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二零零三年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0部分(第1页)

“我躲在车里,手握着香槟……”一听老头提起阿杜,杜毅又顺着唱起了这个时候大街小巷常能听到的神曲《他一定很爱你》。

“给你颜色你还开染坊了,嗓子都这样了,还唱什么唱。这些天你给我少说话,好好把嗓子养好!”

经杜毅这么一表现,胡秀芳有些相信杜毅可能真的上台表演了。

男孩子嘛,就得大大方方,杜毅能上台面,在她看来是一种很大的进步。

“好嘞。”杜毅朝着母亲咧嘴一笑,继续埋头吃饭。

杜毅嗓子不好,本来有很多问题想问他的胡秀芳,只能作罢。话题离了杜毅,眉关紧锁起来的她,开始絮叨起自己厂子里的状况。

胡秀芳说江诗韵家的服装厂最近出了点问题,江诗韵的父亲江文耀合计着想向他们这些在厂子里做了五年以上的老员工借点钱,共度难关,年利率是18%,比不上高利贷,但回报率不算差。

工作了将近十年的厂子,总有感情在,现在厂子出了问题,胡秀芳非常痛心,但涉及至少上万的钱,不得不慎重,胡秀芳自己拿不定注意,问杜建城有什么看法。

浙省义市温市及其周边县市一带,家庭作坊式经济十分发达,抱团取暖思想根深蒂固,这样的土壤,滋生出了非常普遍的地下借贷。

一些资金周转不灵的工厂公司,常用地下借贷的方式来维持自身运转。

而其借贷的第一对象,往往就是内部员工。

不过,不到实在没地方筹钱的最后时刻,一般而言,没有人愿意去以那么高的年利率去借钱。

杜毅知道,按照前世的原轨迹发展下去的话,他家会陆陆续续借给江诗韵家十万块钱,在江诗韵家工作的其他老员工,也基本都会拿出一笔不菲的资金,用来帮助江诗韵家的服装厂继续经营下去。

很可惜的是,大概两年多后,江诗韵家的服装厂还是会因为跟不上潮流,以致产品滞销库存积压而倒闭。

那之后的几年,杜建城穿的衣服,全是江诗韵家出产用来抵债的。

江文耀是条汉子,背了几百万的债,并没有像其他破产老板那样卷铺盖跑路,更不像之前开了桑塔纳在大马路上狂飙撞人的陈树生那样产生报复社会的念头,而是忍辱负重地进了家家具公司,做起了家具销售,全国各地的奔波促销家具,小有收入之后,又和老婆一起在清河开了家山寨kfc的美式快餐店,默默还债。

杜毅一家是好说话的人,即便那时候他家也同样陷入困苦的阶段,也没向江家催还债务,更免去了江文耀之前承诺的利息。

在杜毅的记忆中,江文耀最后是在他上大三的下学期的时候,才把欠他家的钱还清。

因为不收利息,大概是最后还清的一家,具体是不是这样,没怎么关心这事的杜毅,也不太清楚了。

杜毅记得比较清楚的是,江诗韵在那个他家陷入泥沼的阴霾时期,还是一如既往的开朗,并没有随着家境变糟而性情大变。

现在想起来,那种开朗,当然是百分百的假装,可能也有点不愿让人看见自己落魄的自尊在。

同样的历史事件再次不可避免的发生,刚刚从朱沁那得知,江诗韵为了他进了婺市二中,杜毅心里非常沉重。

杜毅并不觉得自己欠江诗韵什么,但毕竟前世今生,江诗韵都为他付出过,也有同学之谊,如果可以的话,他希望自己能够助江诗韵家一臂之力,而这一臂之力绝不是简简单单地借钱了事。

恰好,杜毅本身就有想让父母开个服装厂的想法在,他觉得这个时候倒是一个好契机,假如他家能和江家一起合作,倒是个互利互赢的局面。

只是,仔细思考了后,杜毅发现这条路并不行得太通。

因为,要合作,必然是股份制,且不说江诗韵家愿不愿意让出一部分的工厂股份,他家包括他在内,现在也拿不出多少钱来入股。

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帮助江诗韵家度过难关,又能让自家得利,这是个问题,一时想不出两全其美的办法,杜毅有些发愁。

第131章 我养你啊

吃完午饭,在家中呆了一小会,接到夏小麦的电话,杜毅知会了母亲一声后,出了门,和夏小麦一起陪夏小谷逛街。

03年的清河,还没有多少大型商场,集体制的供销商超和小商品市场,是唯一两个勉强能称为商场的地方,也是清河人日常逛街购物常会去的地点。

杜毅带着夏小麦二人,率先去的是小商品市场,清河的小商品市场和义市的相比,连小巫见大巫都算不上,简陋得就像个棚户区。

在这个年代,这种小摊小贩聚集起来的市场,在清河这样的落后地区,并不少见。改造后,变得稍微上档次,在杜毅的记忆中,也是有些年后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