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主角是魏国的三国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6章 胜者王侯败者寇(第1页)

若是策略成功,华北平原占一半,长江中下游平原占大部分。

那袁术将占据天下绝大部分人口和土地资源,一如当初的汉光武帝刘秀。

然后利用经济实力北上扫灭袁绍,击败这个士大夫领袖,天下再无敌手。

可惜麾下猛将孙坚战死,没拿下襄阳。

而后袁术被迫出军战曹操又被出襄阳的刘表断粮道,损失惨重,被迫放弃南阳,退守淮南。

退守淮南后用孙策打下江东,版图依然庞大无比,拥有的兵力依然是天下第一。

若不是孙策反叛,依然有实力争夺天下。

这种强者,即使遭遇挫折,也能凭借深厚的底蕴迅速恢复。

而弱者,败都是奢侈的,除非是刘备,但刘备自身无恙,跟他的人可就惨了。

想到这里,魏安在心中默念:“蝴蝶效应,我已得变,袁术未必不能变。”

后人称其‘冢中枯骨’,无非是后人以结果论对他的贬低。

还记载有无毫芒之功,纤介之善,而猖狂于时,妄自尊立。

虽复恭俭节用,而犹必覆亡不暇,而评但云“奢淫不终”,未足见其大恶。

特别是其中的‘虽复恭俭节用,而犹必覆亡不暇’。

翻译一下就是:即使他表现得恭敬节俭,也无法掩盖他的邪恶本质。

这种观点显然有失偏颇。

恭敬节俭就是恭敬节俭,被骂也无非是称帝失败后。

若是他成功了,得国正不正另说,士族必然又是歌功颂德一顿彩虹屁。

他本身士族出身,建立政权的稳定性要强于曹魏。

随着深入思考后,以历史上的结果论,袁术确实也最适合魏氏。

刘备是个后期诸侯,前期影响力不足,士族并不看好,实力自然就弱,不必说。

曹操前期是仰仗袁绍的,他麾下的士族都是心向袁绍。

靠着个人能力加上颍川荀氏鼎力相助才熬到了中期发力,击败了袁绍和袁术,代表了士族。

后期发布《求贤令》搞唯才是举这一套,否定察举制,打压士族,重用庶族。

曹魏后期政权是和士族对抗的,否则早一统天下了。

曹操否定士族,让忠于大汉国制,忠于家族的荀彧情何以堪,两头不是人,最后自裁,荀攸也从其政权淡出。

曹魏最后被士族推出的司马吞并,荀氏冷眼旁观并未阻止就足以说明荀氏的立场。

而且曹操重用的庶族上位会变成新士族,新士族自然要阻止新的庶族上位。

曹魏就相当于一直处于内耗循环中,斗争风险太大。

孙家也是后期诸侯,借助袁术的支持成功占据江东,又借袁术僭越称帝的机会反叛割据江东。

但江东的士族一直不服孙家,不只是孙家杀了陆康的原因,而是孙家出身太低。

袁绍算是前期诸侯,也是袁术前期唯一的大敌。

他还是士大夫的领袖,士大夫的领袖自然也看不上泥腿子啊,他麾下没听说有什么寒门能被重用的。

而且袁绍的心中立足河北的策略更重要。

若真以河北争雄天下,走刘秀的老路,那必须要掌控幽州骑兵,否则后方不稳。

而公孙瓒这样的猛人,可不是轻易能服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