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一辈子暖暖的好 皎皎讲的什么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7部分(第1页)

没有来过大西北的人很难想象世界上竟然有如此辽阔宽广平摊的地方。站在镇上唯一一所小学的四层教学楼屋顶,整个镇子经收眼底。极目远眺,远处除了黄褐色的戈壁滩就是沙丘。散步的时候不能想事情,否则,一个不留神,就会顺着宽阔的道路走到城外。那些道路延伸到天际,如果坐上车,就可以欣赏道旁塞上的风光——博格湖清澈见底,远处是雄伟的雪山,骑着马的牧人赶着绵羊走过,甚至羊队中还会有上一两只漂亮的白骆驼。看着这样绝美的景色,孟缇有时候会产生一种错觉,下一秒她就可以做出一首诗来。

可遗憾的是,她没有作诗的本领,只能拿出唐诗选,看着前人写下的“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而心有戚戚。

今天是她作为支教老师,来昌河中学报道的第二天。

门外有“蹬蹬”的脚步声传来,孟缇支着头往外看,杨明菲抱着一堆参考资料进了办公室,豪气万千地拍在她和孟缇两人公用的办公桌上,“看看,这就是下学期咱们的课本和教师参考。”

孟缇揉着眉心笑了笑,顺手拿了一本初中数学翻开。多少年没有接触过初等数学了,陌生而又熟悉。

“先不忙看,还有一个暑假呢。”

杨明菲顺手摸从兜里掏出两把钥匙在她面前晃了晃,“我刚刚跟祝校长拿到了钥匙,房子的问题解决了,咱们去搬家吧。”

孟缇点点头,“好。”

她和杨明菲花了足足四天时间在路上。先坐了近四十个小时的火车到北疆最大的城市也就是省会乌伊市,再乘坐了八个小时的大巴车到哈格尔,最后再乘坐三个小时的汽车到达了昌河。加上中途在在旅馆歇息的一晚和等汽车的半天时间,因此到达昌河的第一天已经是晚上了,两个人根本来不及办任何手续,直接找了家看上去很安静的小旅馆,拖着自己的大包小包住了下来。因为太累,这一觉几乎是睡了个囫囵。

于是今天一早,她们才找到昌河中学办理手续。

小小的昌河中学已经于一个星期前放假,学校里只有为两位老师和一位身兼教务处主任的祝明副校长。知道两人是支教的大学生,副校长很快就给他们办理了手续。

只有一点小问题是住宿问题。学校本应该提供住宿,可是在她们到达的前半个月,那栋教师宿舍被打入了危楼的行列,正在大肆补修,其他老师大都有去处,只有两位新老师人生地不熟,又是女孩子,更不可能长期住在旅店。

热情好客的副校长托人给两位新老师找到了学校对面一栋三层楼房的两套单间,刚刚他就是给了杨明菲钥匙,让她们暂时住进去。

两人穿过宁静的校园,杨明菲说,“祝校长说,如果东西太多,会找人来帮我们搬东西。我拒绝了。”

孟缇同意:“我们千里迢迢都带着行李过来了,几个行李箱而已,小事而已。”

“我也这么跟他说的,自己来就好。学生刚刚放假,他事情看上去很多。”

“嗯,他还让我们一会去他家吃饭,说他家今天晚上有烤羊腿呢。”

孟缇“咦”了一声,“昨天就是祝校长请我们吃的饭,今天还去吗?这怎么好意思?”

杨明菲一把搂住她的肩膀,“那不一样。昨天是以学校的名义接风,今天是私人宴请。再说我都答应了,反正咱俩也无聊吗,是不?跟当地人混熟也没什么不好的。”

安静的小镇就有一个好处,白天几乎看不到什么人。这里的时间比起内地晚了大约两个小时,每天晚上黑得很晚,譬如现在,已经差不多晚上七点,太阳依然高悬天空,晴好爽朗得好像的美景。

两人退了旅馆房间,一人拉着两只行李箱就朝着学校对面那栋楼走过去。

镇子很小,从这头走到那头大约只半个小时,因此也没有公车,常见的是自行车和三轮车,如果需要搬运大东西,则会专门请货车司机。

祝明说的那栋楼就在学校对面,沿着那条主干道朝前走三百米就是。安静的小楼,看得出来很新,大概就是最近一两年才修好,外墙贴了白色瓷砖,在阳光下十分耀眼。屋顶粉红色,尖尖的,颇有异域风采。

房子是通走廊的,一排下去五户人家。屋子不算大,一看就是给单身的年轻人住的,虽说大致的生活用品都有,但也有差距。两个人盘算着还缺什么,简单的列了个清单,如烧水器、杯子、盆子等等,都是生活必需品,两人就去附近商店的大采购回来。

因为她们买的东西多,和蔼的老板还热情的送货上门。

回来后就开始了大扫除。屋子积压的灰尘不少,打扫起来费时又费力。两人的屋子毗邻,墙壁似乎很薄,隔壁屋子的任何动静都清晰可闻。

长达两个小时辛苦之后,屋子顿时窗明几净。此地是北疆气候最好的地方,有小江南的美誉,空气质量很高,幽幽吹进房间,让人心旷神怡。孟缇欣赏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在床沿坐下,伸手抹掉了额头的汗。

不过既然要登门造访祝明校长,不带礼物总是不行的。

她正蹲在地上,边整理边翻找着自己的行李箱犯愁,杨明菲敲了敲敞开的门,已经走了进来,“看什么?”

“我在想带什么礼物给祝校长比较好,我们到底是第一次登门。”

“啊,”杨明菲汗颜,“我都没想到这事。孟缇你想的真远,可送什么好啊?我完全没带任何可以送得出手的东西啊。难道现在出去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