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材料为王续写合集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8部分(第1页)

真期待啊!

轿车在行政楼前停下,他钻出车子,对舒雨菲道:“你累不累?”

“不累!”舒雨菲听他这么问,就知道他要先去几个实验室转转。对于老板来说,研究室就是他最珍贵的宝贝,无论什么时候回到国内,他第一时间总要先到实验室走走看看,听听研发人员的汇报,并根据汇报内容随时作出几句指示。

她也习惯了。

果然,郭逸铭听她说不累,立即就道:“既然不累,那我们先去集成电路室,然后去电磁实验室。看完了这两个实验室,就去材料实验室看看储氢合金材料的研究进展,我们最后再回办公室。”

“好的。”舒雨菲乖巧地回答道。

他们到了集成电路实验楼,发现主任万洪教授不在办公室,不用说,他又是泡在实验室里了。郭逸铭正准备到实验室去找他,却看到墙上新贴了一张曲线图,他好奇地站到曲线图前定睛一看,一种充沛的情感忽然从心底油然而生。

在曲线图的起点,日期是80年3月,这个日子郭逸铭印刻于心——这是电子研究所集成电路室正式组建的时间。

在左侧竖轴,标注着一个个数字。

起始处所标注的点,对应着竖轴上6000这个数字。郭逸铭不用去回忆,就知道它意味着什么,这是集成电路室刚成立时,集成电路制备所具备的元器件集成度指标。当时他们最高的元器件集成度,就只有这区区6000。

曲线图第二个点,是在81年1月,间隔上一个点将近一年。上面标注的点由最初的6000,跳到了9000,一下子比当初提升了一半!在用红笔绘出的圆点旁边,写着一行细小的文字说明:铜互连实验室制备成功,5。19日工厂制造成功。

郭逸铭笑了,正是这项铜互连技术,一下让他们的混合并行处理器,由图纸变为了现实。没有这项技术的出现,他们别说战胜IBM,就是想进入个人计算机市场都没有资格,现在恐怕只能眼巴巴看着IBM-PC耀武扬威,暗叹自己技不如人吧……

他盯着那个点,一回想起当初那段难忘的日子,心中不觉就热血激荡。

在这个点过去不远,在81年9月的时间点上,标准了一个新的红点,位于12000的数值。这个红点旁同样有着一行小字:自DEC引进CMOS制造工艺,实验室试制成功。

这是一个分水岭。

郭逸铭很清楚地记得这个日子,正是从这天起,电子研究所从闭门造车,开始大量引进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这些都是真正的先进技术,不是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产吹嘘。正是通过与DEC的工程师们一同工作,不断进行人员交换,集成电路室的研究人员迅速消化吸收着最先进的半导体制造技术,并如飞一般快速追赶上来。

在此往后红点的排列,开始逐渐密集起来。这清晰地证明了集成电路室那飞一般的追赶速度:

81年11月,元器件集成度所标注的红点,升到了18000;

81年12月,元器件集成度达到26000;

82年2月,元器件首次突破了40000这个关口,一跃升到了41000;

82年5月,处理器集成度飞升至59000,在短短的不到一年时间内,将集成度提升了4倍;

在最近的日子上,清晰地列明了82年9月,处理器集成度直接突破8万大关,直逼9万!可以说,这是电子研究所成立集成电路室以来,距离国际水平最近的一刻,仅比DEC目前最新12万元器件的集成度低了四分之一。

虽说集成电路室的进步如此之快,绝大部分功劳应该归功于和DEC处理器研究部门,进行的充分交流。通过不断的学习交流,从DEC引进了完善的CMOS制造工艺,实验室的所有成果,都不过是在重复人家的实验过程。而且到目前为止,这还只是实验室制备能力,真正的工业化制造水平,才缓慢爬升到4万这个很低的水平线。

但没有他们的潜心研究,这些技术也永远只是一堆技术纸张,而不会转变为生产力。虽然曲线图上所列出的最高集成水平也才9万,但这个技术却是被他们完全吃透了,彻底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能力。只要给他们充分的资金、技术支持和足够的耐心,以及正确的引导,郭逸铭相信他们一定会最终追上、甚至超过国外!

这毋庸置疑!

忆旧看今,他心头涌上一股无尽的豪情。

郭逸铭久久地看着这张曲线图,虽然上面只有简单的几个点,然后用线条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图形是如此简单,根本用不了多少时间就能看完。可他依然是看了又看,怎么也舍不得将视线转开。

他的眼睛,有些微微的发胀。

在他眼中,这张图记录着的可不是几个红点,而是科研人员们孜孜探索、不断提高的身影,是他们废寝忘食的工作场景,是一张张活生生的面孔,和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

这就是一座丰碑!

他掏出手绢,轻轻地擦拭了一下眼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