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主要内容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9部分(第1页)

理,多以程《传》为主。其言象占,则遵马、郑、荀、虞之说而自称折衷於朱子。然以世庆、纳甲列图於每卦之前,乃京氏之学,非朱子之学也。所引诸书,往往止载姓氏而未录其辞,盖亦编纂未成之稿本耳。

△《易说》·一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国朝吴汝惺撰。汝惺字匪席,德州人。所论十五事皆阐发宋儒旧说。《自序》谓汉儒所传三《礼》不可尽信,故不主汉《易》。书中致疑邵子之说,亦不尽主先天诸图,然未能竟废图学也。

△《易经一说》(无卷数,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王俶撰。俶字善思,彭山人。其书大旨以程《传》、《本义》原互相发明,不容偏废。坊本依费、王之次,已错乱圣经。复止载《本义》,不及程《传》,注不全而解益艰。因遵朱子十二篇旧次,复参取众家,归於一说,使初学易读易晓。盖亦为科举经义而设也。

△《周易汇解衷翼》·十五卷(陕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许体元撰。体元字御万,灵武人。其书大旨以象为主,每於一卦先观本象,次观《系辞》所取之象。凡时义德用之所在,胥於象中见之。然谓八卦有本象,有象中之象,有理中之象。又谓象中象、理中象,各有两端,有自然之象,有悬设之象。多端辨析,未免涉於烦碎也。

△《易象援古》(无卷数,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申尔宣撰。尔宣字伯言,河南人。此书乃其父舒坦命意而尔宣本之成书。

其曰《援古》者,援古事以证《易》理也。大旨谓程《传》引古释《经》者六十馀条,朱子《本义》引古释《经》者亦四十馀条。故取三百八十四爻,每爻隶以一事,又复自分甲乙,以圈点四项别之。其中逐爻取譬,如《蒙》之初爻谓如伊尹之於太甲,《需》之五爻谓如虞舜恭己无为、汉文恭修玄默,《师》之三爻谓如宋伐江南,《泰》之二爻谓狄仁杰事周之类,多於《经》义不甚比附也。

△《大易合参讲义》·十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朱用行撰。用行字翼承,新建人。是书大旨以朱子为主。首列《本义》,而以《正义》、《析义》次之。正义以阐朱子之旨,《析义》则兼采他说。又以象数不可竟废,间采瞿塘来知德之说,补於《析义》之后。大抵循文推衍,未能深造自得也。

△《周易粹义》·五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薛雪撰。雪字生白,号一瓢,苏州人。自署曰河东,称郡望也。其书采摭诸说,融以己意,仿朱子《论孟集注》之例,皆不载所引姓名。诠释颇为简明,而大抵墨守宋学也。

△《易蓍图说》·十卷(河南巡抚采进本)

国朝潘咸撰。咸不知何许人。所著别有《音韵源流》,中引李渔《诗韵》,则其人在李渔后矣。是书凡《周易大衍蓍》六卷,《连山易蓍》三卷,《归藏易蓍》一卷,咸自为之序。其说谓读《易》者当自知蓍始,《易》有三,蓍亦有三。

《周易大衍蓍》用四十九策,以四为揲,内含六百八十七万一千九百四十七万六千七百三十六卦,其用四千九十六卦。以《彖》、爻二辞占《左传》繇辞,皆四千九十六之卦辞也。邵子《皇极经世》为《连山》蓍,用九十七策,以八为揲,正卦一千一十有六,互卦一千一十有六,变卦三万二千五百十有二,以数断,不以辞断,其吉凶一定而不可易。后周卫嵩《元包》为《归藏》蓍,用三十六策,以三为揲,以飞伏、世应、浑天、纳甲、五行生克占吉凶,用十二支、十干为千有二百兆。又以焦赣《易林》、《参同契》、《月卦》、《乾坤凿度》轨数及谶纬诸占为大衍之遗意,以管辂《观枚数》、《参同契纳甲》及《奇门遁甲》、《煇梦契响》、《鸟鸣辨音》拆字诸占为《连山》之遗意。以京房《火珠林》、翼氏《风角》、《素问》五运六气、扬子《太玄》及《元珠密语》、《杯珓洞灵》望云省气诸占为《归藏》之遗意。其中惟《元包》云出《归藏》、於古有徵。

其馀大抵臆说,无所授受。如画丶为少阳,画丶丶为少阴,易卦画为点,多与古法相背。其《杂卦蓍数图》,以四象起卦,反易为义,本无甚奇特。而托之繙阅旧籍,偶获一帖,盖又在丰坊伪经之下矣。

△《读易自识》(无卷数,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金綎撰。綎字丝五,吴县人。是书随笔记录,未分卷帙。首为总论,次为《系辞》、《序卦》,次乃为六十四卦,次序与诸本迥异。又《序卦论》中乃多解《说卦》,标目亦不相应。盖未成之稿,后人以意钞合,遂倒乱无绪也。

其说《易》好为新解。如谓“《南华》取象,率本於《易》。如《逍遥游》曰鲲,阴物类也,犹《坤》卦之象马也。曰鹏,阳物类也,犹《乾卦》之象龙也。鲲化为鹏,阴变而阳,自北溟而徙南溟,盖自一阳之动於至阴,而历六位以时成,故曰六月息也。曰九万里,曰六月息,即卦之用九用六,以言变也。言鲲化而不言鹏变,盖复可喜而变不可言,亦《易》之扶阳抑阴也”云云,持论之异,大抵如是,亦可谓之好奇矣。

△《易观》·十二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凌去盈撰。去盈号旭斋,爵里未详。书中引毛奇龄说,则近时人也。是书主於即象以明理。大旨谓象有三例,有定象,有化象,有互象。一卦之定象如《乾》为天、《坤》为地是也。其化象如《剥》皆言床、《渐》皆言鸿是也。一爻之定象如阳必为九、阴必为六是也。其化象如阳动化阴、阴动化阳是也。又有中爻之互象,如二四互、三五互是也。所引多来知德、毛奇龄之说,而所重尤在化象、互象二义。谓王弼崇卦变,来氏置错卦,毛氏主推《易》以求一得之偶当,凡以不知有化象故也。其解《乾》之九四“或跃在渊”,谓:“四化巽互兑有渊象,乾化巽风,虚薄天表,跃所自起。”解《屯》之初九“磐桓”谓:“大石曰磐,大柱曰桓。石者土之核,震九以乾阳而为坤,初索而为坎,屯郁而亘处坤下,二四互坤,有若核然,磐之象也。柱者木之竖,震九以坤索而为天三,化天三生木而为坎,屯郁而倔强初下,有若竖然,桓之象也。”是皆半附古义,半参臆说,因互体、变爻而穿凿之,不足为说《易》之准也。

△《周易小疏》·十四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国朝虞楷撰。楷字孝思,号蓼园,里籍未详。书无序跋,亦不知作於何时。

中述《周易折中》,称圣祖仁皇帝庙号,则近人也。其次序用古本,大旨亦主图书,而以为先天寓理於数,后天因数以阐理,文王之《易》即伏羲之《易》。其说弥缝调停,变而愈巧。至於掊击《左传》诸占,尤似是而非。夫《左氏》周人所述者,即周之占法。周之占法,所用即太卜之三《易》。谓其占验之词多所附会则可,谓古《易》占法不如是则不可。居百世之下而生疑窦於百世之上,将周人之法周人不知之,今人反知之乎?

△《易经贯一》·二十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国朝金诚撰。诚字闲存,华亭人。是书分《元》、《亨》、《利》、《贞》四部,《元部》载《略言》六则、《谈馀杂录》四卷、《易学问经说》、程子《易传序》、周子《太极图说》、张子《西铭》及《河》、《洛》卦象诸图,与会讲之语。《亨》、《利》两部解《上、下经》,而《亨部》之首冠以《经》文定本四卷及程子篇义。《贞部》解《系辞》、《说卦》、《序卦》、《杂卦》。

以用注疏本,故止此四传也。其大旨以程《传》、朱《义》为归。

△《易观》·四卷(大理寺卿陆锡熊家藏本)

国朝胡淳撰。淳字厚菴,庆云人。乾隆丙辰进士,授蒙自县知县,未上而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