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道德情操论张春明的怎么样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部分(第1页)

温总理五次推荐《道德情操论》

###与《道德情操论》:

大家都知道亚当?斯密《国富论》的一句名言——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但他的另外一本著作《道德情操论》却很少有人读过。他在这本书里写道,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对于我们来说,第一是发展。第二是协调发展。我们要特别重视社会公平与正义。

——###总理接受《爱尔兰时报》助理总编采访2004年04月29日 外交部网站

听取了委员们的建议后,###发表了讲话,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取得的成绩和为社会做出的贡献。他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各位都很熟悉,他所著的《道德情操论》同样精彩。”

——《###荐书企业家同样精彩》2005年《重庆晚报》两会报道

中国总理###昨日下午会见出席《财富》全球论坛的跨国公司CEO和部分港商时说,中国政府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但他表示,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在我心目中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还说﹕「我想了一夜,给《财富》论坛提一个建议,不仅要关注世界大型企业的发展,还要关注世界上一半贫困人口的问题。」对此,时代华纳高级副总裁傅秉德盛赞上任才两年多的###政府在消灭贫困问题上「已经取得卓越成就」。

——《###接见财富论坛商家 关注企业亦关注穷人》2005年香港凤凰卫视

###总理最近在跟文学艺术家的一次“谈心”中,特别提到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一书里所说的话,即如果一个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里,那么它在道义上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就此发挥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关心群众的利益,让每个人都享受改革和建设的成果。”这句话的“每个人”这个短语至为重要。

——《从“小康”到“和谐”》2007年《人民日报》第08版

“我曾经讲过社会主义的两大任务,一大任务是集中精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因为只有物质财富丰富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才有保障。第二,我们必须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谈到这里,###转向在场的师生,问道,“你们读过《道德情操论》么?”不少同学点头说:“那是亚当?斯密的书。”

###很高兴,接着说:“亚当?斯密写过两部有名的著作,一本叫《道德情操论》,一本叫《国富论》。《国富论》是讲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道德情操论》中有一段话很精彩,他说如果社会财富只集聚在少数人手里,那是不公平的,而且注定是不得人心的,必将造成社会的不稳定。我觉得这个话是对的,所以要讲公平,要把正义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首要价值。因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要讲正义,这就需要我们推进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司法制度改革。”朴素的话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热烈的掌声又一次响起,表达了师生们的崇敬和认同。

——《东风送春绿满园——###总理“五四”青年节看望人大学子纪实》2007年日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网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各方对《道德情操论》的评论

灾难面前,我们久违的同情的想象力重被激活,无需任何动员,人们就放弃狭隘的私利,自发组织起来帮助灾区。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认为,正是这种伦理美德使得社会团结起来而不是一盘散沙。而这种最深沉的美德并不需要匹配华美的修辞,它只是能够同情他人的想象力而已。只要这种同情的想象力不从人们内心深处消失,人类社会就永远存有希望。

……《广州日报》提到《道德情操论》的深远意义

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更是成为了人类的另一种“情操旗杆”或“道德向导”,引导人们穿越昏暗的私欲“丛林”,小心地呵护心中的道德烛光。其留给读者的思想洞察和心灵满足,甚至可以与“帝王哲学家”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相媲美。

…著名学者潘企雯

“假如中国这个伟大国家连同她的全部亿万居民突然毁于一场地震,那么一个同中国没有任何关系的很有人情味的欧洲人会有什么反应呢。我认为,他首先会对这些不幸的人遇难表示深切的哀悼,他会忧心忡忡地想到人世无常,人类创造的全部成果就这样顷刻间灰飞烟灭。”这段话出现在250多年前的《道德情操论》一书中。而刚刚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几乎天天上演可歌可泣的故事,即使不是身临其境的人们也无法抑制泪水。正如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所说:“仁爱、仁慈、天伦之情、友情、尊敬等发自内心的感情倾向,有助于人群之间的团结。”

………《北京晚报》书香版编辑李峥嵘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名人对《道德情操论》的评价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各位都很熟悉,他所著的《道德情操论》同样精彩。

——###

不读《国富论》不知道应该怎样才叫“利已”,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已”。

——'美' 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米尔顿?弗里德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