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最后的皇权来了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部分(第1页)

实现社会变革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自上而下的改良,19世纪末康有为等人拉着光绪走上改良之路,另一则是暴力革命。前者,在紫禁城艰难实施,成效甚微,后者则在紫禁城外悄悄酝酿。

对中国的外忧内患,慈禧曾言:〃宁与洋人,不与家奴〃。中国的皇权政治概括而言即是〃家天下〃,那握皇权的难免顾着己家,忘了国家,把祸起萧墙当作心腹大患,把外敌来袭当作肘腋之危。而清末年间,外敌的袭击已不仅仅是〃想蹭中国一点便宜〃,正如康有为在给光绪的文中所说:〃比者日谋高明,而伺吉林于东;英启藏卫,而窥川滇于西;俄筑铁路于北,而迫盛京;法煽乱民于南,以取滇粤。〃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上,都未曾面对过如此可怕的〃外患〃。

土地被割走,国民被蹂躏,残酷的现实逐渐让中国人意识到,〃外患〃亦可亡国。而治国者,当时的清廷实权人物慈禧则似乎并没有多大的抗外决心,中国人也终是明白,爱国和忠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当君成为亡国的助推器时,〃匹夫〃就有责任推翻这个君。君具体来看是指皇帝,抽象而言则指皇权政治。

中国有句成语,鞭长莫及。在皇权熠熠的紫禁城,康有为等人寻思着变法。而在远离紫禁城的香港,一个叫孙逸仙的人正想着革命。

香港环士丹顿街有个乾亨行商行,表面上看和一般商行并无不同,实际上却是反清团体兴中会的所在之地。乾亨取自《易经》,乾乃易卦中的第一卦,乃〃天〃之意。亨则是通顺的意思。乾亨合在一起,即是指〃顺天应人,通通达达〃。

孙逸仙就是兴中会的创建者之一。他也曾将振兴中华的希望寄托在朝廷身上,1894年,他曾上书李鸿章大谈改革之事。这份上书还在1894年10月被登在了《万国公报》上。但是,李鸿章却没有把孙逸仙的话放在心上。孙逸仙有感报国无门,就离开中国,去了檀香山。并在那里和一些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华侨,组建了兴中会。

兴中会是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它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兴中会成立后,孙逸仙回到香港找到一班老朋友壮大兴中会。

孙逸仙出生在1866年11月,他的家庭并不富裕,十岁时才得以到私塾读书。和那个时代的很多学童一样,他反复记诵的也无外乎《三字经》、《千字文》、《古文评注》,而又和很多懵懂幼童不同,孙逸仙在读书时很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常问得老师懊恼不堪。

孙逸仙的哥哥孙眉在1871年的时候去了美国,他从一名小工做起,凭借着勤奋才智,到了1878年就已经家财万贯。孙眉把孙逸仙接到美国,想给他更好的生活,见孙逸仙好读书而不喜经商,孙眉就资助孙逸仙去学习。

孙逸仙出生的时候,清政府正带着〃施夷长技以制夷〃的目的,大搞洋务运动,学洋技、造洋船、译洋书。就在孙逸仙赴美的前几年,支持洋务运动的几位大臣已经向美国送去了一批小留学生,李鸿章还是这几位大臣之一。由清政府派去的这些留美幼童,多成了〃技术人才〃,他们中有铁路工程是詹天佑,有在甲午战争中牺牲的邓世昌……这些赴美的小留学生多印证了洋务运动的兴衰过程。

BOOK。←红←桥书←吧←

第27节:三 非革命不足以中兴(2)

洋务运动最终没能挽救病入膏肓的清政府。尽管李鸿章、曾国藩等当朝权臣力挺洋务运动,可在保守势力强大的中国,洋务运动进展得曲曲折折。清政府有专门的机构……留学事务局负责管理年轻的留美学生,而这一机构的负责人却未必是洋务运动的支持者。大臣吴子登在接手留学事务局后,一再向清政府发回诋毁留美学生的折子,说这些学生儒书读得少,德性不坚固,很容易浸染上流弊甚多的外洋风俗。吴子登发现,那些自幼赴美读书的学生竟然敢直视他这朝廷要员的眼睛,这简直让他无法接受。

与此同时,清政府本想让这些赴美学子在读完高中后继续在美国大学深造,可美国方面却由于排华政策甚嚣尘上,拒绝了清政府的要求。考虑到大清那些西式机构,比如轮船招商局也需要大量浸染过洋墨水的人才,1881年这些留美学生被召回了。

在召回这些学生的奏折里,有这样的语句〃外洋之技尚未周知,彼族之浇风早已习染,已失该局之初心〃。

李鸿章等洋务派大臣希望接受了西方教育的年轻人能如强心针一样,激起大清朝的活力。但无论是〃师夷长技已制夷〃还是后来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都没有看到中国落后于人的不仅在于不通那些〃淫巧奇技〃。而相比这些清政府派出的留学生,自赴美国读书的孙逸仙是幸运的,他的西学没有被局限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框架内,他可以随心所欲地汲取那些他感兴趣的学科,包括西方的政治思想。他的学费是孙家出的,他不用看什么大清大臣的眼色。

孙眉将孙逸仙送到了英国圣公会主教毕斯浦创办的意奥兰尼中学上学,意奥兰尼在当地的土著语中是〃天空飞鸟〃的意思。学校采取英国式的教育方法,有浓厚的基督教色彩,每天早晚学生都要做祈祷。和那种将学子闷在书房里的传统中式教育不同,意奥兰尼设有军事课,清晨,学生们都要起来做早操。

初到异地,语言不通,生活方式又改变甚大,年幼的孙逸仙也难免感到惊慌。好在意奥兰尼的老师非常体贴,他们知道孙逸仙不懂英语,就要他坐在教室里观察英文的语法规则。待其对英文有一定了解后,再让他开始正式学习。

孙逸仙很快便适应了在美国的生活,他喜欢西式的教学方法,读书也格外用心。

在赴美之前,大清的凋敝境遇就已经在孙逸仙心理烙下印记。在读书时,孙逸仙常和学校里的华人学生一起讨论大清局势。孙逸仙问同学,为什么英美政府能和民众相处得如此之好,又为什么大清的皇帝要自命为天子,而百姓却是天子脚下的蚂蚁?那时,年轻的华人学生们还回答不了这样的问题,但是,他们已经有意识地去探求中华民族的疲弱之源,并怀疑起数千年来中国人都不曾怀疑的皇权政治。

▲虹▲桥▲书▲吧▲。

第28节:三 非革命不足以中兴(3)

1881年清政府撤回留美学生,孙逸仙则拿到了夏威夷王亲自颁发的英文文法优胜奖,并顺利进入当地的最高学府奥阿胡学院继续学习。

多年来在教会学校生活的经历,让孙逸仙越来越倾向基督教,他为基督教的救世宗旨感动,虔诚地做礼拜,认真地研读宗教经典。最后还和孙眉在基督教上发生冲突,被送回了中国。

孙逸仙在1883年回到了中国,此时,基督教中的平等、博爱已经在他的脑海里扎下根。他一回到老家,就忙不迭地要办新式教育,他号召大家修路、防盗、立街灯,惊得当地人目瞪口呆。孙逸仙一心要让国人个个免受苦难,享福乐而后快,可在当时的中国,能接受孙逸仙思想的人寥寥无几。他要立街灯,乡里人尚不知街灯为何物,他要大家修路,人们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要重新修路,他要办西式学堂,可很多人根本没有西式学堂的概念。孙逸仙振臂一呼,身后竟无人响应。孙逸仙回家后不久,即沦为一个〃闲人〃,每天也只是给乡里人讲讲美国独立战争、太平天国的故事。

此时的清政府还不知道,在遥远的广东,已经有人萌生了〃革旧世命〃的念头。孙逸仙带着少年们玩〃捉满洲仔〃的游戏,毫不掩饰对清政府的反感。他曾拿着一枚铜钱对当地人说:〃这铜钱上的字是满洲字,统治中国的不是中国人,是满洲人。〃

孙逸仙的种种〃反政府〃举动吓坏了乡里乡亲,他们不理解孙逸仙,以为他在外面读书读坏了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