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一只飞鸟na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五章 太阳落山了1(第1页)

我飞过重重山重重水,回到了桃荒村,在桃花开得正好的春天里,我想讲一个关于黄昏时太阳落下山的故事。

人生的黄昏就是暮年,太阳落山就是一个生命的终点。人们即使生活在一处,但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天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黄昏,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日落。哪怕是类似的悲喜,可是并不相通。

桃荒村的人很多我都忘记了名字,因为他们总是活在别人的称呼里,四阿婆,五阿公,六阿婆,七阿公,八嫂,刘妹,这些人在同一个年迎来了自己的日落。

春天的第一天——立春,可是很冷。温暖的春天在开始的时候,积蓄了一秋的萧瑟,一冬的冷,乍暖还寒像是一种回光返照,每年只有度过这个时候,才会真正的“春服既定”,才会平稳的走近炎热的盛夏。

可是七阿公在立春的前一晚,就和这个世界告别了。我从来不认为死亡是悲剧,我看待死亡是一场别离,选择死亡只是选择和世界告别而已。

但是七阿公是怎样和这个世界告别的呢,那个晚上我也睡过去了,只在第二天大火的灰烬之中听到村子里人在议论。似乎是晚上一个人在家,烧火,烤火,着火,人就没了,也有人说是春节了一个人在家跟孩子们赌气把自己烧死了,还有人说是老人身体有病出了意外。

真相如何,也许只有那场熄灭的大火知道了,我想起有一次歇在草垛被别人扔过来的烟头烫到,失去了几根羽毛,一点点皮肉之苦已经让我经受了不少折磨,很难想象一个人要如何选择以这样痛苦的方式和世界告别,大抵是意外吧。

丧礼是从城里回来的两个儿子办的,临近春节家家户户都热闹起来,丧礼很隆重,哭声很大,敲锣打鼓,丧乐齐鸣,三天三夜,还有唱戏的,最后葬在后山坟地,新坟初垒,我也去唱了一曲别离,祝他来生安乐。

听他家大儿子在路上说起近况,素衣丧服,脸色土灰,声音却中气十足像喝醉酒,音量大得周围每个人都听得到。

我也听到了:

“这事吧,唉——”长长的叹息里有一种类似哭腔的吞吐声。

他在解释八十多岁的老父亲为什么不愿意长住在城里,以前在城里短住时又是怎样和自己岳母娘相处不好的,自己左右为难等等。还说了这些年里一个人的不容易,养家糊口,上老下小,几张嘴等着吃饭。年近春节出了这事儿,自己好一通折腾,终于找出来一副好棺材,备齐了丧事所需的其他物件儿,好多我都不记得了。

其中有一件他们口中不能理解的奇葩事我倒是很久都没有忘,他说自己老爹不知道是哪里有问题,总是用棍棒打死自家的鸡鸭,然后从路上捡回来说是车子撞死的,对于这一点他很肯定,他反复求证过,鸡鸭身上确实有棍棒的痕迹,所以肯定是打死的,为这事家里的岳母经常和老爹吵架,自己也不能理解之类的。

我心里有个答案没有说,也许,是他听不懂。

老人到最后,大概也想不到身后事是如今情形,所以我觉得葬礼大抵是办给活人看的,离开这个世界的人如果可以选择,也许葬礼就有了很多不同的景象。

总之,在那一抔黄土之下,葬着一个老人,我替他感到孤独。

但是村里这些孤独的游荡着的魂灵并不相遇,也并不能互相取暖。

大家热热闹闹的过了春节,很多在外面过节的村里人甚至不知道这年迈入春天的那个晚上有一个老人悄悄和这个世界告别了,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生活,尽管身体相遇,灵魂却不曾重逢。

住在七阿公家上面的五阿公没多久在一个初夏燥热的夜里,也没了,掉到新鲜的茅坑里。我想过人们无数种结束方式,唯独没有想过这种,大抵人们生前也未想过吧。

我飞过重重山重重水,回到了桃荒村,在桃花开得正好的春天里,我想讲一个关于黄昏时太阳落下山的故事。

人生的黄昏就是暮年,太阳落山就是一个生命的终点。人们即使生活在一处,但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天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黄昏,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日落。哪怕是类似的悲喜,可是并不相通。

桃荒村的人很多我都忘记了名字,因为他们总是活在别人的称呼里,四阿婆,五阿公,六阿婆,七阿公,八嫂,刘妹,这些人在同一个年迎来了自己的日落。

春天的第一天——立春,可是很冷。温暖的春天在开始的时候,积蓄了一秋的萧瑟,一冬的冷,乍暖还寒像是一种回光返照,每年只有度过这个时候,才会真正的“春服既定”,才会平稳的走近炎热的盛夏。

可是七阿公在立春的前一晚,就和这个世界告别了。我从来不认为死亡是悲剧,我看待死亡是一场别离,选择死亡只是选择和世界告别而已。

但是七阿公是怎样和这个世界告别的呢,那个晚上我也睡过去了,只在第二天大火的灰烬之中听到村子里人在议论。似乎是晚上一个人在家,烧火,烤火,着火,人就没了,也有人说是春节了一个人在家跟孩子们赌气把自己烧死了,还有人说是老人身体有病出了意外。

真相如何,也许只有那场熄灭的大火知道了,我想起有一次歇在草垛被别人扔过来的烟头烫到,失去了几根羽毛,一点点皮肉之苦已经让我经受了不少折磨,很难想象一个人要如何选择以这样痛苦的方式和世界告别,大抵是意外吧。

丧礼是从城里回来的两个儿子办的,临近春节家家户户都热闹起来,丧礼很隆重,哭声很大,敲锣打鼓,丧乐齐鸣,三天三夜,还有唱戏的,最后葬在后山坟地,新坟初垒,我也去唱了一曲别离,祝他来生安乐。

听他家大儿子在路上说起近况,素衣丧服,脸色土灰,声音却中气十足像喝醉酒,音量大得周围每个人都听得到。

我也听到了:

“这事吧,唉——”长长的叹息里有一种类似哭腔的吞吐声。

他在解释八十多岁的老父亲为什么不愿意长住在城里,以前在城里短住时又是怎样和自己岳母娘相处不好的,自己左右为难等等。还说了这些年里一个人的不容易,养家糊口,上老下小,几张嘴等着吃饭。年近春节出了这事儿,自己好一通折腾,终于找出来一副好棺材,备齐了丧事所需的其他物件儿,好多我都不记得了。

其中有一件他们口中不能理解的奇葩事我倒是很久都没有忘,他说自己老爹不知道是哪里有问题,总是用棍棒打死自家的鸡鸭,然后从路上捡回来说是车子撞死的,对于这一点他很肯定,他反复求证过,鸡鸭身上确实有棍棒的痕迹,所以肯定是打死的,为这事家里的岳母经常和老爹吵架,自己也不能理解之类的。

我心里有个答案没有说,也许,是他听不懂。

老人到最后,大概也想不到身后事是如今情形,所以我觉得葬礼大抵是办给活人看的,离开这个世界的人如果可以选择,也许葬礼就有了很多不同的景象。

总之,在那一抔黄土之下,葬着一个老人,我替他感到孤独。

但是村里这些孤独的游荡着的魂灵并不相遇,也并不能互相取暖。

大家热热闹闹的过了春节,很多在外面过节的村里人甚至不知道这年迈入春天的那个晚上有一个老人悄悄和这个世界告别了,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生活,尽管身体相遇,灵魂却不曾重逢。

住在七阿公家上面的五阿公没多久在一个初夏燥热的夜里,也没了,掉到新鲜的茅坑里。我想过人们无数种结束方式,唯独没有想过这种,大抵人们生前也未想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