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随身农场在古代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66章 胡大清校长(第1页)

要说二班的改变,谁最惊喜?除了韩老师,那肯定就要数得上胡校长了。

这位胡校长,资历虽老,人却不算太老,说起来,他比韩老师只大了两岁,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老三届。

胡校长学历虽然不太高,但情商和智商却高的异常,这也是人家能够当上校长的原因。

就像后世的一位管理学大师说过的那样,胡校长之所以能当校长,人家凭借的不是知识,而是过人的智慧。

你不看恢复高考才几年,整个开阳县的高中局面已经大为改观。最初的时候,是一中独大,遍地开花。

那时候,县里的优秀高考学子,基本上全集中在县一中。每年,全县能考上本科的人数不到20人,几乎无一例外,全是一中学子。

其余的二三四五六几所高中,虽然学生也不少,但大都只是为了培养高中生,一年下来,每个学校能出上几个大专,就算是教的不错了。

随着教育和高考体制的更深发展,逐步改革,这种情况愈演愈烈。

高中学校,好的越来越好,差的一年更比一年差。

几年下来,可怜的四五六三所高中,就随着生源的不足,不得不被迫改为初中了。

而县二中呢,曾经的开阳高中界二哥,校长思路也很活。他们改变了观念,主动退出了普通高中的序列,自己摇身一变,换了一块儿“开阳县职业高中”的大招牌,去混职高了。

如此下来,地位尴尬的只剩下了县三中。

好在,这个时候的学校领导班子,进行了大调整。老校长光荣退休了,原来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年轻有为的胡大清,接管任了学校的一职,一个崭新的时代开始了。

胡大清上任伊始,就召开了全体教职工大会,抛弃了所有不切实际的想法,统一了观念,要全心全意办好全县第二所普通高中。

这人,是个真有本事。

胡校长首先整合了教师资源,除县一中外,开阳所有的普高优秀老师,都被他划拉过来了。

接着,他又扩大了生源,拓宽了渠道,特别是在农村新招了很多学生,收取最基础的一点费用,还千方百计的给他们发放补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了那些农家子弟,一个上高中的机会。

要知道,现在县三中可是公办学校,他在体制内,现在能够做到这样,其实真的挺难的。

于是,胡校长爱去找教育局哭穷,甚至坐在教育局,冯局长的办公室里不给钱就不走,高中校长好似一个要饭的,这样的故事慢慢的就在开阳县城流传起来了。

为了他的教育梦,为了那些农村长大的孩子,这样的名声,老胡听了后笑笑,居然也没有深究。

即便本人的名声变得越来越差,他还是一如既往的向上讨要补贴和师资,向下划拉优秀的生源和农家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