一致推为国父的孙中山先生提倡的三*义是国民党人的信仰。但是,这些共和的先驱们提出的*共和的思想由于多半个世纪的国共之间的敌意,而被人们淡忘了。这几年,只是当两岸经贸关系有了长足进展后,当国共两党决定忘掉历史上的恩恩怨怨,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重新走到一起来的时候,我们才能在文艺作品中羞羞答答地提及。内地影视作品中的同宗同源的反派人物,其实也有人之常情,有血有肉,有些人虽然手上沾满共产党人的鲜血,但也似乎在为自己的所谓“信仰”而工作。李涯就是这样的人物。他心狠手辣,阴险狡猾,但是作风清廉,意志坚强,是一个敌营里加班加点、没有节假日的工作狂,非常憎恶为了金钱而工作的他的国民党同行。我们以前似乎只知道,国民党在抗战期间一直在制造摩擦,消极抗战,似乎正面战场上都是共产党人在浴血奋战。但是,台儿庄战役、滇缅战役,甚至南京大屠杀中死伤最多的军人都是国民党人。民族矛盾当前,中华儿女携手一致对外的真实的和较全面的历史画卷才渐渐浮出水面。我开始更加热爱这个民族和她的民族精神,虽然一年前的汶川大地震已经让我有所心动。我们的文艺作品,因为信仰的介入不再简单将正反面人物脸谱化。这是历史的进步和人的现代化曙光初现。

由于信仰,大家各为其主,当年的黄埔军校的同学,在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在抗日前线的战场上“用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但是三年内战中这些同校同班的昔日同窗却反目成仇,手足相残。我们深刻理解了胡主席在其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大会上的致辞中提到,中国人不要再“折腾”了这一词的深刻的历史内涵。这些年我们一直也是使用李敖和柏杨常用的“内耗”一词,来形容鲁迅笔下我们民族的劣根性。今天,民族和解的大趋势让我们能够第一次比较清醒、比较超越地在文艺作品中低调地提到,我们昔日的对手居然也有信仰!我们渐渐地醒悟了,信仰可以跨越阶级和民族的界限,成为人的某种精神支柱和永恒的追求;明白了,信仰不仅只是红色的。同时,我也知道,1949 年以后,逃到台湾去的国民党反动派也从来没有停止妖魔化自己内战中的对手,并称之为“*”,直到蒋经国子承父业后对岸才渐渐停止了“*”的提法。我们明白了,除了意识形态之外,还有民族的、宗教的召唤,还有更加复杂的人性。对这些,《潜伏》一剧大部分都描写了。。 最好的txt下载网

《潜伏》里的信仰和内敛(2)

从戏中,我们明白了,国民党败在*,内耗,和共产党人的艰苦、廉洁、团结、铁一样的纪律和舍生取义的高尚品德形成鲜明对比。但是,导演的手法是淡化说教,减少人为的痕迹,让生活本身的逻辑演绎信仰的力量如何神奇地改变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和命运。这里的优秀人物除了男一号以外,就是那位宁可咬掉自己舌头、宁可抱着敌人一起跳楼、在公开场合面对自己心中的恋人不动声色,甚至容忍自己的恋人与假妻子携手出入,而自己则面带微笑,并在最后关头以生命的代价铤而走险,保护代号为“深海”的战友和心中恋人的人。电视剧中自然少不了大量的对国民党内部的黑恶内幕的描写,尽力突出共产党的伟岸。但是,我觉得假夫妻的情戏过多。导演姜伟却认为此戏一炮走红,跟女演员翠平角色的扮演者姚晨的个性化表演有很大关系。姜伟认为,本戏情的特色在于,虽近在咫尺却“枕边衾里总无缘”的“内帏”的戏剧冲突和叙事有不合情理的内在魅力。这可能也是低成本小制作电视剧的制片方式,接近室内剧模式,各方人物的戏中物理空间不大。

片外和戏外,姜导所欲擒故纵的关键词“信仰”则具有一定的令我私下里觉得比较难堪的时代背景。除了上述阶级和民族和解的大的背景外,信仰的缺失在今天由于我们30 年的利益驱动的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成功时代,一时间显得不是那么令人尴尬和急迫。说是难堪,还算良知犹存,只是迫于无奈委曲求全而已。我们担心的是,人的灵魂和对人的尊严、权利和社会公正等价值变得麻木的全民族的某种失落和悲剧。

我记得十多年前看过BBC 的一部电视纪录片,反映的是冷战结束后,原来卧底在英国的苏联克格勃的间谍一开始是为了自己的信仰而工作,成绩卓著,也没有暴露,但是当后来这一切都是为了物质财富和谋生的时候,利益的介入和驱动很快让自己暴露在英国和西方联手的反谍报机关的雷达上。精神力量让人直立行走,让人带着尊严,带着高贵而松弛的微笑散步于人生的舞台。失掉尊严后,当人们的行为动机仅仅出于物质上的交换时,这种人就是跪在地上,带着镣铐在乞讨。后者让人蔑视。虽然从政治高度、从历史和社会进步的角度看,反派角色李涯根本无权与人民英雄余则成相提并论,但如果从学术探讨的角度看,余则成和李涯这一对战场上的冤家对头,这样传统上的正反派角色,却共同具有这样的一般而又特殊的人的素质,耐人寻味。

《潜伏》结束时的几个镜头和旁白最让人心酸。一个是劫后余生的翠平回归到自己真正的具有很深的象征意义,同时又最有安全感的鸡窝,取出数根金条、几个玉镯并把它们悉数交给组织作为党费后,回到村里,糟糠之妻竟然被“深海”同志的另一个更大的使命所“抛弃”,被永远“囚禁”在自己的使命的小镇上,在革命建设时期,母女相依为命,迢关险阻,望穿秋水。却不知,余则成已经在海峡对岸“有情人终成眷属”。我党这样的隐蔽战线工作的残酷性似乎被导演合理地夸大了。翠平的宿命与回归被赋予了政治上的无奈。细节上,导演的败笔在于,前来宣布翠平不能离开镇子半步的穿着洗得发黄的解放军军装的我特工干部丝毫没有任何同情心的表现,丝毫没有对冒着生命危险卧底敌营多年、不舍得多买一瓶洋酒,却捐出自己全部家当交党费的老地下党、骁勇善战的游击队女队长表现出最起码的尊敬,让人对《潜伏》的意义更加不寒而栗。而余则成在被劫持去台湾的飞机上对站长轻飘飘的一句“我喜欢潜伏的刺激”,是对朝思暮想的翠平的再一次折磨和侮辱。隐蔽战线工作之残酷可能被戏剧地渲染和夸大了。所有观众的感情都无法接受。我认为,导演完全可以处理得更有人情味儿。姜伟这种方式的结尾等于无言地控诉了海峡两岸骨肉分离的政治现实。吴站长批评余则成心重但手不狠,导演的片尾处理弥补了“深海”所缺少的那种恶劣和必需。

《潜伏》里的信仰和内敛(3)

戏里和戏外有时是很难分清的。为了信仰和工作而把家庭和个人的感情放在次要的位置,古今中外不乏其例。但是,今天,在*盛行的社会里,我们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偶尔谈论我们身边的某某显然在为自己和一个党派的信仰而忘我的工作,旁观者可能会哑然失笑,说这个人有病。在戏里,这是谢若林的角色,从事情报的买卖,没有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原则,最终被弃尸荒野。当年,这非常正常;今天,我们可能仰天浩叹一声:哥们儿,这更正常,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有时,体制在鼓励人性解放的同时,也更加助长人性的贪婪,所以才有了黑格尔所谓的,“相信人性恶比相信人性善,更有助于理解历史的进步”。*和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认为,伴随物质文明的进步是文明和道德的沦丧与倒退。他们当然在批评早期工业化时代资本主义残酷的原始积累。可是,谁又能否认,我们今天的都市化进程,很多方面不也带着斑斑血迹和腥臭?

20 世纪70 年代末和80 年代初,我们的文艺作品因为敢于直面“极左”的丑陋和封建余毒的落后而具有启蒙的高度,那时谈思想解放,如饮甘露,似回到1949 年《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父辈们唱着的:“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政府爱人民呐……”今天,我们再谈思想解放,却好像心情沉重,必须要像姜伟导演所说的要收着些,回到《潜伏》的日子,像余则成那样低声地劝解,低调地品味信仰的力量。我们是否具有时代的堕落这样的普及和巨大的悲剧意义?这,很难得出准确的和令人完全信服的结论,因为我们不是有些愤青意义上的骂街。

俞敏洪、白岩松都在不同场合提到我这几年头发白得厉害。前者感叹地说,杨锐你的节目越做越得心应手,但是能坚持一个栏目整整10 年,在媒体里相对清贫地工作23 年,做到不改初衷,依然不易。他问我为什么?我说,可能是因为我有顽固的新闻记者的情怀和理想。

本来一个有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