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我是李世民的靠山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摆烂的另一种方式(第1页)

如果不接受我的摆烂,就接受我的胡闹。

这就是李承乾的态度,如果能接受我的胡闹,那我们还真能商量一下大唐的发展方向。

打算与孔颖达来一次深入的谈心,让孔颖达明白给他造势没有用,还会引火上身。

他熬了几次夜,与小白云定下来策略,决定走一条新的摆烂之路。

主题就是跟如今主流价值观相反着来。

给学子们出的所有题目,都是他精心挑选的,从打个擦边,到直接放火;好像是他看到一个事情,随口说出一个题目,实际是一步一步往前推进。

个个都是针对封建社会不平等,尤其是世族与平民,男性与女性之间的不公平。

这最容易让孔颖达对他反感,他也希望学子们能有所触动,万一有那个脑袋不好用,跟他一样一根筋,那就是他的同伙,嗯,伙伴。

他也准备好了被学子们攻击,以及被孔颖达骂。

“大唐农民生活苦不堪言与大唐世族奢靡生活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个题目,他本来想引战一番,结果学子们谈论的非常浅显,孔颖达没在意。

学子们的建议,上有减少赋税,中有提升父母官管理百姓素质与水平,下有为百姓提供农具等等,这些孔颖达表示赞赏,基本与他的想法一致,也是儒家思想的主题。

也有人提出,世族不可浪费。

浪费,这个两个字很传神,孔颖达听到后表示非常的欣慰,李承乾听到之后五味杂陈,终于有人有个这想法,不过也仅仅是不能浪费而已。

高高在上!

是这个时代的特色,哪怕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开明的朝代大唐。

哪怕如孔颖达,他是想富民,但是他也要保持自己的身份,富民的前提是世族的高贵不能丢。是他们对农民给予施舍,是他们自认为有了高贵的品格,所以要帮助农民。

哪怕是李世民这样的明主。

李世民推行了科举制,然后?

且不说这个时候,就是盛唐时候的李白,因为出身商贾,他根本没有资格参加科举,根本没有资格。

科举考试在唐代是用来选拔官员的制度,其目的是选拔具备政治、文化才能的人才,以服务于国家的行政体系。而商人在古代社会被认为是从商谋生的群体,其社会地位相对较低,而且与政治无直接关系。

直接就把商人的位置定性了,你不配。

农家子弟倒是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但是由于生活环境、家庭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常常缺乏良好的学习资源和机会,相对于贵族家的孩子,他们的学识和知识储备可能相对较低。

而且科举考试内容也常常偏向经、史、子、集等文化领域,要求考生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这对于农村出身的子弟而言可能更具挑战性。

所以,在无形中,官家身份就是就是高高在上。

李白只能通过举荐制度,就李白诗都写成那样了,也没有人举荐他。

听到他的出身,别人门都不开。

他投奔玉真公主,那是靠着美色才留在公主身边,也是熬了两年,先进入长安文化圈子,后来才靠着有机会来到李隆基的面前。

这就是已经很开放的大唐,也是世族对普通人的态度。

让你不饿死,我是如此的高尚与善良。

你还敢跟我平起平坐?

虽然无奈,但是是现实,无论是新旧世族,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他们都是如此想。李承乾也不敢说过激的话,他怕没脑袋。

而且他也不是三岁小孩,世间皆是如此,理想的社会不存在。

但是对男尊女卑,他觉得自己可以操作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