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暴君的特征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7部分(第1页)

今北京市西南)的3000里御道,杨广在修筑道路方面的工程量也是很大的。结合大运河工程,其总体思想是搞网状分布天下的交通线,在适应幵凿运河的东南地区幵运河,在不宜开河的西北地区则开驰道,交通四通八达,畅通无阻,以适应国家统一后的形势。而且

这些工程都是同步进行、可以认为是杨广“大业梦”规划中的统一举措。

大业三年(607)六月杨广的车驾北巡,越过长城,停驻榆林郡。因随行人员太多,车队对路过的当地有着很大影响,为此杨广特地下诏“敕百司不得践暴禾稼,其有须开为路者,有司计地所收,即以近仓酬赐,务从优厚”。因杨广有计划“顺访”突厥后再去涿郡,所以杨广车驾到达驻榆林郡前,**的启民可汗阿史那染干就派儿子阿史那拓到赤岸泽(今陕西大荔境内)觐见。十天后,再派侄子阿史那吡犁觐见。又过5天,阿史那染干派使者觐见,甚至请求准许自己进入隋境长城内接驾,杨广虽然拒绝了他这一请求,但是杨广还是派突厥的老朋友武卫将军长孙晟先去宣抚。看了请不要忘了收藏啊

第五十四章 巡视突厥

启民可汗闻听天朝圣人皇帝杨广派长孙晟来后,便召自己所统辖的奚、室韦等数十个部落的酋长齐集听宣。作为杨广的宣抚使,同时也是杨广到达突厥营地的先行人员,长孙晟就先行视察了一下启民可汗的金帐营地,见金帐内外杂草丛生,便想叫启民可汗亲除之。于是长孙晟手指帐前之草含蓄地说:“此根大香”。启民可汗闻后实在地说道:“殊不香也”。长孙晟只好解释地说:“天子行幸所在,诸侯躬亲洒扫,耘除御路,以表至敬之心。今牙中芜秽,谓是留香草耳!”启民可汗这才悟其本意,说:“奴罪过。奴之骨肉,皆天子赐也,得效筋力,岂敢有辞?特以边人不知法耳,赖将军恩泽而教导之。将军之惠,奴之幸也”。遂二话不说拔出佩刀亲自除草,其余各部族长见后,争相效之。启民可汗又发命举国就役开御道,西起榆林,东达于蓟,长3000里,宽百步,以供杨广的车驾通行。

6月20日,启民可汗和妻子义成公主还是一起到杨广行宫朝见,第二天,吐谷浑、高昌等一起遣使入贡。7月7日,杨广在榆林城东大宴启民可汗和他的随从,所有人坐在一个可以容纳数千人的大帐篷里,突厥进贡牛羊和驼马数以千万头,而杨广则赏赐启民可汗绸缎二千万匹。8月6日,杨广从榆林出发,随行护卫的士兵多达50万,浩浩荡荡进入突厥境内。一开始宇文恺为杨广建造了移动宫殿,由人力推动,上面可以容纳数百人。然而杨广却认为还不够威风,命令建造可以移动的城堡,周长达两千步,城楼、了望台一应俱全。杨广的派头确实让突厥人十分震惊,据说在十里之外看见杨广的御营,都要下马跪地磕头。9日,杨广到达启民可汗的锦帐,皇后萧氏到义成公主营帐。突厥的启民可汗及室韦等部落酋长表现得十分恭敬,作为**的主人启名可汗甚至上书杨广:“臣今非是旧日边地突厥可汗,臣即是至尊臣民,至尊怜臣时,乞依大国服饰法用,一同华夏。臣今率部落,敢以上闻,伏愿天慈,不违所请。”

启民可汗请求易服的上书让大隋王朝的文武百官心里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纷纷上书让杨广答应启民可汗的请求。然而杨广还是清醒的,他看到碛北未静,犹须征战而**不宜更改服饰,所以杨广委婉的拒绝了启民可汗的请求,告诉他“但使好心孝顺,何必改变衣服也”。再者杨广就是下诏“可赐路车、乘马、鼓吹、幡旗,赞拜不名,位在诸侯王上”表彰了一下启民可汗的恭顺。

杨广的这次北巡边境,进入突厥境内且游走于突厥可汗金帐(皇宫)。这在大统一的中国古代,皇帝如杨广走到别国领土像去自己家里一样的应该是绝无仅有的吧,而且这个国家还是中原一直视为劲敌的北方草原游骑民族所建立的突厥汗国。无任是把北方草原民族打的落花流水的汉武帝,还是被称作“天可汗”的唐太宗李世明也是没有这种完美成就的。这种成就也让杨广的成就感得到了巨大的满足,高兴之余同为诗人的他做诗一首《幸塞北》:

鹿塞鸿旗驻,龙庭翠辇回,

毡帐望风举,穹庐向日开。

呼韩顿颡至,屠耆接踵来,

索辫擎膻肉,韦韧献酒杯。

何如汉天子,空上单于台?

中国历史上从未有一个朝代的帝王比杨广北巡走得更远,也没有一个朝代的帝王让异族首领跪地膜拜,惟有大隋皇帝杨广也。所以杨广的诗歌里的透露着磅礴大气、威武壮丽,处处体现中华帝国的“盛世雄音”。

在突厥呆了几天后,杨广才返回隋境,启民可汗一路相送入关。13日,杨广让启民可汗归国他才离去。9月23日,杨广到达东都结束了他的第一次北巡。大业四年(608)5月,杨广再一次离开洛阳前往五原(今内蒙古五原),并再次出塞,巡视长城。8月,杨广到北岳恒山祈天。

对于北巡因杨广的出巡队伍过于庞大而饱受争议,甚至还有的人认为杨广出巡是为了游玩享乐。想想中国那么多的昏君享乐都是躲在皇宫大院,偶尔有个别喜欢出巡的皇帝也是一个劲的往温柔之乡的江南跑,有那个皇帝会吃饱了走到天寒地冻的草原上去找乐子呢?还有来后来杨广巡视海拔近四千米高的吐谷浑也被认为是游玩享乐,真不知道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杨广能在海拔四千米的高原上找到什么乐子。

一次为国事的辛苦北巡,被人说成牛马不相及的享乐也只有是杨广有这样的待遇了。事实上杨广的这次北巡除了安抚北方归顺的齐民可汗及室韦等外,还有就是实地考察长城周围的边防。很多重要的事情杨广是要在自己亲自考察过后才能放心的,就像在营建洛阳新城一样在自己实地考察过后他才下诏营建的,长城事关帝国安危杨广怎能不亲自去考察一番呢。亲自考察长城过后,杨广在大业三年(607)七月巡视的途中就下诏征发丁男百余万修筑长城,西起榆林,东至紫河。

现在的人提到长城都认为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然而提到与长城有关的秦始皇与杨广后都是一个劲的鄙视与脏话。

长城,开始于战国秦、赵、燕三国,其目的是为了防御草原民族中的匈奴、东胡的南掠。秦朝统一中国后,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派大将蒙恬率领三十万人北逐匈奴,占据河套,用燕、赵和秦本国的长城,加以增筑和连接修筑长城。“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秦长城把过去秦、赵、魏、燕长城连接起来,从临洮到辽东的绵延万里,从此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西汉继续对长城进行修建,以抵御北方匈奴的侵袭。从汉文帝在位时到汉宣帝在位时止,先后筑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朝鲜平壤南部大同江入海口、全长近一万公里的长城。汉长城是历史上最长的长城。西汉光武帝时期也曾下令修复,北朝的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对长城进行了修筑与增建,其中以北齐年间修建规模最大。杨坚在位时,为防范突厥,多次于冬季征发丁壮修筑长城。据史料记载杨坚在开皇元年(581年)夏四月,“召汾州刺史韦冲为兼散骑常侍。时发稽胡筑长城,汾州胡千余人,在涂亡叛。帝召冲问计,对曰:‘夷狄之性,易为反覆,皆由牧宰不称之所致。臣请以理绥静,可不劳兵而定。’帝然之,命冲绥怀叛者,月余皆至,并赴长城之役(《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五)”。开皇元年十二月,突厥“与故齐营州刺史高宝宁合兵为寇。隋主患之,敕缘边修保障,峻长城……屯兵数万以备之”(《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五)。开皇五年(585年),“隋主使司农少卿崔仲方发丁三万,于朔方,灵武筑长城,东距河,西至绥州,绵历七百里,以遏胡寇”(《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六)。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复令崔仲方发丁十五万。于朔方以东,缘边险要,筑数十城。”(《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六)。开皇七年(公元587年),“发丁男十万余人修长城,二旬而罢”(《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六)。即杨坚在位期间他先后六次下令对长城修复与增建,这足以说明北方边防的严重性和必要性。!!!!!!!!!收藏收藏!!!!!!!!!!

第五十五章 依然质疑

杨广北巡到长城,观看了长城边防后下令修建以防突厥,这是有一定的必要的。虽然修这条长城时,突厥的启民可汗曾向隋炀帝上表称臣说:“臣今非是旧日边地可汗,臣即是至尊臣民。”表示**当时已臣服于隋,但杨广在答复时说:“碛北未静,犹须征战。”正是这种居安思危的认识,杨广才下令筑此长城的。此次修建长城时间很短只有“一旬而罢”即只用了十天的时间,因为时间的紧迫“死者十五六”即有近五十万的人在十天的修建长城中死去,这个数据虽然有点夸张但死亡的人数应该也很大。这也就成了杨广滥用民力和好大喜功的第二条罪状了。

持这种观点的人从来就没有考虑过杨广为什么会吃力不讨好的去修建长城,更没有想过仅仅用好大喜功是不能解释杨广这一工程的动机与目的吗?如果翻阅史书我们会发现大规模地修建长城的秦始皇、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隋文帝杨坚、明成祖朱棣哪一个不是一代雄主。如果修建长城是错误无用的,他们会在打的北方草原民族无还手之力的情况下大力修建长城吗?事实上杨广和他们都是怀着一样的目的和心情去修建帝国的边防线长城的。

在漫长的古代战争中早已就证明了一个道理:谁的马匹多谁就有优势。面对着马匹占有优势的游牧民族,先进的农业国家总以科学的力量来抵消这样的优势,修建城堡就是其中之一,中国古代是农业国家,但是国土面积太大,需要修建城堡的地方太多。而因为北方的草原面积又太大,所以游牧民族又特别强悍。所以便想到了把边境上的城堡用城墙进行连结的办法,这就是长城。

长城并不是简单的墙和城,而是把长城沿线的隘口、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连接成一张严密的网,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这个体系具有战斗、指挥、观察、通讯、隐蔽等多种功能,并配置有长驻军队的点线结合防御工程整体。即使国家处于扩张和攻势战略的情况下,长城也是很好的依托和出发阵地,如果没有长城,根本不可能去对拥有来去如风的草原民族发动大规模有力的攻势。而一旦作战稍有挫折,因为缺乏坚固的后方则存在亡国的危险。正是由于长城的存在,游牧民族就不可能肆无忌惮的入侵,而中国只需要有不多的机动兵力就完全可以应付一般的入侵,因此长城的战略意义同样是显而意见的,也是唯一可以抵消游牧民族骑兵优势的战略。

修建长城的本身并非目的,它改善了阵地,有利于自己部队的行动,不利敌人行动的一种手段,有效的降低了敌人的机动能力。长城是在冷兵器时代所特有一种筑城型式。在当时的作战对象和攻城战术条件下,长城曾构成战略威慑作用,对保卫北部边境安宁,沟通中西文化,保障丝绸之路的安全,起到积极的作用。所以在大业四年(608),“秋七月辛巳,发丁男二十余万筑长城,自榆谷而东”(《隋书·帝纪第三·炀帝上》)。“榆谷”地的位置,《资治通鉴》注“当在榆林西”,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考证在今青海贵海黄河岸侧。依此说这次修筑的长城是隋朝为防御并攻灭吐谷浑于今青海、甘肃交界之地修筑的,这也为后来杨广亲自开通的西域丝绸之路提供了保护的屏障。

如果说修长城被质疑也就算了,因为毕竟千古一帝的秦始皇都因为长城被人骂为暴君,但是开凿大运河的千古大事依然不被理解就显得更是让人难以接受。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杨广“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

这就是人类历史上最为伟大的“大运河”工程最为重要的一段。这是世界历史上开凿最早、通航里程最长的一条古运河。中国的这条古老而伟大的人工河,长度是世界上著名的苏伊士运河的16倍、是巴拿马运河的33倍,冠世界古运河之魁。190。25公里的苏伊士运河建成后,大大缩短了从亚洲各港口到欧洲去的航程,马克思将其称之为“伟大的航道”,总长82公里的巴拿马运河,被誉为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和“世界桥梁”。然而长达2700公里的中国大运河与万里长城却被中国的历代冠以“劳民伤财、暴政”等贬义,真叫人难以接受难以理解。

大运河畔——扬州;如今魂魄仍在那里飘荡着像一个千年的流放者,孤独而寂寞,身后骂名滚滚。他像一个千年的守望者,在运河的河畔默默看着千年的沧桑巨变。虽然现在社会上为大运河申遗,但是今天依然很少人会感觉的那个千年前拥有极大魄力开凿大运河的杨广是多么的不易与伟大,甚至在申遗的过程中好像害怕玷污大运河美丽的名字而不愿意提及杨广这个卑微简单的名字。或许只有和杨广融为一体的她似乎理解他,千年来没有藏匿,没有消隐,而是还完完好好地在华夏大地上呈现着她的瑰丽与丰盈,呈现出勃勃的生命力,她以存在告诉后人那个为他而生的皇帝是多么的伟大与不朽。今天的我们还能从她依然展现着的生命力中感受千年前杨广的那份勇气与魄力,也还能从她依然流淌的河水里感受今天杨广的那份委屈与孤独。

我们今天所说的大运河开掘始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在漫长的岁月里,大运河主要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

第一个时期是在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末期。胥溪、胥浦是大运河最早成形的一段,相传是以吴国大夫伍子胥之名命名。当时位于中国东南吴国的国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向北扩张势力,在公元前486年引长江水经瓜洲(今江苏省邗江县南部)北入淮河。这条联系江、淮的运河,从瓜洲到末口(今淮安附近),当时称为邗沟,长约150公里。这条运河就是京杭大运河的起源,是大运河最早的一段河道。后来,秦、汉、魏、晋和南北朝又相继延伸了河道。

第二个时期就是隋朝时期,也是杨广的大业年间。杨广继位后,他认为关中与山东、江南、河北等地,道路遐远,便将都城东迁,营建了东都洛阳。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北方经济虽然发展较快,但所需大量的粮食仍需江淮地区供应。但陆路运输,速度慢,运量小,无法满足需求,因此开通运河就成为当时的需要。同时为了加强对东北和江南地区的控制,杨广与大业元年(605)开始开凿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共分为通济渠、永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这四段虽然不是同时开凿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