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洪荒绝世散修123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67部分(第1页)

唐僧叩头谢恩,对佛祖遍礼三匝,这才领经而去。

唐僧师徒走后,观世音菩萨合掌启佛祖道。“弟子当年领金旨向东土寻取经之人,今已成功。共计一十四年,乃五千零四十日,还少八日,不合藏数,望我世尊,早赐唐僧回东转西。须在八日之内,完了藏数,准弟子缴还金旨”。

如来就命八大金刚把唐僧送回东土,留传真经,再接回西天。以满一藏之数。

金刚就奉命去送唐僧,观音掐指一算,又说,“自金蝉子遭贬,玄奘出世,到功行圆满,共历八十难,佛门中九九归真,还差一难,不够九九之数”,当即就命一揭谛,“赶上金刚,再生一难”。

揭谛领命赶去,八大金刚护送唐僧,在云雾中飞行,正行间,揭谛赶来,暗传菩萨法旨,金刚就放下四人,唐僧脚踏实地,四下观望,不知何处,沙僧听得流水声,辨出是通天河。八戒说,“如今师父已脱凡胎,我们作法把他摄过去”。

悟空知道事情原委,笑着说,“驾不得”,师徒说着话,往前行走,到了河岸,那老鼋迎上来,要送他们过河,四人连马上了鼋背,直奔东岸,看看天晚,离东岸已不远,老鼋突然问,“当年我请老师父问佛祖,我何时可脱壳成人,不知问了吗?”。

唐僧到西天只顾取经,却把此事忘了,无言以对,又不会说谎,只好默不作声,老鼋动怒,一头钻下水,四人连马带经都落入水中,幸喜唐僧已脱胎换骨,成了道,才没沉底,被悟空搀上岸来。

八戒、沙僧、赤马俱会水,捞上经,上了岸,谁知突然阴风大作,电闪雷鸣,无数阴魔想来抢经,唐僧按住经包,沙僧按住经担,八戒牵了赤马,悟空双手抡棒,左右护持,直到天明,阴魔方散。

不一时,太阳升起,四人就把经移到高崖上,开包晒经,又脱下衣裳晒干,几个打鱼人认出他们,请他们到陈家庄一行,吃些东西,浆洗衣裳。

唐僧婉言谢绝,渔人就报知陈澄,陈澄就带人来跪接,唐僧见陈澄一片盛情,不好再推托,就让收拾经卷,不料《佛本行经》被石头粘住几卷,卷尾几页被粘下来,至今《佛本行经》不全,那石上仍留有字迹,就叫晒经石。

四人收拾好,同赴陈家庄,庄上男女老幼几千口都来迎接,陈清在门前备了香案,请了鼓乐,迎接圣僧,全家人都来拜谢,就奉茶摆斋,唐僧已脱胎换骨,自然是吃不了人间伙食。

次日,唐僧师徒就觉香风阵阵,飘在空中,却是那金刚再度回来,不到一日,渐近长安。

唐太宗自贞观十三年九月十二日送唐僧出城,于十六年命工部在西关外建起了接经楼,每年太宗都要来此盼迎唐僧,这一天,太宗又亲临楼上,忽见西方满天瑞霭,阵阵香风,一朵祥云飘然落地,走来唐僧师徒。

太宗与百官忙下楼相迎,唐僧跪下就拜,太宗见了悟空三人,就问,“这三位是谁?”。

“是贫僧途中收的徒弟;大徒弟孙悟空,乃是九天玄妙大帝弟子,后大闹天宫,被我佛如来,镇压在五指山下,得其师尊与观音菩萨点化,拜入贫僧门下,贫僧西行,全靠他斩妖除魔,方能无事。

二弟子猪悟能,本是天庭统领十万水军的天蓬元帅,因为在蟠桃会上醉酒调戏嫦娥,被贬下凡,三弟子沙悟净,本是天庭卷帘大将,因在蟠桃会上打碎了琉璃盏,被贬下界,二人护贫僧西行,多有功劳。

至于这一匹赤马,来历也是不凡,本是九天玄妙大帝记名弟子,南海太子敖无,因在新婚之夜,失手打碎了玉帝赐下的明珠,被玉帝惩治,被困鹰愁涧,幸得观音菩萨点化,化为龙马,一路载贫僧西去”。

第444章功德初现

八戒沙僧也就罢了,乃是天上谪仙,而这种谪仙,在他唐太宗面前完全不值一提,他虽然仅仅只是个凡人,但下方文武百官,多的是仙人修士,道门佛门、儒家玄家、法家兵家,甚至一些散修,都会在这朝中供职,为的就是借助皇朝气运修炼,因此到了他的地盘,就算是仙人也得乖乖趴着。

而悟空敖无就不同了,都是飞扬的弟子,他不久前,才受到了飞扬的好处,延寿十年,并且百病不侵,自然是对着两个飞扬的弟子另眼相看,而这时,他忽然想起在飞扬的神庙当中,除了飞扬神像座下一只金牛,前面还有一只猴子牵着缰绳,也不知那猴子是不是就是这猴子。

当即,他就用十分和善的语气,对着悟空说道,“原来你是九天玄妙大帝的弟子,不久之前,大帝显灵,朕可还跟他有一面之缘”。

悟空本来见到这唐皇后,受到人族万民气运的压制,还感觉有些难受,但是一听眼前之人,还跟自家师尊认识,当即就是咧嘴一笑,一幅与有荣焉的模样。

太宗上了龙辇,唐僧上了马,一同回朝,三兄弟紧随其后,进了长安,满城人都知取经人回来,夹道相迎。

洪福寺的僧人见寺中松树突然扭头向东,连叫奇怪,唐僧当年的徒弟就说,“是师父取经归来,快去迎接,当年师父去时,曾有言道:‘我去之后,或三五年,或六七年,但看松树枝头若是东向,我即回矣’,我师父佛口圣言。必定不会有假”,当即忙披袈裟迎出,却见师父与圣驾同行,便尾随在后。

来到皇宫,太宗请唐僧登上金殿,赐座。三徒站玉阶下,唐僧把取经经过大致讲了,又向太宗说了悟空、八戒、沙僧与赤马的来历及路上的功劳,交还通关文牒,见牒文上有宝象国印,乌鸡国印,车迟国印,西梁女国印,祭赛国印。朱紫国印,狮驼国印,比丘国印,灭法国印,又有凤仙郡印,玉华州印,金平府印,太宗大喜。就命光禄寺大排筵席,庆贺御弟功行圆满。取回真经。

宴毕,唐僧率三徒回洪福寺,寺僧跪迎山门外,向唐僧说了松树向东之事,唐僧大喜,次日早朝。太宗口占《圣教序》一篇,“盖闻二仪有象,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然天地包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象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命中书官记录了,宣唐僧入朝,将序文赐唐僧,又命唐僧开卷诵经。

唐僧说,“若演真经,须寻佛地,金殿不可诵经”。

太宗问城中哪座寺好,大学士萧瑀说雁塔寺洁净,太宗就命百官捧经到雁塔寺,搭起高台,请圣僧诵经,唐僧又说,“若要真经流传天下,可誊录副本,原本应珍藏,不可轻渎”。

太宗就命建一誊黄寺,命翰林院与中书省各官誊经。

随即,唐僧捧经登台,正要开诵,八大金刚忽在空中现身,让师徒四人连赤马一齐速赴西天受封。

太宗见唐僧走了,即选高僧,就于雁塔寺里,修建水陆大会,看诵《大藏真经》,超脱幽冥孽鬼,普施善庆,将誊录过经文,传布天下,此时阆苑仙岛当中的飞扬,顿时感觉天地间的煞气为之一清,一团拳头大小的功德出现在天空当中,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一点点地壮大,就等事成之际,这团功德便会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