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一种商品因市场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部分(第1页)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小油桐和纤维素乙醇不一样,它其实不是第二代燃料。小油桐是不具有食用价值的、有毒的油料作物,也因为如此小油桐才成为下一代生物燃料研究的重点对象,它使生物燃料从粮食与燃料矛盾的争议中脱身。一般认为,小油桐源于中美洲,生长在热带气候下。16世纪葡萄牙商人将这种植物带到世界各地,主要是药用。直到最近,人们才发现小油桐可以作为生物燃料。

相较于其他生物燃料的来源(例如玉米和糖),对小油桐的研究可谓少之又少。然而,很多组织和机构,包括高盛集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美国政府,不停地吹捧这种植物,称它为主要的下一代生物燃料,认为小油桐比现有的生物燃料的原材料(例如大豆油、油菜子油以及棕榈油)价格更低廉,更能成为生物柴油的替代品。真正让小油桐的种植者、生物柴油的倡导者、各国政府以及投资者感兴趣的是,小油桐种子高达40%左右的含油量(是大豆含油量的2倍),以及单位种植密度更大(每英亩可以种植的小油桐要比大豆多)。此外,小油桐能在发展中国家干旱的边远地带生长,因而能成为发展中国家推广的农作物,让它们在这股全球生物燃料发展的大潮中赚点钱。

发展小油桐的倡导者表示,小油桐不会与粮食作物矛盾,因为它能在粮食作物无法生长的地方生长。但是,要增加小油桐的产量就需要耕作,而耕作一般都需要使用灌溉系统。如果水供给了生物燃料作物,那么就会有批评言论说为什么不把宝贵的水资源留给粮食作物。如今,人类对于商业化种植小油桐的了解还很少,还有很多未知的东西。如果任其自由生长,小油桐能长得又高又茂盛;但是如果种植者希望小油桐长得矮小壮实、多结些种子,那么就需要细心的照顾了。

促使人们对小油桐增加投资的一个因素是小油桐的脂肪酸特性极佳,而这是其转化成生物柴油过程中的必备要素。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迄今为止还没有生产出任何商业产品,这一现状有望在10年内发生改变。印度正在快速发展,已经开始扮演发展这一新兴燃料的领导角色了。印度不仅要面对日益增长的石油进口需求,还要负担起庞大的农村人口——印度是世界上农村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而且印度人主要依靠农业收入。考虑到农业的重要性,印度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用于研究农业科学,此外,印度和美国一样也在谋求能源独立。

植物学家亚普·弗若曼斯博士曾担任D1石油公司的咨询师。他也是一名炼金术士,曾被控告说将这种有毒的野草变成能驱动汽车行驶的燃料。亚普·弗若曼斯博士生活在印度南方省份泰米尔纳德邦的哥印拜陀。哥印拜陀是该邦仅次于钦奈(原名马德拉斯)的第二大城市。哥印拜陀城内到处都是花洒,水从棕榈树上像一朵朵蘑菇的巨大花洒中喷洒出来,给这个熙熙攘攘的城市带来一丝阴凉。哥印拜陀以纺织品和机械零部件闻名于世,由于纺织品贸易十分繁荣,哥印拜陀赢得了“印度南部的曼彻斯特这里的曼彻斯特指的是美国新罕布什尔州最大的城市曼彻斯特市。1751年建城时命名为德里菲尔德,1810年改为此名。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30年代,它都是个重要的纺织中心。——译者注”的称号(虽然曼彻斯特市作为纺织品中心的光荣已经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哥印拜陀成为石油产业新分界线上一块似乎不太重要的基石。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生物燃料:下一代燃料(3)

D1石油公司的产品研发中心就位于哥印拜陀的郊区。这一中心是全球研究小油桐的几大主要研究中心之一,类似的研究机构设在非洲的斯威士兰和亚洲的泰国,分别覆盖非洲和南亚地区。经常有生物燃料专家和农业专家来这里参观考察。在我去这一产品开发中心之前,新西兰前总理吉姆·博尔格(博尔格如今主持世界农业论坛的工作,世界农业论坛是一个非政府组织,总部设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市)几个月前刚去参观过。“我们经常要接待很多来参观学习的人,几乎每周都有来访者。不管他们来自D1石油公司本部,还是来自政府相关部门,不管他们是农业专家还是生物燃料专家,他们都想亲自来到这里,到处看看,了解一下我们的小油桐处理技术。”弗若曼斯博士介绍说。他发现,自己成了导游兼小油桐相关知识的普及者。

想要在短期内实现大规模生产经小油桐加工而成的生物柴油产品,这不太可能;弗若曼斯博士预计,小油桐树长大至少需要5~6年的时间。最理想的情况是每棵小油桐树能产3公斤油,每公顷能种2 000棵树,也就是说,每公顷小油桐种植园能产6 000公斤油。小油桐种子的含油量为30%~37%,剩下的就是榨油后的油饼,尽管油饼含有有毒物质,但是油饼也可以用做农作物的肥料或动物的饲料,还可以用于生物发电。尽管如此,小油桐育苗技术的发展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大概要再花上10年时间才能有小油桐持续产油的记录,才有可能将这种育苗技术经过微调、改良适用于世界各地的种植园。

印度能源与资源研究所总部位于新德里,其负责人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主席帕卓里博士。印度能源与资源研究所同样也在研究小油桐技术。“我们不应当纠结于是否有生产燃料作物或粮食的土地,我们不应当对这一问题喋喋不休,我们应当关注到底哪个区域更适合种植非粮食作物。”印度能源与资源研究所生物资源分部生物技术管理小组的负责人阿德霍勒亚博士这样说。在我对阿德霍勒亚博士进行采访期间,他的办公室不时断电。这在印度是常有的事儿,因为印度长期存在电力短缺的问题。印度人已经习惯在工作中时不时地看到灯灭的情况了,这也是为什么印度下定决心要保障人们用电的原因。印度这一抱负,再加上中国同样要保障人们用电的雄心,对我们这一代人提出了一个巨大的能源挑战。要应对这一挑战,我们就必须从各个渠道获取尽可能多的能源。实际上,这样世界就更平等了,因为大家不再依赖同一个资源。就像塔米宁所说的,“由于驱动经济发展的燃料实现了*,所以我们的经济也*化了。不会再有什么石油巨亨或煤炭大王了。因为每个人都能自由接触太阳和风,所以获取太阳能和风能的权利是完全平等的”。

可持续能源

为了避免专家所谓的环境大灾难的发生,我们的行为和习惯必须要做出重大改变。换上节能灯是第一步,我们还需要做出更多、更大的改变;就政策而言,在本地范围内、地区性区域内以及全国范围内,都还需要采取更多措施。能源价格触及高位时,大众的能源意识就会更强烈,消费者就会开始对自己的能源消费行为做出不同程度的调整。

能源价格高企将导致更多的资金流向可持续能源。全球煤炭供应的扩张将使传统的政府联盟经历分裂与重组的过程。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煤炭工人和农民,将在占用农田开采煤矿问题以及当地水资源利用的问题上统一战线、肩并肩地战斗。糖果业巨头玛氏公司的小福雷斯特·玛尔斯正在积极对抗在其蒙大拿州大农场附近的粉河盆地发展煤炭和天然气的项目,而澳大利亚的农民们则对在澳大利亚富饶的猎人谷北部开采煤矿的计划感到忧心忡忡,猎人谷北部开采出来的煤炭将运往中国,给中国的火力发电站提供燃料。

目前,可再生能源正在逐步兴起,但是这些新开发出来的可再生能源还不足以抵消每年增加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第二章里,我们将更仔细地研究农业、能源和温室气体之间越来越紧密的关系。

面包换石油(1)

夏天驱车穿越美国大陆心脏地带,你会发现绵延的公路两旁长满了长叶植物,一望无际。这些植物在芝加哥市通往香槟市的57号州际公路上尤为醒目。香槟市和法国著名的香槟地区一样,都以当地高品质的农产品闻名。但是这个位于伊利诺伊州的香槟市并不出产优质葡萄酒,而是种植一种可以用来制造酒精的农作物——那种酒精不能食用,但能当做汽车燃料。

公路两旁这些植物的深绿色树叶为农民种植的高利润作物——玉米遮阴避雨。当地的一些县,例如麦克莱恩、香槟、梅肯、皮亚特、桑加莫以及克里斯琴都是美国最适宜玉米生长的地区。葡萄酒商通常最看重葡萄的质量,但是在玉米种植带,玉米产量才是最重要的。这里的玉米每公顷产量要比全美平均水平高出15多;肥沃的土壤、适宜的降雨量和温度近乎完美的结合使得这里成为玉米种植的理想地区。

2007年夏,我来到了这个美国著名的玉米种植带——主要位于伊利诺伊州和艾奥瓦州,这两个州同时也是世界两大谷物生产地。当时,这里遭受了20年来最为干旱的6月。然而,我大概是把英国的天气招来了,因为我在的这段日子里,这里乌云压顶、倾盆大雨、电闪雷鸣。这种天气状况对于首次来到美国中西部的我来说,相当讨厌;但是对于当地农民来讲绝对是好事,因为他们命由天定、靠天吃饭。

种植玉米的农民们喜欢谈论天气、交流降雨信息。这也难怪,他们都想知道自己种植的玉米产量将会如何、天气会对玉米产量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合适的湿度、热量以及种植密度,可以为玉米的生长提供养料和水分,让玉米迅速成长,在6个月内高度超过2米——也就是说平均每天生长1公分。在美国玉米种植带,据说在7~8月炎热、潮湿和无风的夜晚,人们可以听见玉米生长的声音。我不确定我是否听到,但是我坚信,当我驾车前往伊利诺伊州中部地区、湿热的雨水敲打车窗时,我看到了田地里玉米正在长高。

我开车行驶在美国内陆这一平坦路段,视野里除了玉米田就是一些偶尔出现的大豆田。相较于玉米而言,大豆似乎并不比地被植物高,这种心形叶片的植物只比地面略高一点,但是到了秋天收获的季节,这种植物可以长得齐膝高,而且富含蛋白质。而玉米在种植后2个月内就能达到这个高度。沿途另外一个引人注目的景象是过往车辆的型号,遍地都是挂着“林肯之地”伊利诺伊州的别号是“林肯之地”,因为美国第16届总统林肯在此长大。——译者注车牌的运动型多功能汽车。林肯是美国第一位来自中西部地区的总统。开发玉米种植带,林肯功不可没。

全美英雄

在合适的条件下,玉米就能长得颗粒饱满、收成可观,因而这种金黄色的农作物成了美国农业中的英雄。事实上,玉米真的遍布美洲;从西半球智利的最南端到加拿大都种植着各品种的玉米,甚至在古老的印加帝国和阿兹特克帝国时期也有种植。玉米的种植之旅始于墨西哥,起初规模很小,后来逐渐在美国的中西部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玉米帝国。

今天的玉米帝国是建立在这样一种理解和信念的基础之上的——玉米是一种可再生能源燃料。在我驱车穿越美国中西部时,我经常看见玉米田边树立的“能源自立之乡”或者“我们为美国生产能源”之类的标语牌。当地很多独立加油站也很注重强调玉米和燃料两者的联系。公路沿线的广告牌上尽是玉米和油料结合在一起的画面:充当加油管喷嘴的巨大玉米穗轴或者以一个巨型且颗粒饱满多汁的玉米穗轴为形象的油泵台。

面包换石油(2)

目前,乙醇被用来当做燃油汽车的动力来源,这不仅在美国较为普遍,还是一个全球现象。这一现象不仅改变了美国种植规模最大的农作物的状况,而且由于很多国家为了减少油料进口逐渐使用生物燃料,以此来刺激本国农业的发展,所以这种现象也改变了全球的农业状况。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观念和做法是否真的可以带来可再生和经济节约的效果,以及这种能源是否真的就像媒体描述的那么绿色环保。生物燃料的兴起还涉及谷物、油料作物及纤维作物争夺土地的问题,这就迫使农民要在燃料作物和粮食作物之间做出选择。

本章主要关注的是美国如何把原本并不受重视的玉米作为本国能源短缺的解决之道的。我们将一同探究玉米这种植物是如何克服生物性的差异从而成为政府主要扶持对象的(就像一位父亲很器重自己喜爱的儿子一样),以及它最终是如何被视为一种交通燃料的。在中国和印度,逐渐兴起的中产阶层和越来越多的富裕人士对于肉类食品的消耗越来越大,这就引发了食品业的自我调整,从而进入了玉米—乙醇的发展时期。对于肉类的大量需求也引发了耕地使用、森林砍伐、可耕种土地和牧地的竞争、环境保护这些问题。对于谷物需求的增大还造成了乙醇和食品业之间的紧张状态。农民所种植的玉米和谷物更多是为了乙醇生产,这就必然造成了食品的短缺和涨价。

玉米

选择玉米作为替代燃料,这种想法还真是挺奇怪的。人们总是会把玉米和烧烤时涂有黄油、热气腾腾的黄色颗粒或是看电影时的一袋袋爆米花联系在一起。然而,甜玉米和爆米花实际上只是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谷物家族里的小角色,它们只占据了全球玉米供应中相当小的一部分。人们种植的玉米主要是用做牛、猪、鸡等牲畜的饲料,从而为我们提供丰富的肉、蛋、奶。

玉米的用途广泛,数以亿计的人每天都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食用玉米。超市的货架上差不多摆有上万种含有玉米成分的商品,包括冰激凌、冷冻甜品、沙拉调味品、热狗、冷盘肉、口香糖、果酱、果冻和波旁威士忌酒等。玉米的副产品可以用来为食物保鲜,这就是为什么总可以在一些加工食品(从快餐到布丁)中以食品添加剂和味素的形式找到它们的原因。我们甚至还可以在青霉素和其他一些抗生素中发现玉米的踪迹。

对于这些多功能的但却只有指甲盖般大小的玉米粒来说,它们的最大改变是被制作成燃料,然后被注入了美国数百万辆汽车、摩托车和公交车的发动机里——美国直到1976年才称自己为世界上最大的油料生产国。乙醇的支持者喜欢讨论在将来的某一天酒精能够取代石油。相比较而言,乙醇和石油的来源不同。石油存在于地球这个巨大的仓库中,分布广阔,等待开发;而玉米每年都要生长,它的生长主要依赖天气、土壤质量以及抗虫害和杂草的能力,之后才能获得好收成。

玉米是淀粉的主要来源。淀粉这种碳水化合物在类似玉米的食物中也存在着,例如土豆、豌豆、小扁豆和香蕉。美洲印第安人熟知玉米的各种用途,他们会用石磨将玉米磨成粉来制作面包,他们还会把玉米皮用来烧火。

玉米(corn)的叫法让很多欧洲人感到困惑。欧洲人通常把玉米称为“maize”,而“corn”则用来指小麦和大麦这类作物。我父亲说他在十几岁的时候曾种过谷物(corn),但他所指的并不是玉米,而是小麦、大麦和燕麦。在亚当·斯密时期,“corn”是一些主要谷类作物的通称,但是在今天的美国“corn”这个词只用来指代玉米。截至目前,在美国农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农作物便是玉米。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面包换石油(3)

加满玉米

其实把乙醇作为燃料的想法并不新鲜。很久以前就已经有一些试图发展这一产业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