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汉瓦壶和汉铎壶的区别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00部分(第1页)

蔡琰看着他愁眉不展,抿嘴一笑,沾着茶水,在桌子上写下了四个字:“各个击破。”

刘泽恍然而悟,连不顾旁边有没有下人,过去就在蔡琰的脸颊上亲了一口,叫道:“还是夫人聪慧,我怎么就没想到呢?”说着便跑去见卢植,至于老丈人,就由蔡琰来说服了。

早些年在洛阳的时候,刘泽就曾与卢植坐而论道,当时刘泽就提出了一些以法治国的观点,用法治代替人治,律法面前人人平等,当时卢植就没有表示过反对,而且对刘泽的观点很是欣赏,刘泽便以此为出发点,向卢植和盘托出了他的两项法典。

对于法典的精神,卢植还是非常赞同的,以民为本,以法为纲,律法面前王子与庶民同罪,这不仅是刘泽的理想,也是卢植一生所追求的东西。

刘泽进一步地讲出,科举制度本身就是一种法治的延续,豪强势力把持朝政挟持地方,到了汉末已是渐成尾大不掉之势,法治的宗旨就在于律法面前人人平等,科举制度的宗旨同样的在于科考场上人人平等,察举孝廉制走到今天,早已背离了孝武皇帝的初衷,为国举贤变成了任人唯亲,营私舞弊已经是堂而皇之,“举茂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已经不再是个别现象。滥官污吏横行于世,固然是监察失职,但纠其根本原因,却是察举制带来的弊病,公开公平公正的科举制度,是唯一打破这种局面的救世良方。

卢植一生清正廉洁,对汉末官场的**黑暗是痛心疾首,刘泽正是从这一点入手,让卢植明白,澄清吏治,必须要选拨出清正廉明有真才实学的官员来,依靠腐朽的察举制,已经不可能选拨了真正优秀的人才了,唯有打破陈规,不拘一格地选拨人才,加强官员的监管机制,建立公正廉明的奖罚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惩治**。所以科举制推行是澄清吏治最关键的一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拯万民于水火,挽狂澜于既倒,学生之所愿也,纵然身死灰灭,其志亦不移!至于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评说!”刘泽最后如是说。(未完待续。。)

第367章 开科取士(三)

卢植闻言,沉吟良久,刘泽这一番推心置腹的话让他感触很深,他老了,一生的政治抱负终是镜花水月,眼见社稷倾危民生涂炭却是无能为力,现在,他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刘泽的身上,刘泽说的句句在理,卢植也就默认了。

蔡琰那边劝说蔡邕倒是简单的很,知父莫如女,蔡邕在经学音律书法等文学造诣的成就或许是卢植郑玄不能相比的,但在气节上却明显地比卢植差了一筹,面对董卓的淫威,卢植是拍案而起,怒而斥之,誓不低头,蔡邕却是选择了屈从,甚至差点为此丢掉了性命,若不是刘泽千里赴险营救的话,蔡邕早就魂断长安了。

一见面,蔡琰就把徐州的形势坦白地告诉了父亲,刘泽虽然接任了陶谦的州牧之位,但徐州内外的反对势力却是虎视眈眈,萧王吕三大家族公然发动武装叛乱,虽然被镇压了下去,但其他的士家豪族阳奉阴违,采用非暴力不合作的手段继续对抗,徐州的吏治崩坏,官场一片**黑暗,应对徐州这千疮百孔的局面刘泽是进退维谷步履艰难。三项法令的颁布,科举制度地推出,是刘泽应对危机不得已的招数,如果不对猖獗的豪族势力进行打击的话,刘泽很可能在徐州就无法站稳脚跟,甚至很有可能身死败亡。

蔡琰说道:“女儿既然已嫁给刘泽为妻,蔡刘两家俱为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刘泽若败,蔡家亦将覆灭。所以女儿恳请父亲,在科举之事上全力支持润德,您想得通也要支持,想不通也要支持!”

蔡邕默然了,在学术界他可以称得上是泰斗,但在官场之上,却只能算是雏儿,他放逐江湖的时间太久了。以至于他对官场之中的那种步步惊心险恶叵测感觉有些陌生。听女儿讲来,才知道刘泽的日子也并不太好过。做为刘泽的师长兼岳父,在刘泽最危难的时刻,他理应责无旁贷地站在刘泽的一边。女儿说的很对。想得通也得支持。想不通也得支持,何况蔡邕欠着刘泽一份人情,在这个关键时候。蔡邕明白自己应当站在那边了。

卢植和蔡邕被说服之后,反过来劝说郑玄,谁知郑玄却是顽固不化,固持己见,死活也不同意刘泽离经叛道的科举制度,最后谈来谈去谈僵了,郑玄一气之下,决心返回了高密故里。郑玄这一走,长年追随他的上千弟子大多也就选择跟随他北归高密。

刘泽对此十分地愧疚,想不到因为科举之事却要逼着老师离开居住了五六年的徐州,他二次登门,竭力挽留,又请卢植和蔡邕反复地劝说,可郑玄去意已决,刘泽也是无可奈何,亲自备下厚礼出城相送。

追随郑玄的弟子大部分地跟着郑玄北归青州了,但还是有一部分弟子留了下来,准备参加徐州的科举考试,这部分弟子皆是寒门庶族或者是家道中落的士族,他们也渴望有一个机会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这让遗憾之余的刘泽感到些许的欣慰。

科举考试很快定了下来,时间是在八月金秋,首先将进行初试,按考生的籍贯,分为了七个考场,分别对应东海、琅琊、彭城、下邳、广陵、沛国以及外郡,录取举人的比例大概是十分之一,由于每个考场的人数并不相同,东海籍和广陵籍的考生最多,沛国的考生最少,所以各个考场中举的人数也是不相同的。初试结束之后,会试将在旬日后举行,由中举的举人参加考试。

汉代士子可不是后世的那些文人只会写八股文,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他们的必修课程,初试和会试的考试题目自然会在六艺的范围之内。刘泽与卢植蔡邕商榷之后,文科考试不涉及射御二术,确定了以考经义、策论、诗赋、术数、礼乐这五个科目,其中经义和论策最为重点。

随着考试日期的日益临近,州牧府的工作重心都转移到了科举考试上来,卢植和蔡邕主持考试命题,印刷试卷,徐庶则负责考场的安排。由于考生人员众多,初试的七个考场均设在徐州城外,而会试的考场则设在徐州督学署衙,武科的初试和会试则都设在徐州北军营进行。事务繁杂,虽然有督学从事和劝学从事的协助,徐庶依然是忙得是焦头烂额。

由于刘泽要负责整个科举的诸多事宜,而且他还亲自担任武科的主考官,更是忙得天昏地暗。

其间张飞来过一次郯城公干,办完公事之后,张飞忽然向刘泽提出要把他调到下邳去,这让刘泽很是纳闷,张飞做小沛都尉干得挺好,怎么会突然想要调到下邳去?下邳有赵云赵风打理,张飞过去根本就插不上手。何况小沛乃是徐州的门户,有张飞这员悍将在小沛看守门户,刘泽才能安心治理徐州,张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问他原因,张飞却是支支唔唔地不肯说,这让刘泽更是大惑不解,以张飞直率的性格可从来没有发生过这种事情,最后张飞被他问急了,干脆拍拍屁股走人回小沛去了。刘泽虽然好生诧异,但科举之事已经够他忙得了,实在也顾不上张飞的事,只能搁到脑后了。

到了开考的日子,城外的七个考场已经戒严了,周围士兵林立,严禁任何无关的人等进入考场,所有考生,一律凭考引进入考场。考生的身份都要经过仔细的甄别,一旦发现冒名顶替者直接逐出考场,取缔考试资格。所有考生都必须要经过搜身检查,任何违禁品都不准夹带进入考场。

由于是第一次科举考试,搜身的时候自然查出了不少的书籍纸条的违禁之物,还有个别考生直接将题目抄写在身上。对于这些舞弊者,并没有取缔他们的考试资格,而给予了一次警告,如有再犯的话则是严惩不贷。书籍纸条之类的自然是没收了,至于那些将题目写在身上的,只能洗过澡再来了。

考场之内更是戒备森严,到处都是持着戈戟目无表情巍然而立的士兵。一个考场之内,分别设有不同的考室,每个考生一张几案,一张席子,再无他物。考生就坐之后,考官严肃地宣布考场纪律,自然是不准交头接耳、不准抄袭别人、不准高声喧哗等等。

考试从卯时开始,至酉时结束,一共五个科目,整整持续一天,上午考礼乐、诗赋、术数三个科目,每科考试时间一个时辰,下午考经义和策论,每科一个半时辰,中午休息半个时辰,饭食则由考场提供。

考题是由本次科考的两位主考官拟定的,试卷全部由印刷坊印制,经过校对,绝无任何纰漏,许多的考生还是第一次接触到印刷出来的文字,皆是暗暗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