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新三国策驰影视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7部分(第1页)

所谓“察举”,是指各级郡吏在辖区内,定期的考察、选拔人才并推荐给朝廷,这些被推荐的人,经过考核授予不同的官职。与此同时,官员也可以征聘有名望和才能的人来做官。由朝廷征聘为朝廷官员的,称为“征”,由官员征聘为自己属官的,称为“辟”。而“孝”就是孝悌的人,“廉”就是廉吏。意思就是选拔符合这两个条件的人,让他们出仕做官。

这样一种人才的选用制度自秦以来就一直被延续下来,在汉武帝时期,英明神武的刘彻更是

将这一制度推向了顶峰。

当时,不论出身,只要是“有非常之功”的“非常之人”,就被破格任为“将相”,出身贫寒的主父偃和朱买臣,曾替人牧过羊的卜式,屈身为贾的桑弘羊等人,一经察征,无一不受到重用,从而形成了汉之得人,于兹为盛的大好局面。

但时过境迁,察征孝廉制的弊端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的显现。至汉灵帝时,先是外戚当权,后又是十常侍把持朝政,名义上那些被察举的人都是高才重名、为乡党所推崇之士,但实际上,却有不少的人为了博取高官厚禄,通过贿赂、请托、营私舞弊等手段,任用亲信,排挤贤能。这些世家大族,展到后来,就成为了权倾一时的门阀士族,最有名的就是四世三公的袁家。

顾雍是大学者蔡邕的弟子,又是吴中士族中极有号召力的人物,他这一番话说出,众人顿时哗然。

“顾公何出此言?”张温一脸的不解。

的确,顾雍这番话如同是在打自已的嘴巴一样,虽然他并不是从江北流亡而来,但却与那些从江北流亡来的士族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其中,吴中四姓之一的朱、张两姓就是从淮南一带南迁而来。

“若是为私,雍当不会出此危言,但若为公,则必须有弊即指!”顾雍凛然道。

“宠帅,江东人口不比中原,流亡士族虽然不少,但若仅从士族阶层中选择贤能,则三代之内尚能维持,三代之后必定人才凋零。”鲁肃接着顾雍的话头,一针见血的谏道。

顾雍、鲁肃的话让高宠心头一重,自占领豫章以来,高宠无时无刻不在强调广开言路,招纳人才,为此,他还特意创立了天威军校,培养年轻的人才,但毕竟江东根基薄弱,仅靠一所学校或者有限的流亡士族子弟支撑,总有一天会走向没落。

高宠想了想,问道:“子敬可有真凭实据?”

鲁肃为人持重,没有确实的把握,是绝对不会信口乱说的,这一点高宠相信。

鲁肃躬身道:“步骘字子山,临淮淮阴人也,因避乱而逃难江东,单身穷困,遂以种瓜自给,其人甚有学识,昼勤四体,夜诵经传,但只因是庶族出身而得不到辟征,宠帅如果不信,我即让步骘来见你。”

高宠脸色一沉,目露怒色,将眼神投向具体负责察举的许靖。

许靖惊惶的辨道:“宠帅,这事我尚不知晓!”

高宠大怒:“汝身为察举主官,竟连下面有人作弊都不知晓,岂不笑话!”许靖清高,但徒有虚名,具体的办事能力实在有限。

众人全没有见过高宠过这么大的火,在危殆的战局面前都能从容以对的高宠,第一次感到了单个力量的无助。

顾雍见众人俱都低头不语,上前力谏道:“宠帅休怒,这件事也不能全怪文休一人,事关长远大计,雍以为当积极在各地创办学校,不分贫贱身份,不论士族庶族,统一招收学生入学,等这些学生毕业之后,江东就不愁缺少人才了。”

徐庶也道:“顾公的话在理,人才哪个又是天生来的,我们可以慢慢的培养,宠帅在豫章设立了天威学校,召收越族、士族及寒门的子弟参加,已然很有成效,自当推而广之,只要每个地方都有太学、私学,不愁将来无才可用。”

高宠面色一缓,顾雍、徐庶的话有些道理,在各郡、县推广设立学校的事情原本他也设想过,只因为战事繁忙而耽误了下来,现在来看,这一件事是刻不容缓了,只是,设立学校只是培养人才的方法,而不是选拔的方法,要想避免和防止察征过程中的舞弊行为,还必须想出一套更好的办法来代替旧有的察举考廉制度才行。

ps:让孙权出游海外,有可能的话就放到日本(扶桑吧),为以后打小日本作准备。

第三卷 荆楚情 第一百零四章 创立科举

十月末的秣陵,有一种秋凉荒芜的萧瑟,经过连番的战乱后,江东如同一个病愈的患者,急需要一段和平安宁的时期来恢复。

夜已深了,微微被风吹开的窗户带进来一缕寒风,扑面,高宠转辗无眠,遂轻手轻脚的支起身,将锦被朝着里侧的大乔扎紧,大乔有了身孕受不得凉,可不比得往日。

“少冲,还早呢?”大乔微蹙眉头,轻声说道。

高宠谦意的笑了笑,披衣起床道:“阿妤,吵着你了,明日我还是搬到书房睡吧!”

大乔宽容的浅浅一笑,支起身道:“不关你的事,主要是小东西不老实,刚才又被他(她)欺负了一下。”

“嗯,我来摸摸看,这是个愣小子呢,还是个野丫头,竟敢这么猖狂?”高宠一边说着,一边俯下身躯,轻抚大乔微隆的腹部。

大乔脸一红,低啐了一口,娇嗔道:“没正经的。要我说啊,一定是个男孩子,否则的话怎么会这么受折腾人,象他父亲一样!”

“说不定哟,要是个丫头的话,我一定更喜欢!”高宠侧耳贴上大乔的腹部,倾听着胎儿阵阵的脉动,心头掠过一丝惊喜与甜蜜。

虽然已经成为了一方诸侯,但从高宠的内心感受来讲,这一句话说的倒也情真意切,乱世岁月男子搏命沙场,身遭横死的机会太多了,相反倒是女子,能够相对平安的生活下去,其实,许多为人父为人母的,虽然也希望自已的孩子出人头地,但最大的愿望却是祈求孩子能平平安安的活下去。

带着一丝留恋与不舍,高宠步出房门,夜深人静是思索的好时光,白天的那一场争论让高宠倏然间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在人口、经济都不占上风的江东获得展,就必须进行大幅度的改革,而改革的第一步就应先从人事选拔制度着手,察举征辟制度在沿用过程中的种种弊端是有目共睹的,如果不作大的改变,就很能改变鲁肃所说的三代之后人才凋零的状况。

要想赢得最终的胜利,就必须未雨绸缪。

无疑在各郡、县建立学校,召收学生是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在这方面许靖没有实际办事的能力,必须另外任用一个合适的人选。这个人关系到江东未来的前途命运,如果是贤才,可锻造江东百年之基,如果是庸才,则将如许靖一般,断送好不容易挣来的大好河山。

究竟是谁更合适呢?

是鲁肃、徐庶、刘晔,或者是张昭、和洽、杜袭、张温?

高宠一时谋夺不下。

就这样边走边想着,忽然间有一股淡淡的花香传入高宠的鼻间,高宠抬头,却见错落有致的院落里,正种着几株含苞待放的牡丹,一株株娇艳的花蕊在夜露的滋润下,竞相吐露出诱人的香气。

高宠久久的站在牡丹花前,默然无语良久,其实,这花如人,费心劳力争的不过是刹那间的芳华,经过不懈的努力,高宠终于将命运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而要想夺取花魁,却还有更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