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白话版封神演义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子牙设计收九公(第1页)

散宜生到达汤营,向辕门的官兵报告他的来意,希望他们通报给邓九公。中军的官员将消息传达给邓九公,但邓九公起初对此非常怀疑,认为散宜生可能是来说服他的,他担心让散宜生进营会扰乱军心,因此初步拒绝了会见的请求。

然而,散宜生坚持,他强调两国相争不应阻挠使者的来访,并且他此行是奉命行事,有重要的事情需要面对面决定,不适合传闻。军政官无奈,只得再次进营向邓九公转达散宜生的话。

邓九公听后陷入沉思。这时,正印先行官太鸾上前建议,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让散宜生进来,随机应变,看看他到底有什么话要说。同时,还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从中获得一些信息或利益。太鸾的建议使邓九公思考是否应该改变初衷,接见散宜生。

邓九公听了太鸾的建议,觉得有道理,于是命令手下请散宜生进来。旗门官迅速走出辕门,向散宜生传达了邓九公的邀请。

散宜生下马,步入辕门,穿过三层鹿角,最终来到滴水檐前。邓九公亲自下来迎接,散宜生恭敬地行礼,称呼邓九公为“元帅”。邓九公回应表示,有失于迎接散大夫的礼遇,两人相互之间非常客气,逊让有加。

散宜生和邓九公在中军帐内坐定,邓九公直截了当地指出,既然两国正处于敌对状态,双方都应该为自己的国家利益着想,不应该轻信空言。他强调自己的立场坚如铁石,不会被任何飘渺的言辞所动摇。

散宜生以和缓的态度回应,他明确表示自己此行并非无的放矢,而是因为捕获了邓九公的未来女婿土行孙,这件事牵涉到人间的情感和恩怨,所以姜子牙不忍心急于对他施以极刑。因此,散宜生受命亲自前来,希望邓九公能够给出明确的判断。

听到这里,邓九公大为震惊,急切地询问是谁成了他的女婿并被姜丞相擒获。当散宜生透露是土行孙时,邓九公顿时面红耳赤,愤怒之情溢于言表。他厉声反驳,指出自己唯一的女儿邓婵玉自幼丧母,被他视为掌上明珠,绝不可能轻易许配给人。他坚称,尽管有许多人追求邓婵玉,但他一直认为没有一个是合适的佳婿,更不用说土行孙了,他认为这完全是无稽之谈。

散宜生稳重地请邓九公暂时平息怒火,听他详细说明:他解释说,在古时候,女子的婚事并不完全取决于门第高低。他指出,土行孙并非无名之辈,而是夹龙山飞龙洞的衢留孙的高徒。由于申公豹和姜子牙之间有隙,土行孙被劝说下山助邓九公征伐西岐。

散宜生继续叙述,土行孙的师父衢留孙亲自下山,将他擒获,并揭露了他的所作所为。虽然土行孙是在申公豹的误导下和因对邓九公爱女产生的一段感情,但他确实出于对这段婚姻的倾心。他明知危险,仍暗中潜入岐城行刺,只为尽快取得胜利。

被擒后,土行孙对姜子牙和衢留孙表达了他对这段姻缘的执着,说他若因此而死,将永远闭不上眼睛。即使姜子牙和衢留孙都不愿意赦免他,散宜生亲自劝慰他们,认为不应该因为土行孙一时的过错就断送这段佳缘。

因此,他劝说姜子牙暂时留下土行孙,并亲自来见邓九公,恳求邓九公能够俯顾这段人间佳事,成全这对儿女的姻缘。他强调这也是出于邓九公作为天地父母之心的考虑。散宜生不惧任何危险,只为请求邓九公的裁决。如果邓九公同意这段婚事,姜子牙愿意将土行孙送回,以完成这段姻缘,之后双方再决胜负,没有其他的意图。

邓九公曰:“大夫不知,此土行孙妄语耳。行孙乃申公豹所荐,为吾先行,不过一牙门裨将,吾何得骤以一女许之哉?彼不过借此为偷生之计,以辱吾女耳。大夫不可轻信。”宜生曰:“元帅也不必固却,此事必有原故。难道土行孙平白兴此一番言语?其中定有委曲。想是元帅或于酒后赏功之际,怜才惜技之时,或以一言安慰其心,彼便妄认为实,作此痴想耳。”

被散宜生的话点醒,邓九公不由自主地坦承了真相。他表示散宜生的话极具洞察力,确实道出了他的心声。他解释说,虽然起初并未太重视土行孙,但土行孙在申公豹的推荐下来到他麾下,初任副先行督粮使者,后因太鸾失利,他便因其能力将土行孙提升为正先行官。土行孙连续擒获哪吒、黄天化,甚至姜子牙(虽然最终被岐周的将领抢回),表现出色。

邓九公回忆说,看到土行孙屡次取胜,他曾设宴赏功,借此表达朝廷对他功绩的肯定。在酒宴上,土行孙自信地表示如果早些让他为先行官,他早就能取得西岐。邓九公坦承自己当时酒后失言,承诺如果土行孙能取得西岐,就将女儿邓婵玉许配给他。他表示这本是为了鼓励土行孙全力以赴完成国家任务,现在土行孙被擒,他没想到土行孙会以此为口实,让散宜生来回奔波。

散宜生笑着回应,指出邓九公的看法并不正确。他强调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婚姻是人生大事,不应被视作儿戏。他指出,邓九公一旦承诺,土行孙和天下人都相信了,这话就像路边行人口中的碑文,坚定而不可动摇。

散宜生继续说,如果邓九公不履行承诺,不仅会让他的女儿成为别人议论的对象,也可能使她终身遗憾。他表达了对邓九公的同情,并提醒邓九公作为汤国的重要大臣,他的行为将影响整个国家的名誉。如果他不能履行承诺,将会失去人民的信任。散宜生恳求邓九公仔细考虑,并作出明智的决定。

散宜生的话让邓九公陷入沉思,无法立刻回答。这时,太鸾悄悄走上前,私下给了邓九公一个建议,邓九公听后,由怒转喜,认同散宜生的意见,表示会无条件听从。但他也提到,由于他的女儿邓婵玉自幼失去母亲,缺乏教育,他虽然一时承诺,但不确定女儿是否会接受这个决定。他表示需要先与女儿商量,然后再派人去城中回复。

散宜生只能告辞离开,邓九公亲自送他至营门。回到城中后,散宜生将邓九公的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姜子牙。姜子牙听后大笑,表示邓九公的计策无法瞒过他。衢留孙也笑着表示要看看接下来会怎样。姜子牙决定让散宜生稍作休息,等待邓九公派人来后再做进一步的商议。散宜生随后退下。

邓九公和太鸾商议虽然暂时答应了散宜生,但仍然需要考虑如何处理这件事。太鸾建议邓九公派一个善于言辞的使者去传达消息,称邓九公已经和女儿商量过,女儿同意了这桩婚事。但由于两国当前是敌对状态,为了确保信誉,需要姜子牙亲自来汤营纳聘,邓婵玉才会真正信服。

太鸾进一步策划说,如果姜子牙不来,那就另作打算。如果姜子牙真的来了,他不太可能带着重兵自卫。邓九公可以在中军宴会上设局,一旦姜子牙带领的将领们在酒宴上放松警惕,就可以用预先安排的信号,捉拿姜子牙和他的将领。如果西岐失去了姜子牙,那么无需战斗,西岐自然就会瓦解。

邓九公听后非常高兴,认为太鸾的计策非常高明。他认为太鸾是唯一合适的人选,能够随机应变,完成这项任务。太鸾回应说,如果邓九公信任他,他愿意亲自前往西岐营地,邀请姜子牙亲至中军,这样就可以避免激烈的战斗,早日取得胜利。邓九公对这个计划非常满意,于是一夜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了,不再提及。

次日,邓九公按照计划,命令太鸾前往西岐传递婚姻之事。太鸾离开营地,来到西岐城下,并告诉守门官他是先行官太鸾,奉邓元帅之命来见姜丞相。守城官将此消息传达给姜丞相。

听到太鸾的到来,姜子牙对衢留孙说这是一个大好机会,衢留孙也隐隐感到高兴。姜子牙随即命令手下快速迎接太鸾。守门官和军校打开城门,迎接太鸾进城,并将他引至相府。

到达相府后,太鸾下马,礼貌地对姜子牙表示尊敬。姜子牙和衢留孙下台阶迎接他,并告诉太鸾无需过于谦虚,毕竟他们都是两个国家之间的重要人物。太鸾连连谢礼,这才坐下准备商谈。

彼此寒暄过后,姜子牙首先提到了土行孙的事情。他解释说,原本打算处决土行孙,但土行孙极力请求,并称邓九公与他有婚约。因此,他派散宜生去邓九公那里确认此事。如果邓九公确实有此承诺,他愿意放回土行孙,以尊重人间的情感和恩爱。他感谢邓九公的诺言,并期待最终的决定。现在太鸾前来,姜子牙期待听到邓九公的具体指示。

太鸾回应说,他是奉邓九公的命令来的,并转达邓九公的感谢和未带书信的道歉。他解释说,邓九公的承诺是在酒后做出的,没想到土行孙被捕后竟会提起这件事。但邓九公尊重承诺,也非常珍爱这位自幼失去母亲的女儿。为了确保婚礼的庄重,邓九公希望姜子牙和散宜生能亲自陪同土行孙前来举行婚礼,并表示之后可以进一步讨论军国大事。

姜子牙表示理解邓九公作为一位忠信之士的立场,并提及多次受到无端的攻击,但他仍然忠于自己的国家和君主。他认为通过这次婚约,可能有机会让天子了解他们的真心,并清楚表达周国对国家的忠诚。他同意在约定的日子亲自送土行孙到邓九公的营地,并参加庆祝宴会。他请求太鸾将这些话转达给邓九公,并表达了深深的感激。

太鸾回到营地,传达了姜子牙将亲自前来参加婚礼的消息给邓九公。听闻此消息,邓九公感到这是一个天赐良机,相信姜子牙自送上门就是送死。但太鸾提醒邓九公,尽管大局已定,但仍需谨慎防备。

为了确保计划万无一失,邓九公命令选出三百名力量强劲的士兵,携带短刀和利器,埋伏在帐外。他下令,一旦听到击杯的信号,士兵们便齐出,对姜子牙和他的将领毫不留情,将他们全数消灭。

邓九公还安排了更详细的战术:他命令赵升领兵埋伏在营地左侧,等待中军炮响后杀出来接应;孙焰红则领兵埋伏在右侧,同样侯命杀出;同时,太鸾和邓九公的儿子邓秀负责在辕门处控制姜子牙的将领,确保他们不能逃跑。此外,邓九公还安排了他的女儿邓婵玉带领一支军队作为三路救援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