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盛世中华大酒店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18部分(第1页)

早已瞅准了两个目标,右手紧攥马刀,左手拿着短枪,准备先开一枪过后就一刀削下那右边白猪皮的脑袋两军相隔只四五十步“更近了”王世明双眼赤红,牙关几乎咬碎

两支钢铁洪流猛然相撞在一起枪声四下里密集响起,马刀弯刀上下翻飞顿时间战场上血花一片飞溅王世明策马冲进俄军骑兵阵中,那手中马刀左劈右砍,上半身异常灵活地闪避着回来的哥萨克骑兵刀,可下盘却又似打了桩一样牢牢固定在马鞍上中俄两军哗啦啦一片对冲而过不幸受上坠马的两边士兵,就算不当场死亡,也会给后面的战马踩的粉身碎骨,甚至变成一滩肉糜

当两支骑兵调转过马头再度结阵时,之间的道路上已经留下了一地的尸体。有人的,也有战马的。

周波再度举起马刀,撇着嘴,目含不屑地盯着对面的敌人。他的身后骑兵营的将士们已经又排成了一列列横队,等待着他的下令。

带着鲜红血迹的战马仰首嘶鸣,四蹄腾空立起,雄浑的口令再次响彻骑兵营将士耳中:“弟兄们冲啊——”

“冲啊——”震耳欲聋的声音在战场上空响起,阳光的照耀下,雪亮的马刀炫出一片片光亮

“冲啊——”斯米尔诺夫羞恼的大叫着。己军人人明明远多于对方,一波的冲杀下来,反倒是自己损失巨大,超过对方折损不止一筹。作为骑兵部队的指挥官,他如何不恼?如何不怒?如何不羞?

四百九十四章 愿上帝保佑萨拉托夫

四百九十四章愿上帝保佑萨拉托夫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百度搜索,《》)

就在萨拉托夫之战激战正酣,外围阻击战也逐渐打响的时候,察里津和阿斯特拉罕沿线上,中俄两军也纷纷交上了火

首先是察里津。贝尼格森在巴克莱到任之后就被赶到了察里津做方面指挥官,在得到萨拉托夫方向快马急报之后,立刻就筹集了城中剩余的俄军向着河对岸发起了反攻。

之前他们不是不知道中华军一旦大举南下,南战区中段和北段部位的守卫力量就理所当然的会受到大幅度削弱。之所以,不立刻向这两个方向发动反击,以策应阿斯特拉罕,牵制中华军的南下,是因为一中华军骑兵部队攻击太过犀利,二中华军火力优势太过巨大。

攻击这样的一个对手是要付出超大量的军队伤亡的,是要有心理准备承受付出与战果严重不相匹的刺激的。所以无论是贝尼格森的察里津还是米赫尔松的萨拉托夫都没有去反击河对岸的中华军。

可是现在贝尼格森赶鸭子上架,不打也要打了

察里津地理位置特殊,之前已经说过伏尔加河在这里扭了一下腰,而察里津本身位置就在那个凹点上。它南方的河道被一片面积巨大的河心洲一分为二。事实上说是河心洲都有些不适合,有那种河面两三千米长,河心洲东西距离却四五十里地远的现象吗?伏尔加河是好运的没有正式被一分为二,而是在河心洲的尾端重新汇成了一注。

这个河心洲就是察里津东面的最后一道防线,冬季还远的时候俄军就已经在上面开始修筑炮台和防御工事,所以即便冬季来临伏尔加河被全体冰封之后,阿斯特拉罕、萨拉托夫纷纷险情高飘,察里津却始终安稳如泰山。

贝尔格森自己对于察里津的防御是充满自信心的,坚固的正面就好比一面完全遮挡了他身影的盾牌,他只需要把精力投放在左右两边的警惕上,那当然是轻松许多许多了。

但是现在,上万人的俄军士兵不得不从坚固的工事中走出,向着克列茨基——中华军的桥头阵地发起自身尽全力的进攻了。

阿斯特拉罕。

这里的战事也在激烈进行中,不过出乎预料的是,进攻一方不是之前重兵云集的俄军,而是一开始就虚张声势的二十三师。

巴克莱面对萨拉托夫的危急,下达了一个很值得商榷的命令。他要赶来阿斯特拉罕增援的部队迅速各回各家。

从察里津辛辛苦苦赶到,气还没能喘匀的俄军不得不迈着自己疲惫的双腿‘火速’返回老家去。而萨拉托夫来的俄军则如黄诚等人的预料一样并没有在此时赶到阿斯特拉罕。事实上他们在半路上遇到报急的哥萨克之后,一个个就已经停住了脚步。现在得到了巴克莱的命令之后,就立刻撒开脚丫往回跑了。且体力状况反而比倒霉的察里津俄军还要好上一点。

二十三师即便再是虚张声势,他们得到了哈萨克新军的增援也是无可抹灭的事实。来阿斯特拉罕增援的俄军就这么出人意料的各回各家,姚学才当然不会放弃这么一个大好的机会,立刻组织兵力朝着沃洛达尔斯基猛攻不止。

糟糕的局势让俄军内部一大批人对巴克莱升起了诽议。既然已经中了中国人的计策,为什么不将计就计集结起大批兵力拿下对面的马尔诺菲乃至古里耶夫??

当察里津和萨拉托夫的兵力都集中在阿斯特拉罕之后,俄军至少能集结起六万人的步兵。他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击败、击退对面的中华军。到时候中国人是可能会拿下萨拉托夫,但俄军也有可能收复古里耶夫。虽然战略重要性上两边相差很远,但场面上至少不落太多的下风。

一直以来中国人在战争中都是以实力来说话的,三个师的兵力铺展在三条进军路线上,一直是在跟俄军做着最正面的战斗。现在他们突然用计,用计略迷惑俄军,巴克莱没有立刻察觉到也并没有人说什么。可是巴克莱接下去做的这一决定,实在是太惹人质疑了。

本来可以保证一路优势的局面现在也保不住了,被动之极的战局令一分部俄军军官把矛头指向了巴克莱。甚至军中都出现了——巴克莱是英国人,跟俄国不一条心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