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材料为王为什么下架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0部分(第1页)

在美国电子公司,一个开发组充其量十几个人,当初苹果第一台Apple就乔布斯、沃兹尼亚克、韦恩三人,用电洛铁一个元件一个元件焊出来的。DEC这次同时开发三款个人计算机,也不过动用了一百多个工程师,就算是超大规模投入了。但那里能像西部计算机公司这样,项目组就数十人,在中国还有上百人的支援团队,更有一个学校的学生全心投入,为他们提供电路实测数据。

他好奇地询问,这是什么设计法,项目组长彭之旭告诉他,这称之为“人力CAD辅助设计系统”。

没错,这就是郭逸铭借助计算机辅助CAD设计原理,动用大批人力,通过微电路拼积木实测的方式,展开的一次技术攻关。

在国内充沛的人力支持下,这种设计法显现出巨大的威力。

西部计算机公司组织的微处理器设计团队,竟然超过DEC方面,第一个拿出了经过实测的、成熟的设计方案。

………【第四十四章 走英特尔为我们指明的路】………

【感谢网友sunny,人力辅助电路设计创意,由他提供,对帮助主角快速研发微处理器提供了合情合理的依据,在此表示诚挚谢意!

章节前,感谢网友951274927、懂看不懂写、春笛、看书者001打赏支持,谢谢你们的鼓励与支持!感谢所有点击、收藏、推荐本书的朋友,在此深深鞠躬致谢!】

puterAidedDesign,意即计算机辅助设计,取首字母缩写为CAD。

CAD技术不是什么新鲜玩艺儿,作为最高等的人类文明,就是一部创造工具、利用工具的历史。自46年2月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之日起,人们就开始尝试使用计算机为现代工业服务。经过十多年摸索,到五十年代后期,计算机辅助人类设计工业产品的运用逐渐成型。

最初大家采用点、线方式,通过计算机进行二维图形计算和表达。当法国人提出了贝塞尔算法后,曲面运算也成为可能,CAD开始由二维图形向三维迈进。

但受限于这个时代的计算机技术,要进行三维空间的超大规模数**算,只能动用超级计算机,成本极其高昂。

到目前为止,除国防科研等国家财力支撑的项目外,也只有石油、化工、飞机、汽车等大型公司、财团才用得起。在计算机设计中还从未有过先例,就连蓝色巨人都还未进行这方面的尝试。

不过郭逸铭自后世穿越而来,又岂会受这些条条框框的限制!

CAD设计多方便,他如果不知道也就罢了,用过了计算机辅助设计,用鼠标将相关的线路、元件一结合,计算机自动进行运算,告诉他电路设计是否错误,并点出错在何处,当场就可以作出修改。一个超大规模芯片设计,也用不了两三个月。

所以当他决定开始研发微处理器,第一时间就想到了CAD设计方式。

当然,在这个时代要实现CAD,困难不是一般的大。

电**算需要专门的电路,通用处理器中固化的相关指令稀少,运算速度达不到要求;没有专门为电**算开发的设计程序……

这都没什么,慢慢磨,也能磨出来。

关键是没有相关数据!

计算机本身是个死物,它是没有思维的。人类给它一个电信号,它就按照内部线路运算以后,还以一个电信号。没有各种电路实测数据,你就是画了一个电路出来,它也不过是一堆点和线构成的几何图形,没有任何意义。只有丰富的电路实测数据作为参照对比,经过各种电**算程序运算以后,才是一个完整的CAD功能程序。

郭逸铭经过仔细思考,消化了CAD的根本核心,实施了这次人力辅助设计方案:既然没有实测数据,那我就用人海战术来快速收集数据,及时反馈。在美国的彭之旭等项目组就相当于CAD运算核心,国内的支援团队就等于判断程序和数据吞吐接口,技校的那批学生充当着数据库的功能。

而且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有自我意识、自我判断,具有主观能动性。

郭逸铭给了他们一个思路,他们立即能领悟其中精髓,在实施中不断自我完善。就好比一台超大规模的人力超级计算机……,不,不只是被动处理数据的计算机,而应该称之为能自我适应作出应对的——智脑!

结果,他们这套超脑体系,在微处理器设计中先拔头筹,跑到了DEC开发小组前面,率先拿出了成熟的设计方案。

这次为了处理器设计而进行的大量电路实测数据,也为他们未来开发专用电路设计芯片储备了宝贵的数据资料。

当然,这其中,DEC的技术支持也功不可没。

DEC搞了几十年的处理器研发,各种功能电路在不同专业领域的运用,已经非常娴熟。哪种电路效果最佳,哪种电路运用面最广,各种电路集成后的相互干扰、排除……,等等,都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密。没有DEC给与的技术支持,彭之旭他们不花上几年做研究调查,马上就动手设计相关电路根本就没有实现可能。

10月21日,西部计算机第一款个人计算机设计正式定稿。

彭之旭等几十名工程师日以继夜,奋战了一个半月时间,终于拿出了这款微处理器的设计图纸。望着这堆由数百张电路图组成的庞大设计图,他们在疲倦之中,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