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暴君的特征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3部分(第1页)

裴世清在倭国京城逗留了一个月,在“朝命即达”,向倭王辞行,倭王为他设宴饯行。大业四年(608)九月11日,裴世清等从难波出发,启程回国。倭王派遣小野妹子为专使,送裴世清一行回隋,同行的还有留学生和学问僧各4人,小野妹子于次年九月才回到日本。这些人自隋而唐继续留学,时间很长,其中俊汉直福因留学十六年,高向汉人玄理留学三十三年,留学僧新汉人吴学习二十五年,南渊汉人请安学习三十二年;志贺汉人惠隐学习三十一年;新汉人广奇学习十六年。事实上随同隋使来华的日本留学人员不止是八个人;而是有数十人之多。

第六十六章 开发台湾

裴世清访日直接推动了隋代中日关系的发展,尤其推动了日本学习中国的**。当时的圣德太子就效仿隋朝特别致力于兴隆佛教,在他制定的《宪法十七条》中特别摄出要“笃敬三宝”(三宝指佛、法、僧)。圣德太子还修建了四天王寺、法兴寺、中宫寺、桔寺、蜂冈寺(又称蜂丘寺)、池后寺、葛木寺等七座佛寺。上行下效,朝臣百僚也纷纷建造佛寺,“在公元六二六年,日本全国就已有了四十六座寺院,僧八百十六人,尼五百六十九人,总计一千三百八十五人出家”。日本这次派遣去隋朝的留学生以及学问僧是有重要使命的,根据圣德太子的“冀闻大国惟新之化”的精神,要系统地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在裴世清访日前后(600—614)的十五年间,日本至少四次派遣使节朝贡隋朝。裴世清的访日及日方访隋的中日友好活动对日本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它推动了了日本的“大化革新”。大化革新的核心人物,有不少在隋朝学习后归国的留学生和学问僧,他们在大化革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日本政治革新的先锋。

其中留学生高向玄理在“大化革新“时任国博士(政治顾问),留学僧吴法师在“大化革新”时也任国博士,还有学问僧灵云、感云等;因为他们革新政治有功,都被举为十师之中。而“大化革新”的主要人物是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镰足二人,他们就学于入隋留学生南渊汉人请安的门下。他们学习了儒、佛及各家学问,吸收了大量的中国的先进知识,因而产生了改造日本政治的新思想,并最终推翻了掌握日本朝廷大权的贵族苏我氏,揭开了“大化革新”的序幕。留隋人员的人数虽少,但是对日本的政治,文化各方面所起的作用和形响却非常显著,日本人应该感谢隋朝、感谢杨广给予了他们学习的机会。

这次南巡的杨广还做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亲自指挥人马开发大陆外的琉球(台湾)。

现在当我们说到宝岛台湾的时候,总喜欢说一句“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那么这个自古到底有多古呢?是从夏商周开始算起还是从三国、隋唐、明清哪个朝代呢。

考古学家考古发现远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大陆东南地区的印纹陶文化就已经传播至台湾。而关于台湾的文字记载则最开始是春秋时期,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中当时将台湾称为“岛夷”。到了汉代,大陆居民则称台湾为“东夷”,三国时代称之为“夷州”。虽然这些时候大陆人知道在海外有这么一个地方,但是由于地理以及航海技术的限制,因此那以前台湾与大陆都没有政治军事交流,直到三国时期的公元230年。

根据《三国志·吴志》记载:230年,占有江南的孙权派卫温、诸葛直两位将军率领远征水师一万余人渡海到达夷州(台湾),由于当时语言不通,又有数千将士因为水土不服病亡,两位将军只得率部返回大陆,同时带走土著数千人,但是也留下了他们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铸造技术。这是有文字记载的大陆居民最早的一次去台湾的大规模行动,也是有记载的大陆与台湾的第一次政治交流事件。后来,东吴丹阳太守沈莹写了一本名为《临海水土志》书,对当时的台湾人民的生活有详细的描写,具体生动地记述了“夷州”和“山夷”的情况。“夷州”指的是台湾;“山夷”指的是台湾当地的老百姓。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大陆出现了300多年的分裂,政权频繁更替,战乱连年不断,各个统治集团要么努力稳固政权,要么志在统一天下,根本就更无心顾及与海相隔的台湾了。大陆和台湾的交往也只限于民间的贸易交流,一时间台湾与大陆的关系,因为有台湾海峡的阻隔而变得有些疏远了。

见于现存历史文献上的有关中国大陆和台湾的第二次接触,则到了隋朝才发生。隋代称台湾为“流求”。关于台湾和大陆这时期的相互往来,可以从《隋书》的文献上得到证实。

杨广不但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同时他也是一位有志于“海上远略”的君王。《隋书·传》记载:“大业元年(605),海师何蛮等言,每春秋二时,天清风静,东望依稀,似有烟雾之气,亦不知几千里。”至于杨广听后的表现则没有记载,但是应该是有了对远海的向往。

到了大业三年(607),杨广根据海师何蛮奏报,“命羽骑尉朱宽入海,求访异俗。何蛮言之,遂与蛮俱往,因到流求国(台湾)。”这一次到了流求国(台湾)后,因为言语不通,只是带回一人而返。对于这样一个结果,杨广深感不满。大业四年(608),杨广“复遣朱宽招抚流求,流求王不从,朱宽取其布甲而归。”“布甲”,流求土著人用苎麻纺成布后编织的铠甲。两次和平招降不成,让对自己超自信的杨广有些恼火,于是决定以武力征讨。

《隋书·陈棱传》记载:“大业三年(607),陈棱拜武贲郎将;后三岁(大业六年),与朝清大夫张镇州发东阳兵万余人,自义安泛海,击流求国,月余而至。流求人初见船舰,以为商旅,往往诣军中贸易。”随后发生的事情,在《隋书·流求国》中有所记载:“初,棱将南方诸国人从军,有昆仑人颇解其语,遣人慰渝之,流求不从,拒逆官军。棱击走之,送至其都,频战皆败,焚其宫室,虏其男女数千人,载军实而还。”

即在二次南巡的时候,杨广亲自安排远征琉球(台湾)的军事。大业六年陈棱带着杨广对流求“先礼后兵”的方针和策略,肩负皇帝对自己的重托和厚望,再次漂洋过海来到流求。隋朝庞大的水师战舰顺东南沿海南下广东义安(潮安),再由义安渡海去流求。现在浙江省的舟山市蓬莱乡岱山北尚存隋代遗迹刑马,据说陈棱率大军曾经过这里,遇到大雾,他杀马祭海。《定海县志》说:陈棱“领兵经过这里,曾杀马祭神,表示决心”。为了纪念陈棱,当地人建起一座陈大王庙。

陈棱率水师在大海上航行一个多月后才抵达流求。流求人开始见到隋朝船舰,以为是商旅,和他们做贸易的,陈棱率领的大军才顺利登岸。陈棱曾经从南方招募士兵,其中有人能懂流求语。于是陈棱派其告诉他们有招抚的意思,流求人不从,拒逆官军。陈棱命张镇周为先锋进攻流求人。流求国王欢斯渴刺兜遣兵与隋军抗战,被张镇周频频击败。陈棱率主力进至低没檀洞,流求小王欢斯老模率军出战,被陈棱击败并斩杀欢斯老模。于是隋朝大军分为五军一路攻至流求国都。流求国王欢斯渴刺兜亲自出战,又被隋军击败。隋军随即攻入流求国国都,并乘胜追击至流求军栅,“棱尽锐击之,从辰至未,苦斗不息”,斩杀了流求国国王欢斯渴刺兜,俘获其子岛槌,并摧毁流求的宫室。《北史》、《隋书》记载:“虏男女数千而归。”《资治通鉴》则说此次俘获流求万余人。

杨广对台湾的征伐,是中国大陆经营台湾的第一次尝试,而杨广解决台湾问题的目的不是让台湾臣服,把台湾像西域一样纳入中国的版图。可是遗憾的是,由于当时的条件限制,在打下了台湾后杨广没有留下驻防台湾的军队,也没有设置相应的官府机构,随着军事行动结束,台湾与大陆的政治接触又重新被波涛汹涌的台湾海峡所阻隔。尽管如此,杨广对台湾的行动,毕竟给后来的历朝历代统治者,提供了进一步了解台湾军情、民情的机会,为台湾后来的归附提供了参考。

且据历史文献记载从杨广大业年间开始便有了大陆居民移居宝岛先例,正是由于这种移民的开始使得宝岛台湾与大陆的联系渐渐密切,今天我们才能说台湾人民是中华民族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他的祖父连横在《台湾通史》中就把陈棱称为台湾“开山之祖”,肯定了杨广军事行动对于台湾归属的功勋。据说在现在的台湾中部地区的彰化市,有一条街名叫“陈棱街”,它就是为了纪念这位隋朝将领的。!1!!!!!!!!!!!!!!!!!感谢sidneyliu等人的评价和打赏,同时感谢所有人的点击收藏,猫在这里鞠躬了!!!!!!!!!!!!!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第六十七章 东方威胁

前面讲到杨广第二次南巡是为一件大事做最后的准备的,这件事情就是征辽,而杨广南巡的征辽最后准备就是视察一下征辽所需粮草的产地江南。

应该说杨广内心深处很早就想征辽了,但是基于国内以及北方的突厥等重要问题,征辽一事一直被杨广放下,但是放下并不意味着杨广没有了征辽的打算。到了杨广几乎已经处理好了突厥以及西域等问题后,可以腾出手来处理帝国这个来自东方的威胁了。然而杨广并没有直接就派出军队出征,因为开皇年间的出征失败先例告诉他,征辽得做好万全的准备来,于是他南巡,巡视这个将为他大军出征提供几乎所有粮草的地方,他要亲自督促江南各地为他即将到来的大规模军队出征做好后勤的准备。在江南呆了半年之多的杨广,与大业七年二月初三,登钓台,驾莅扬子津,大宴百官,按等级赏赐即将出征的文臣武将,这个时候大家都几乎已经知道皇帝杨广要派兵征辽了。

二月19日,杨广从江都乘龙舟驶入通济渠,向北方的涿郡(北京)出发。26日,途中的杨广正式下诏动员讨伐高句丽,诏书曰:

“武有七德,先之以安民;政有六本,兴之以教义。高丽高元,亏失籓礼,将欲问罪辽左,恢宣胜略。虽怀伐国,仍事省方。今往涿郡,巡抚民俗。”

同时敕令幽州总管元弘嗣到东莱(今山东掖县)海口造船300艘,准备从海路进攻高丽。四月15日,杨广的车驾到达涿郡的临朔宫,征发江淮以南的水手1万人,弩手3万人,岭南排镩(即小矛)手3万人;为保障后勤供给,五月,敕命河南、淮南、江南等地制造兵车5万辆送往高阳(今河北高阳)以供装载衣甲幔幕;征发河南、河北民夫负责运送军需;七月,征发江淮以南民夫和船只将黎阳、洛口各仓的粮食运到涿郡,一时之间,洛阳至涿郡的运河上,船队首尾相连,绵延千余里;官道上从全国各地奔赴涿郡的兵卒和运送兵器铠甲等军需的民夫川流不息,拥挤于道,昼夜不停,整个大隋帝国都在为即将到来的这场大战做准备

为什么杨广会想攻打高句丽呢?而且一而再、再而三的一定要征服攻高句丽呢?

这是有一定原因的而且原因并不是一般的史书上说的那样仅仅是因为杨广私心。

相传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殷商时,殷宗室箕子率众东走朝鲜,教濊人田桑礼教,建朝鲜国并受周封爵。箕子朝鲜传了40余代汉初被燕人卫满袭破,建立卫氏朝鲜。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出兵灭卫氏朝鲜,于其地分置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后又罢临屯、真番,以其地并入乐浪、玄菟。东汉末建安九年(204),辽东太守公孙康在乐浪郡南另设带方郡,三国曹魏于正始五年(244)灭公孙氏。这样,从汉元封三年(前108)一直到魏晋四百年间,中原王朝都控制着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北部,实行和内地一样的郡县制度。先进的汉文化及典章制度由此直接输入朝鲜半岛,并影响半岛以外的其它地区。

晋末丧乱,五胡入主中原,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北部在战乱中逐渐脱离中原的控制,但是,朝鲜半岛南部却从来未被中原王朝征服领辖过。约在公元1至2世纪时,半岛南部中出现许多部族国家,有马韩、辰韩、弁韩三大区域,汉朝官员通过乐浪郡与三韩打交道。4世纪时,三韩分别形成百济、新罗、任那三个王国,其中百济与新罗交通中国,特别是与南朝交往更多,任那则依附隔海相望的倭国以自重。而三韩以北的高句丽兴起于公元前37年,开山始祖**在汉郡县管不了的长白山区建立政权,多次与汉朝发生战争。晋末五胡乱华之时,高句丽如五胡入主中原一样,也于公元313年乘机南下攻占乐浪郡,翌年又占领带方郡,不久将都城迁入平壤,使中原王朝直接统治朝鲜半岛的历史宣告结束。又跨过鸭绿江与立国辽东的鲜卑慕容氏前燕政权争雄,被慕容氏击败。前燕败亡后汉人冯氏曾奉高句丽人高云为主,后又自己取而代之建立冯氏后燕政权,而终被立国中原的鲜卑拓跋氏北魏政权攻破,其国人大批逃亡入高句丽,或有浮海远逃到今广东地区者。北魏在六镇叛乱中瓦解,中原东西魏分立,北周北齐禅代,及北周灭北齐,多次政治动乱与政权易姓,使塞外辽东无遐顾及,高句丽趁机向西侵蚀拓展,把疆域扩张至辽水边。

由于侵蚀吞并辽东,地跨鸭绿江,使高句丽成为多民族国家,境内除统治民族高句丽人外,还有大量被征服的汉人、鲜卑人、契丹人、靺鞨人及新罗、百济人等。高句丽建国后,就一直与中原王朝保持着文化、贸易往来。南北朝时高句丽频繁通使于中国,光派往东晋南朝贡献方物的使团就有30多次。刘宋元嘉十六年(439),一次就由海路贡献战马800匹。派往北朝的使团更多达90余次,有时一年派两三次。北魏时期,高句丽曾“岁致黄金二百斤,白银四百斤”。北齐皇帝封高句丽统治者高汤为高丽王,高句丽将“句”字去掉,自称“高丽”(仍是高句丽,不同于三韩人王建于公元918年在朝鲜半岛建立的高丽王朝)。北周时期,武帝宇文邕封高汤为辽东郡公、辽东王。另外,中原人为避乱逃亡到高句丽的也很多,给半岛带去农耕技术和思想宗教文化。高句丽很早就接受了儒家思想,国都平壤设有太学。约公元4世纪佛教也由中原前秦王朝传入高句丽,并再南传入百济、新罗和倭国。

公元5世纪时,高句丽联合朝鲜半岛中东部的新罗,朝鲜半岛西南部百济联合倭国,在半岛曾进行了长时间的争霸战,倭国曾派兵渡海,以任那国为据点,与百济组成联军向北推进,结果被高句丽好击败。公元562年,新罗吞并了任那,将日本势力逐出了朝鲜半岛。高句丽的势力推进到半岛南部,进一步统一半岛也就提上了议事日程,为此又与曾经盟友新罗交恶。高句丽甚至想西联**,与**划分势力范围,以安抚西北契丹、靺鞨之众。到隋朝建立时,高句丽已经成为北塞仅次于突厥的第二军事强国,西边的边境已经过了辽河,“东西三千一百里,南北二千里”,治下有

“户六十九万七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