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最后的皇权来了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部分(第1页)

就在康有为为办学会忙得不亦乐乎之际,紫禁城向康有为〃招手〃了,1898年1月下旬,康有为收到了总理衙门的通知,要他在第二天午后,到衙门接受问话。得到这个消息,康有为欣喜若狂,尽管他知道,等待他的未必是容闳一样的知己。

第二天中午,康有为就来到总理衙门的大门口,在侧房小心等待接见,直等了一个多时辰,方被人传入。在总理衙门等待康有为的,有大名鼎鼎的李鸿章、翁同龢、荣禄,还有刑部尚书廖寿恒、户部左侍郎张荫桓。

在这些大臣里,翁同龢、廖寿恒、张荫桓都属光绪一派,荣禄则属慈禧一派,李鸿章也基本上算是慈禧一派,他虽不反对学习西方,但在政治上却不愿意看到光绪一派坐大,荣禄则对变法嗤之以鼻。

◇欢◇迎访◇问◇。◇

第41节:一 皇上在狂生那里看到希望(3)

见到这些大臣,康有为难免有些紧张。果然,没等他坐定,荣禄便用一种不可置疑地口吻说:〃祖宗之法不能变〃。

康有为清楚,荣禄这是在给自己下马威,便强迫自己镇定下来,反驳道:〃祖宗之法是用来治理祖宗之地的,现在祖宗之地都保不全了,祖宗之法有什么理由不改?〃康有为环视四周,不紧不慢地道:〃就算总理衙门,也非祖宗之法所规定,法要因时制宜。〃

康有为的一番话说得荣禄哑口无言,怒火中烧。见荣禄没了言语,廖寿恒忙把话题接了过来,问康有为:〃既然要变法,当如何变?〃

康有为对此早有准备,他告诉廖寿恒,变法应从官制入手。

新法能否成功实施,关键要看各路官员的执行度,而在当时的清廷,谁都知道慈禧和光绪的微妙关系。为了避免光绪坐大,慈禧一派定不会全力支持。在场的五位大臣自然明白〃变法,官制为先〃的道理,问题是,官制若为变法而变,定会折损慈禧派大臣的利益,所以,李鸿章当即反问:〃六部尽撤,则例尽弃乎?〃

对李鸿章的苛问,康有为不改狂生本色,答道:〃当下的大清列国并立,已不是江山一统之世。现在的法律官制都是一统之法,只会让中国越来越弱,趋于覆亡,理应全部撤掉,即便一时半会不能尽撤,也要斟酌着予以改变。只有这样,新政才好推行。〃

康有为的答话在后人看来,铿锵有力,句句在理,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对答方法却并非百分之百的明智。旧世大臣极其看重自己的身份地位,就算长年和洋人周旋的李鸿章也不例外。康有为的言辞太尖锐了,他锋芒毕露,让在座大臣感到几分不快,后来,支持变法的翁同龢在向光绪皇帝汇报此次对答的情况时,也说康有为〃狂生〃,而清朝的官场并不欢迎狂生。康有为要说服大臣支持变法,而不是在变法尚未开始的时候就树立政敌,特别是大人物身份的政敌。那对变法颇为反感的荣禄,未等康有为把话说完,就告辞回府了。

康有为滔滔不绝地讲着变法举措,从法律说到学校,从农商说到邮信,从工矿说到陆军……支持他的,听得是津津有味,不支持他的则昏昏欲睡。康有为拿日本为例,日本和中国的法制相近,中国模仿日本富强之路最为容易,况且当下已有关于日本维新的书籍,大清大可以采纳借鉴。

对康有为的〃询问会〃变成了康有为宣政专场,康有为神情激昂地谈着变法之道,恨不得把多日来淤积于心的话,都吐露个干净。

〃询问会〃的第二天,光绪在上朝时便迫不及待地向翁同龢等五位大臣询问情况,出于政治上的考虑,翁同龢对康有为进行了好一番夸赞,建议光绪好好听听康有为的话。光绪见老师如此盛赞康有为,更坚定了启用康有为的心。光绪无法亲见康有为,便发下旨意,但凡是康有为的折子条陈,都要及时送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扣押。接着,光绪还要人将康有为编写的《日本变政考》和《俄彼得变政记》找来,他要好好研读一番。

虹←桥←书←吧←。←

第42节:一 皇上在狂生那里看到希望(4)

散朝后,光绪的心情不是十分愉快,他要变革朝政,可他堂堂一个皇帝,竟然连传召大臣都不能随心所欲。他愤愤地返回南书房,可就在这时,一个太监撞到了他身上,光绪大怒,一巴掌便挥了过去。没想,这巴掌打的,却是太监总管李莲英。

李莲英入宫多年,是个八面玲珑的人,慈禧就是他最大的靠山。光绪马上就反应过来,自己打错人了。

在清朝,太监被严禁参与政事,清朝没有出现过太监专权的情况。但这并不代表太监们不会成为〃政治工具〃。慈禧作为一个执掌政治的女人,要抛头露脸决断国事有诸多不便,少不了要太监做耳目,而李莲英就是最受慈禧宠信的太监。平日里慈禧吃到可口的点心,都会记得给李莲英留一份。谁也无法保证,李莲英向慈禧吹的〃耳边风〃会起到什么效果。当年慈禧派醇亲王奕譞去巡视北洋水师时,醇亲王主动请求慈禧派李莲英和自己一同前往,需要李莲英为他做个见证。另一方面,所谓的〃打狗还要看主人〃,在慈禧看来,光绪打了李莲英,就是在挑衅她慈禧的权威。

光绪那一巴掌果然打出了风波。不多时,光绪就接到懿旨,慈禧要和光绪好好谈谈。

光绪诚惶诚恐地来到慈禧殿里,跪在地上,战战兢兢,静候慈禧训斥。光绪自小就畏惧慈禧,慈禧会在光绪问安时对光绪不理不问。每当这个时候,光绪就只能老老实实地跪在地上,低着头,不说一句话。这无异于一种变相的〃罚跪〃。1894年甲午战争时,光绪的主战激怒了慈禧,慈禧要光绪一跪就是一个时辰。

皇帝的膝盖也是肉长的。

光绪事事被慈禧捏在手里,每隔一天都要亲自向慈禧汇报政务,不敢有星点怨言。那些大事要事都由不得光绪做主。慈禧表面上在颐和园里〃颐养天年〃,实际上仍洞悉朝中情况。甲午战争年间,光绪曾试图主持朝政,慈禧便要李莲英对光绪亲近的珍妃、谨妃实施杖责,借打击光绪身边的人,来挫光绪的锐气。那次,珍妃被打得牙关禁闭,人事不省。

光绪很想借维新变法,削弱慈禧,维新即是要让中国焕然一新,也要让清廷的权力结构焕然一新。单是康有为所说的〃变官制〃,就极大地挑起了光绪的兴趣。

光绪平静地跪在地上,内心却暗暗发誓,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麻烦,都要力挺康有为。这一次,他决心拼尽全力推行变法。

◇欢◇迎◇访◇问◇。◇

第43节:二 男人终究没斗过女人(1)

二 男人终究没斗过女人

不管变法能否实施,康有为以一介小民的身份被总理衙门接见,这一事件本身就让各维新人士感到振作。相比几年前康有为屡屡上书皇帝而未果,这已是一大进步。作为一个旧式文人,康有为对光绪的知遇之恩感激不尽。

回到会馆后,康有为马上给弟弟康广仁和弟子兼朋友梁启超发去了电报,告诉他们变法之事有望实施,请速来京城。刚好此时的京城正开始新一轮的春官考试,康广仁和梁启超都要进京赶考,康有为很快就在北京遇到了他们。

梁启超年少时就才名在外,是康有为的得力助手,他参与了1895年的公车上书,曾为《中外纪闻》的主笔。大家一听梁启超来了,纷纷赶来相见。

皇帝有心变法,梁启超远道赴京,康有为觉得是时候将各省学会联合起来了,他计划在这些学会的基础上成立保国会,作为日后维新的阵地。考虑到以往的那些学会多只是民间书生的聚集所,而保国会却必须具备左右朝政的能力。康有为加大了建会的外联工作,他亲自登门到一些有维新之心的朝廷要人那里去寻求支持,江南道监察史李盛铎便在康有为的劝说下,成了保国会的筹建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