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道德情操论发表于哪年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部分(第1页)

们因为个人的时运好坏而产生的悲喜之情。无论这种情绪是否恰如其分,它从来不会像愤怒那样让人讨厌,也不会像光明正大的义举那样让人高兴,因为这里没有“另一方”引起我们的同情。但是,悲伤和喜悦毕竟有别,我们往往容易同情轻微的高兴和沉重的悲哀。一个人由于偶然的机遇而平步青云,此时他平生至交的祝贺也未必都是出于真心。一个暴发户即便德行过人,一般也不会讨人喜欢,一种嫉妒的心理经常让我们无法对他的好运表示由衷的高兴。头脑清醒的人会意识到这一点,他不会因为走运而得意忘形,而是尽可能地在顺境之中控制自己的喜悦。他故作姿态的穿起平民的布衣,以表示自己从未忘本。他对那些贫贱之交倍加关注,尽力表现得比过去更加谦恭勤奋,热心待人。对于他的地位来说,这种姿态最受我们欢迎,因为我们似乎并不觉得有必要同情他的幸福,反而是他更应该理解我们内心的嫉妒和不平。他想做好人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我们总觉得他的谦虚是装模作样,他自己也会逐渐厌倦这种假面具。所以,通常他很快就会把老朋友抛到脑后,只有一些无耻小人会甘愿追随左右。他也无法顺利地结交新朋友,就像他的老友由于他地位的上升而感到自尊心受伤害一样,他的新交也受不了一个暴发户跟自己平起平坐,他只能一味低声下气才能抚平两者的怒气。前者阴云密布、疑神疑鬼的神色和后者轻蔑的白眼都让他恼怒,按照常理,他很快就无法忍受,因此他再也不理前者,而将怒火向后者发泄。到最后他会像常人一样傲慢无礼,丧失所有人对他的尊敬。我认为人类的幸福主要来自受人关爱的感觉,突如其来的好运不会有多大用处。有一种人最幸运,他按部就班地爬上高位,每一步提升都在大家预料之中,因此荣华富贵不会让他得意忘形,而且按照人之常情,那些被他超过和遗忘的人们也不会嫉妒他。  然而,人们对那些无关紧要的小小的乐趣更容易产生同感。在巨大的成功之中只有保持谦虚才是合适的,但是如果我们面对的是日常生活的碎片,是与我们朝夕相处的朋友,是一场表演,是旧日的往事,是婆婆妈妈的闲谈,是所有那些支撑起人生的鸡毛蒜皮的琐事,我们就可以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欢乐。醉心于日常琐事的点滴乐趣能给我们带来愉快的心情,而经常保持这样的心情当然是无比惬意的。我们很愿意对这种快乐抱有同感,它使得每一件给别人带来幸福心情的琐事也同样让我们感到愉快。正因为如此,年轻人的灿烂年华才特别容易使我们心驰神往。那种对欢乐的向往使得青春更加富有活力,在年轻美丽的眼睛里激起火花(即使是同性),甚至老年人也会萌生起一种不同寻常的喜悦。他们沉浸在那些久违的令人心醉的思绪和心情之中,眼前的欢乐让他们暂时忘记了衰老,往事重新浮上心头仿佛老友重逢一般。曾经的分离让他们感到遗憾,久别重逢之后他们渴望更热情的拥抱。

悲伤则完全相反。小小的烦恼不能引起任何同情,得到最大同情的只有深重的悲哀。如果一个人被每一件不如意的小事弄得心烦意乱;为厨师或管家微不足道的失职而伤心;在自家或别人家的高级社交礼仪中鸡蛋里挑骨头;因为好朋友今天上午见面时没向他问好,或是兄弟在自己讲故事的时候一直哼小调而生气;由于在乡下时天气不好,旅行途中道路泥泞,或者在镇上缺少玩伴和娱乐场所,生活枯燥乏味而情绪低落;虽然他可能情有可原,但总难博得广泛的同情。

……详细请见 中国城市出版社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2008年 5月 定价:20元

人们在判断行为是否恰当时对顺境和逆境的考虑

兼论为什么情况不同会造成同情心的差异

虽然我们同情悲伤一般要强于同情快乐 但它仍然远逊于当事人自己的感受

我们对悲伤的同情跟对快乐的同情相比虽然未见真切,但却更值得注意。  “同情”一词最确切的原意是指对别人的痛苦而不是快乐抱有同感。一位已故的敏锐有识的哲学家认为有必要论证一下我们对快乐的同情也是真诚的,祝贺也是出于人类的天性。我相信没有人觉得怜悯也需要这样的论证。

首先,对悲伤的同情比对快乐的同情更为常见,即使是过度的悲伤也能赢得我们的一点同感。此时我们的感觉的确不是完全的同情,我们即使赞同别人,感情上也无法达到和谐一致。虽然我们不会和受苦人一起流泪哀叹,但是当我们感到他的软弱无助、情感失控,仍然会主动的去关心他。但是,如果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得意忘形、手舞足蹈的人,因为我们无法体会更不能跟他一起享受快乐,我们就不会去关心和同情他,反而会报以轻蔑和愤怒。

另外,心灵和肉体上的痛苦都比快乐更能刺激我们的感情。我们对痛苦的同情远不如受难者自己的感受,却比我们对快乐的同情更为栩栩如生,虽然后者与当事人自己的感觉更为相似。

然而,我们经常努力克制对别人悲伤的同情。当受难者不在场的时候,我们因为自私会尽可能抑制这种同情,虽然未必总是成功。当我们勉强这样去做的时候,往往会造成相反的结果,让我们更加注意。但是我们从来不需要遏制对快乐的同情。当我们对别人的快乐感到妒忌的时候,我们根本不会有同情的感觉,相反如果没有妒忌,我们就会很自然地表示同情。因为妒忌总是让人脸红,当我们因此而无法感到同情的时候,就常常装模作样,有时还会弄假成真。当我们表面上为邻居的好运感到高兴的时候,其实我们心里也许挺难受。即使我们不想同情别人的悲伤,我们也很容易有这种感觉。虽然我们很愿意同情别人的快乐,我们却常常感觉不到。所以我们很自然的得出结论,人们很容易对悲伤产生同情,却很不容易同情快乐。

尽管如此,我还是大胆宣布,如果没有妒忌,与痛苦相比我们会更倾向于同情快乐,而且我们对快乐的同情更接近于当事人自己的感受。

我们愿意宽容那种过度的悲伤,即使不太同意,因为我们知道当事人为了得到旁观者的谅解需要尽力克制自己的情绪。即使他没有完全做到,我们通常还是会原谅。但是我们不会这样宽容过分的快乐,因为我们认为当事人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不是非常困难。我们非常敬佩那些厄运缠身却能节制悲哀的人,但是似乎没有人会去表扬那些一帆风顺而不致得意忘形的人。我们觉得,当事人如果想让旁观者认可自己的情绪,在悲伤的情况下显然要比快乐的情况下付出更大的努力。

对于一个没病没灾、家道殷实、品德高尚的人来说,再多的幸福也是多余的,只有轻浮之辈才会为此飘飘然。然而这种情况可以说是人类最自然的常态。虽然这个世界的悲惨和堕落这样令人遗憾,但大多数人确实不过如此。因此他们很乐意与朋友同享这锦上添花的乐趣。

虽然好上加好是不容易的,可大家却能从中各有所得。幸福的人距离完美无缺的状态并没有多远,但是与最微不足道的痛苦却相差十万八千里。因此灾难常常使受害者的悲痛远远超过应有的状态,更甚于幸运给人过分的快乐。……详细请见 中国城市出版社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定价:20元

悲伤的同情总让人难受

同情快乐让人心情愉快,只要没有妒忌作怪,我们就乐于沉浸在极度的欢乐中。但是对悲伤的同情总让人难受,即使我们有所表示也很勉强。在观看悲剧的时候,只要还有可能,我们就会尽量克制自己的同情心。就算实在无力控制自己的感情,也会努力在朋友面前掩饰自己内心的波动。我们会不动声色地擦去眼角的泪水,生怕旁边的人不理解我们的多愁善感,反而觉得我们软弱无用像个女人。一个遭遇不幸、渴望得到同情的可怜人在向我们倾诉他的痛苦时仍然不免犹豫不决,那是因为他感到我们的同情中带着勉强的情绪。想到他人冷酷的心肠,他宁愿把自己一部分的悲伤隐藏起来,而不愿尽情发泄自己的痛苦。那些春风得意、趾高气扬的人就不同了,他知道只要我们不是因为妒忌而讨厌他,就会对他的成功表示衷心的同情和赞赏,所以他丝毫不会掩饰自己的得意之情。

虽然日常的笑声和泪水都是很正常的,但我们却总觉得旁人更愿意同情我们的欢乐而不是悲伤,因此我们更愿意在朋友面前露出笑容,而不是潸然泪下。即使遭遇最不幸的打击,可怜兮兮的抱怨也会让人难堪。但胜利的狂欢却不是下流的行为,虽然由于审慎,我们常常在成功的同时保持克制,但这是因为此时过度的喜悦最容易招致别人的妒忌。

老百姓对在竞技场上超过自己的胜利者会报以热烈的欢呼,决不会有任何嫉妒。而在旁观一次死刑时,他们的悲痛又是那么庄严肃穆。我们在葬礼中的哀恸往往只是伪装出来的表情,但是在洗礼或婚礼中我们总是感到由衷的快乐,毫无做作。在所有这些喜庆场合,我们的快乐虽然短暂,却与当事人的感觉一样真实。当我们热情洋溢的对朋友表示祝贺时,的确是为他们的幸福感到高兴。此时我们内心充满了真正的快乐,眼里闪耀着喜悦和满足的光芒,音容笑貌、举手投足都显示出勃勃生气。

然而,当我们安慰痛苦的朋友时,我们的感觉却远远无法与他们相比。我们坐在他们身边,看着他们,一本正经地倾听他们诉说自己的不幸。看着他们在讲述过程中不时因为内心情感的波动而哽咽难言,我们心里却越来越不耐烦,完全不能跟上他们的情绪。但是同时我们也知道他们如此激动是理所当然的,换成我们自己也会有同样的表现。在内心深处我们甚至会骂自己麻木不仁,也可能由此“制造”出一种同情,但是这种人为的同情可想而知是多么经不起考验,一旦我们转身离去它就会无影无踪。大概上帝觉得我们自己的痛苦就已经够受的了,所以他并不要求我们去分担别人的痛苦,最多鼓励我们努力减轻别人的痛苦。

正因为我们对别人的痛苦感觉迟钝,那些在巨大痛苦之中仍然雍容大度的人才显得超凡脱俗。能在一连串小麻烦中保持心情愉快的人当然是个招人喜欢的绅士,比起那些能够这样去面对可怕灾祸的人也毫不逊色。…………详细请见 中国城市出版社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定价:20元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为什么有人不停地最求财富和地位?

由于世人更喜欢同欢乐而不是共患难,使得我们习惯于炫耀自己的财富而隐瞒自己的贫穷。当我们感到众人对自己贫寒的窘境一览无余,却极少报以同情的时候,那种羞耻的感觉简直无以复加。然而刺激我们追逐财富、远离贫穷的主要动力并不是这种淡薄的人情。是什么促使世人忙忙碌碌、劳苦终生?他们追名逐利、争权夺势、一心向上爬,到底是为了什么?若说是为了维持温饱,那么体力劳动者最低的工资就足以让他们衣食无忧、安居乐业,还可以赡养家庭。在认真研究过他们的收支状况后,我们发现他们把大部分收入用于那些为生活提供方便的奢侈品,而且有时甚至会为了博取虚名而慷慨解囊。那么,我们为什么会讨厌他们的生活?那些出身上流社会的人为什么害怕落入这种布衣蔬食、茅屋陋巷的窘境,即使无需劳动贵体,也觉得生不如死?是认为自己的肠胃更高级,还是觉得在高堂巨室里睡得比茅屋草房更香?事实刚好相反,大家都心知肚明,只是不愿明说。那么,究竟是什么引起了社会各阶层都无法逃避的竞争?我们为了实现所谓人类的伟大目标,改善生存状况而追求的利益又是什么呢?那就是成为万众瞩目的人物、大家关注的焦点,从别人的注意中得到同情、满足和赞许。真正让我们动心的不是安逸享乐,而是虚荣,但虚荣总是有赖于我们对自己能够得到关注和认可的信心。富人为他的财富而骄傲,是因为他觉得财富自然会为他带来全世界的关注,而他心中所有由此而生的快意都很容易得到世人的认同。这种感觉使他的虚荣心极度膨胀,也使他更加看重自己的财富,甚至超过了财富为他带来的一切。相反,贫困让穷人感到耻辱,因为他觉得人们因为他穷而看不起他,即使偶尔注意到他,也不会同情他的痛苦和不幸。尽管默默无闻还不等于被人否定,但是低下的地位让我们得不到尊敬和认可,从而走向悲观失望。穷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有人注意,他们在大庭广众之下如同在自己的茅屋中一样晦暗。人们假惺惺的问寒问暖只能让他们更觉难堪,并不能带来纸醉金迷的享乐。人们完全无视他们的存在,就算他痛不欲生的表情让旁人无法回避,也只是招来轻蔑、厌恶的眼光而已。那些春风得意的人不能容忍可怜人在他们面前逞强,让他们安逸平静的幸福被可怜巴巴的惨相打破。可是那些位高名重的人却总是世人关注的焦点。人们争相一睹他们的风采,幻想着身处那种地位的人会是多么志得意满。他们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公众的眼睛,一言一行都处于人们的目光中。他们是盛会上万众瞩目的骄子,众望所归的楷模,人们渴望从他们那里得到激励和指示。只要没有荒唐可笑的行为,他随时都会成为人们注意的对象,引起关注和同情。虽然随之而来的条条框框会束缚他的自由,但是他们也因此获得了众人的羡慕,这对于他们的含辛茹苦、殚精竭虑是一种补偿,即使为此失去优裕闲适、无忧无虑的生活也是值得的。

那些伟大的人物在我们的想象中往往被涂上富有欺骗性的色彩,近乎一种抽象理想中的完美状态,那正是我们在所有的白日梦中为自己描绘的人生蓝图。我们由此对这些志得意满的人抱有一种特殊的同情。对于他们所有的偏爱和愿望,我们都亦步亦趋。任何对这些迷人形象的侮蔑和损害都让我们感到遗憾,我们甚至为他们祈祷永生,难以接受这种完美的体验会被死亡终结。如果他们被迫抛弃那尊贵的地位,走向上帝为子民们准备的那个可怜而温馨的归宿,我们会觉得过于残酷。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东方式的“吾皇万岁”(1)

“吾皇万岁”虽然是一种东方式的阿谀奉承,但是我们在毫无自觉的情况下也很乐意随众高呼。同样的厄运和伤害如果落在他们身上,会比在平常人那里引起我们更多的同情和义愤。国王的遭遇和情人的苦难是悲剧最合适的题材,也是我们在剧场中最感兴趣的情节。由于偏爱,我们喜欢在这两种剧情中设计天下第一的大团圆结局,虽然按照理性和经验,结果可能恰好相反。谁要是阻碍我们享受这完美的体验,就是对我们最大的伤害。弑君卖国者在人们眼里是最残忍的凶手,因此查理一世之死引起的愤怒超过了人们对内战中所有牺牲的愤慨。看到人们对下层民众的惨状视而不见,却对上流社会的遭遇鸣冤抱屈,如果我们不了解人类的本性,难免会觉得身居高位的人对痛苦和死亡的忍耐力远远不如草民百姓。

正是人们对有钱有势者在感情上的认同支撑着社会秩序和等级差别。我们服从、尊敬那些地位高于我们的人,并不是希望他们赏赐给我们什么,而是出于对他们优越条件的羡慕。只有很少的人能得到他们的恩赐,但这很少的人的运气却让所有人眼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