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逆命出错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66章 有事启奏(第1页)

赵红伊走了,带着洛襄的灵柩,回纪州上玄城。她没有与岳赋辞别,走得悄无声息,只留下一封信,信里只有八个字。

‘你太聪明,我配不起’

随着洛襄自裁,以及‘追粮令’的废止,事件慢慢得到平息。因停止追赃,各地的小富老百姓免受波及,影响范围有效地控制在官僚体系之内。

李正元平生最恨贪官,官仓里被盗卖的粮食,他可以不追,但是那些贪官污吏的罪责,他定必追究到底。

都察院众御史联名上奏,劝谏李正元免除了一部分关系不深,责任不大的小官小吏的罪责,李正元最后亦应允了。

但是,此案所牵连的犯官及家眷,依然多到史无前例的程度,犯人连续不断地从全国各地押送到天定京,塞满了皇宫天牢、大理寺监狱、龙卫镇抚司诏狱。

京师三大监狱人满为患,还是没有全部安置妥当,李正元紧急拨了一块官地,建造了简陋的临时监狱,才终于将所有犯人全部收容完毕。

其后,刑部及大理寺整理案卷,厘定刑责,又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这日,已经是光武十九年五月十五,所有案卷终于整理完毕,用马车拉了五大车,送入皇城。

翌日,皇帝召集群臣百官,大家都知道,终于到了宣判的日子。

一切当尘埃落定,历史亦终将记住这一天!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上早朝的官员,显得特别多。

一方面是此案牵连太广,扰攘多时,所有官员,不论官职大小,都想要听听最后的结果。

另一方面,是原来许多的人因此案入狱,六部被问罪的官员有三分之一,特别是户部,被清洗得干干净净,就是连门房,也被丢入牢里。

朝堂上少了太多人,今日的早朝又有些特殊,古玥想为皇帝撑撑门面,便把许多根本不用上朝的官员都招来,比如那国士监的三位祭酒,钦天监诸官员,上林苑监众臣,不一而足。

那教坊司监事,为整个事件的始作俑者,自然在朝班之列,而那龙卫镇抚司百户,为此案的督办钦差,也一并上朝,等待皇帝问话。

先是钦差文若海,后是大理寺卿包图,分别向李正元作了两个长长的报告,报告案件的详细细节,审理结果,再由刑部右侍郎彭焕南宣读判刑名单。

至于,为何是刑部侍郎而不是尚书,那是因为,刑部尚书王瑁早因此案落马入狱,如今正在天牢里等死,而尚书一职,一直悬空至今。

彭焕南读的那一份名单,厚厚的一大叠,读了足足一个时辰。

其中,有176个名字后边跟着‘剥皮实草、夷三族’,834个名字后跟着‘斩,灭满门’,311o个名字后跟着‘斩,抄家,全家配’。

受处罚的官员,一共有412o人,至于背后株连了多少人,只怕刑部与大理寺都懒得统计了。而作为罪魁的户部尚书游安华,自然是剥皮实草,夷三族,只不过,游安华早就被碎尸万段了。

李正元听着那份长长的名单,神情一片萎靡,他到现在也想不明白,古往今来众多帝皇之中,他最为倡导廉洁奉公,最注重整肃政风,甚至达到矫枉过正的地步。

对于贪腐的惩罚,更是历朝历代最为严厉,贪一文钱,就需斩三指,五两银以上,足以斩,被他剥皮实草,挂在衙门门口示众的贪官污吏,他自己都不记得有多少个了。

为何,这贪官是越肃越贪……

等到彭焕南读完判决书,李正元摆了摆手,道:“彭卿家,你平身退下吧。”随后,又对朝堂上的百官道:“如此一来,朕也能给天下臣民一个交代了,这件事,就在这里有个了结吧。众卿家若无其他意见,今日就此散朝。”

对于此事,李正元是痛心疾,不过,最让他觉得痛心的是,他这个皇帝明明那么认真努力,那么朴素简约,底下的臣子,却是这么一副贪得无厌的德性。

至于那数万受株连而死的犯官家眷,对于他来说,不过是一个数字而已。

群臣百官,没有人敢多言,纷纷跪拜,皆言‘陛下圣明’。只有一个人直愣愣地站着,出班启奏道:“关于此事,微臣尚有一事启奏。”

李正元一看,那出班奏事之人竟然是岳赋,他的眉头又不禁皱了起来。

他有一种预感,岳赋又要闹出什么大乱子来。

“朕,准奏!”李正元咬了咬牙,从牙缝里挤出这么几个字。

岳赋上前,恭谨启奏道:“陛下,微臣要说的,是关于犯官家眷中,有一人实非犯官亲生,而是通奸所出,刑部判罪,为夷三族,所谓三族,分别为父族、母族,子族,此人既然非犯官亲生,没有直接血缘关系,不属三族之列,该不受株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