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三国之我乃曹昂无错版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72章 你在提醒我吗(第1页)

郭攸之却是一愣,赶紧说道:“丞相,那黄皓就是陛下身边的那个内侍啊,是陛下让他与我同去陇右的。”

诸葛亮仿佛这才想起来黄皓是谁,微微一笑:“我听说这个黄皓在宫中常有鼓动陛下之事,多亏了董允看顾,这才没让他在宫中犯出什么事来,想来此人禀性难移,此去陇右,想必是闹出了什么事来,不然以幼常的秉性,却也不会不顾朝廷法度,将他杀了!”

郭攸之心中一凛,却说道:“丞相,你也说了朝廷只有法度,马幼常不顾朝廷法度,直接将陛下身边的人给斩杀,这恐怕违了丞相治蜀之意啊!”

诸葛亮却是笑着说道:“演长还真是谦谦君子,那陇右是何地?乃是应对曹魏的前线,前线之策与益州不同,自有其斟酌之处,幼常乃是陇右都督,在陇右行军法又有何不可?我料幼常必然已经将黄皓的罪证全都收集起了吧?演长就安心的将这些罪证交给廷尉府便是了!”

郭攸之点了点头,他来见诸葛亮却也不是因为黄皓之事,这件事如今在他这里已经排不上号了。

“丞相,我这一趟去陇右,查看了陇右摊丁入亩和青苗法的情况,却发现此法虽妙,可马幼常却另有一科举之法,更为精妙,可收世家之力为我大汉效力……”

郭攸之正说着,却见诸葛亮微笑着向他摆了摆手:“演长不用再说了,这科举之法,我也知道,我更知道此法可以给大汉如今的小世家提供机会,只是恩从上出,我主政以来,一直压制益州世家,益州世家对我虽谈不上恨之入骨,却也难收其心,我请演长去陇右,就是想借演长之口,请陛下下旨在益州汉中推行科举之法!”

说到这里,诸葛亮却是微微一笑:“陛下已经成年多年了,按理说,我也应该还政于陛下了,这也是李严他们一直在要求的事,只是如今北伐未尽全功,归政是短时间内无法归政的,却不妨碍让陛下多得及一些善名!”

“世家要怨恨,那就怨恨我诸葛孔明好了,这科举的好名声,就请陛下领受!”

诸葛亮说到这里,却站起身来,走到郭攸之身边,沉声说道:“你是黄门侍郎,天子之臣,此事就借你之口,你回去之后,劳你将科举之法形成奏疏,来日在朝会上奏,你不用担心,我自然会助你!”

郭攸之闻言,不由得看向诸葛亮,却发现诸葛亮的眼神格外明亮,他这才知道为何诸葛亮会让他去陇右,他还以为因为自己是南阳人,所以诸葛亮才放心他,却没想到却是因为自己是天子身边的人。

就这份用心,倒叫郭攸之感动不已,谁见过那家的权臣会将好名声让与主君?若是再有人说诸葛亮有权相之相,他非吐那人一脸唾沫不可!

郭攸之是老实人,能想出吐人一脸口水,那已经是他最高等级的愤怒了!

“丞相,下官遵命!”

郭攸之诚心拜服!

诸葛亮却说:“演长此去陇右辛苦了,还请早些回府休息。”

“丞相,还有一事!”郭攸之却自顾自的打开那个木盒子,将里面的那本开明国记给拿了出来。

“丞相,此乃马幼常所着之书,我看里面似乎在影射我大汉,还请丞相一观!”

郭攸之可没有忘记自己到底是为了何事来寻的诸葛亮。

诸葛亮瞥了眼那本书,却是微微一笑:“这是幼常请你带给陛下的吧,既然是呈给陛下之书,我这个当臣子的,怕是不好观看!”

他可还记得马谡在东吴炮制出来的那三篇小作文,那文风简直辣眼睛!

他可不知道马谡又写了什么东西出来,索性不看!

谁料郭攸之的态度却很坚决:“下官觉得丞相还是看看的好,此书虽然有影射大汉之嫌,却对我大汉目前的局势不无参考,丞相还是先看看再说。”

见郭攸之的态度如此坚决,诸葛亮也有些诧异,他是知道郭攸之秉性,虽被自己喻为“贞良死节之臣”,却也是出了名的老好人,也不会强人所难,今日怎会如此坚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