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湖心的小岛像什么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3章 年月日的故事(第1页)

笔者提醒:推动古代数学发展的是天文观察,本章再现了古人从结绳计数开始的历法研究。不喜欢天文学的读者朋友请跳过此章。

最近二狗学习物理的速度有点慢。一是因为家里治丧的影响,授课停了一段时间。二是因为二狗安排了一些时间来阅读史哲类的书。三是他还要穿插着学习高等数学,因为他发现要学好物理,必须要先学好数学。四是他学的东西越来越难了。

学习物理不像学习数学,数学只要研究方法就可以了。不是太深刻的数学问题,不需要做哲学方面的思考。而物理学不同,许多物理现象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并不一样,有许多是正好相反的。背后的许多问题甚至涉及人的世界观问题,进入到哲学的范畴。因此,光靠读书的速度快和脑子反应快已经不行了,它需要静下心来去体验和感悟。

二狗很喜欢学习物理,因此有点舍不得学得太快,他要慢慢地品味,细细地琢磨。上一次有关“米”的对话使他对物理量的研究有了兴趣,今天又到了周末,又是几位老师过来玩的日子。

二狗照例招待他们吃了晚饭,晚饭后就进入了沙龙的环节。

上次讨论关于“米”的对话结束的时候,二狗就提出了“秒”的问题,这次关于“秒”的讨论就成了沙龙的主题。下面是他们对话的内容。

“今天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吧。”高建开言。

听故事总是让人愉快的事情,三人都表示洗耳恭听,于是高建开始了他的杜撰。

“在很久很久以前,也许是在旧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人类就开始在华夏的大地上劳作。春夏秋冬,寒来暑往,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歇。他们已经从极危险和极不稳定的狩猎生活中解放出来,开始开垦土地,从事农耕的生活。

“当春天到来的时候,他们就把种子播下去,秋天到来的时候,他们就把谷子收了。除了留下种子,剩下的就可以作为越冬的食物。谷子丰收的时候,总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候。他们在劳动中付出了汗水,也收获了智慧,收获了希望,生活变得越来越稳定起来。

“不如意的事情也是有的。如果不小心误了农时,庄稼就没了好的收成。当杨树的绿叶长满了枝头,布谷鸟的叫声在天空中回荡,他们就知道,要播种了。当杨树在秋风中飘下第一片叶子的时候,他们的谷子就要成熟了。但是日子总是不能掐得那么正好,谷子不是播得早了就是播得迟了,很难有个准确的日子。

“就这样,布谷鸟来了一次又一次,杨树的叶子落了一回又一回。

“一个智慧的老人,日夜仰望着天空。他看见圆圆的太阳挂在天空,就用尖锐的石头在一片龟甲上刻了一个圈。他看着有些空,又看了看太阳,一束强烈的光线刺激着他的眼睛,于是,他把石头磨了磨,又在圆圈的中心加了一个点。老人自言自语道,这个叫日。他看着是好的,就这样成了。

“夜晚,老人又仰望天空。他看见弯弯的月亮挂在夜空,就用尖锐的石头在一个龟甲上刻了一个半圆。他看着有些空,又看了看月亮,一束淡淡的光线照亮了他的眼睛,于是,他把石头磨了磨,又在半圆的中心加了一个点。老人自言自语道,这个叫月。他看着是好的,就这样成了。

“谷子成熟的那天,农人载禾而归。老人手拿禾穗,一阵琢磨。他用尖锐的石头在一个龟甲上先刻了一个禾,在禾的下面又刻了一个人。老人自言自语道,这个叫年。他看着是好的,就这样成了。

“老人把刻着年月日的龟甲用骨钉并排钉在了墙上。某一年,当谷子又成熟的那一天,老人做了一根绳子,在绳子的起端打了一个结,挂在那根钉着年的骨钉上。他又做了第二根绳子,在绳子的起端打了一个结,挂在那钉着月的骨钉上。他又做了第三根绳子,在绳子的起端打了一个结,挂在那钉着日的骨钉上。他看着是好的,就这样成了。

”第二天,当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老人就在那第三根绳子上打一个结,两结相距一个拳头,日复一日,从不间断。绳结越来越多,绳子越来越长,一直拖到了地上。

“有一天晚上,老人夜观天象,星光暗淡,一轮满月挂在天上,于是老人在那第二根绳子上也打了一个结。位置和当日第三根绳子上最新的那个结对齐。月复一月,从不间断。绳结越来越多,绳子越来越长,一直拖到了院子里。

“有一天,又到了谷子又成熟的日子,农人载禾而归。于是,老人在那第一根绳子上也打了一个结。位置和当日第三根绳子上最新结的那个结对齐。绳子已经有36米多长了。年复一年,从不间断。绳结越来越多,绳子越来越长,一直伸到了远方。为了管理方便,老人每年都把绳子盘起来,每根绳子都盘了12圈,形成1米直径的圆。

“当第19个年结产生的时候,老人一共打了月结235个,日结6940个。

”老人掐指算了一下,一个年结平均对应了365。25个日结,一个月结平均对应29。53个日结。

“当第二十个年结产生的时候,老人觉得自己的生命快走到了尽头,他叫来了他的儿子,让他继续完成他的结绳工作。

“老人的儿子想:一年太长了,可以把一年分成四份,每一份叫一季,这四季对应着春夏秋冬。

“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四季的变化摆在那里,它们总是跟年的周期同步。但是年的起点在哪里呢?春天的起点在哪里呢?昼夜的长短也随四季而变化,冬天的夜是那么漫长,那么哪一夜是冬天最长的夜呢?

“禾又熟了二十回,老人的儿子也成了老人,他觉得自己的生命快走到了尽头,又叫来了他自己的儿子,也就是老人的孙子,让他继续完成他的结绳工作。绳结越来越多,绳子越来越长。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的孙子站在窗前,看着满天的乌云,他看不见今天的月亮了。但是他知道,月亮一定在那里,如果不是这乌云的遮挡,今天一定有一个又大又圆的月亮。现在他不用看桃花,也知道春天的来了。他已经可以告诉农人,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禾熟。只要记下上一年禾熟那天的日结,今年绳结的位置也是一样。

“禾又熟了二十回,老人的孙子也成了老人,他觉得自己的生命快走到了尽头,又叫来了他自己的儿子,也就是老人的曾孙子,让他继续完成他的结绳工作。现在每根绳子都达到了2200米长,每盘绳子已经盘了720圈。底部的绳子已经烂了。他的曾孙子觉得可以对前面的工作作一个了结,又开了三个新绳子。

“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了下去。禾熟60次,就作一次了结。最早结的那盘绳子已经烂掉了,不过不要紧,老人的子孙改进了方法,已经把那些记录在绳子上的信息,刻录在竹片上、木板上,烧制在陶土上。一代一代地保存下来。

“定下季的起点有点难,老人的子孙想了很多办法。除了白天观太阳,又增加了晚上看星辰。天上的星宿在变化,北斗的勺柄在旋转,和四季相合的很明显。禾熟的日子无准时,星空的变化却和四季完全相合。就这样,老人的子孙日日夜夜都在观察。

“时间来到了尧的时代,年和月的天数已测得相当准确了,老人的子孙已不用结绳了,他们成了天子的历官。历字的甲骨文上面是两个禾字,下面一个止字,意思就是在两次禾熟之间走过的长度。历官的任务就是测量两次禾熟之间有多少个日子。其目的就是用来指导农时。

“四季的天数也弄清楚了,春夏秋冬的中点也大体上知道在哪一天,虽然还不准确,指导农时已差不多够用。但是,预测的时间不长,只能预测最近几年。真正可用于长期指导农耕甚至各行各业的历,必须要推演到未来,最好是非常遥远的未来,如果非要给这个未来加个期限,他们希望是一万年。

“因为当时的通讯和交通都非常落后,不可能经常去诏告天下时节的变化。只能一次性颁布可长年使用的历。

“研究历的人成了天子的历官,有不同的姓氏加入了他们的行列。他们记录的成果被转录到了竹简上、陶器上、青铜制作的大鼎上。作为推算未来日月星辰运转的资料,研究节气变化、寒来暑往的规律。

“尧为了制定指导全天下的历书,命令羲氏与和氏专门精心地研究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制定历书,为天下万民提供气候变化的时间。

“尧派羲氏的老二去了东方,住在嵎夷的一个叫旸谷的地方(大概是今天的山东威海附近)。恭敬地迎接日出,辨别测定太阳东升的时刻。当昼夜长短相等的那一天,南方朱雀七宿在黄昏的时候出现在天的南方,这一天定为春分。这时,人们开始在田野里耕作,鸟兽也开始交配。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尧又派羲氏的老三去了南方,住在交趾的一个叫明都的地方(大概是今天的越南北部红河流域),恭敬地迎接太阳向南回来,辨别测定太阳往南运行的情况,当白昼的时间达到最长的那一天,东方苍龙七宿中的星宿二在黄昏的时候出现在天空的南方,这一天定为夏至。这时,人们居住在高处,为了适应酷暑,鸟兽的羽毛变得稀疏。

“尧又派和氏的老二去了西方,住在交趾的一个叫昧谷的地方(大概是今陇南市礼县峁谷天台山),恭敬地送别落日,辨别测定太阳往西落下的时刻,当昼夜长短相等的那一天,北方玄武七宿中的虚星黄昏时出现在天空的南方,这一天定为秋分。这时,人们又回到平地上居住,鸟兽换生新毛。

“尧又派和氏的老三去了北方,居住在朔方的一个叫幽都的地方(大概在今北京城西南隅),辨别观察太阳往北运行情况。当白昼的时间达到最短的那一天,,西方白虎七宿中的昴星在黄昏时出现在天空的南方,这一天定为冬至。这时,人们避寒而住在室内,鸟兽长出柔软的细毛。

“尧命令羲氏与和氏制历,一周年定为三百六十六天,采用加闰月的办法让月份和春夏秋冬四季相合来成岁。以此指导各行各业,天下百业逐渐兴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