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一品富贵门怎么样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7部分(第1页)

即西川、江南、广南门户,今已克此,则水陆比可趋蜀。”又得此帛书,赵匡胤大笑道:“吾西讨有名矣。”

你们想对付我,那不怪我要对付你们,这就是出兵的大义。

让王全斌为主帅,崔彦进为凤州路副帅,王仁赡为都监,刘光义为归州路副帅,曹彬为都监,沈义伦为转运使,曹翰为西南转运使,两路六万大军准备进伐后蜀。为惩李处耘之戒,又下诏有能乡导大军,供饩兵食,率众归顺,举城来降者,当议优赏。行营所至,毋得焚荡庐舍,殴掠吏民,开发邱坟,剪伐桑柘,违者以军法从事。

又在右掖门汴水北岸治一豪宅,五百余间,供什物器具,准备安置后蜀主孟昶。大军还未发,孟昶的宅子都准备好了,这是何等的自信。

当然自信是好事,可是后勤同样让人头痛。

但宋九会制造什么木车流马?似乎前世听人也仿造出来,可是宋九未看到实样,于是摇头苦笑。

赵匡义道:“看来你也不及诸葛亮。”

“二大王,千古以来出了多少个诸葛亮,微臣哪里敢与他相比。”宋九觉得很憋闷。

“你不是会物格学吗?看来物格学也不是无所不能的。”

“臣一人会不行,若是万人会,那就是无所不能。”

这句话颇有深意,赵匡义额首道:“对此陛下与本官也十分看重,不然何让皇子去你哪里观学?”

简单的一句话让宋九产生迷茫,宋朝重文黜武的事就是赵匡义搞出来的,可这段时间交道打下来,宋九隐隐发现不对,赵匡义想法是不保守,相反还略有些激进,对儒学看得也不是那么重。哪里出了差错,难道高梁河一役影响有那么远?

宋九想不懂。

出炉了。

天冷下来,冷却起来很快的,能做比较,先铸一器,试其韧性与硬度,它还有许多缺陷,但肯定比宋朝那种方式冶出的铁好了不知多少倍。并且浪费率也少,速度更快,效率更高,成本也略略下降。赵匡义松了一口气,终于弄出来一样。为了它,整个朝廷都在骚动,更不知花了多少钱,看着铁水从槽口里平静地流淌出来,赵匡义道:“也算是大功一件。”

“二大王,我就不要朝廷赏赐了,请求朝廷疏浚汴水。”

“你不说本官就不知道哪?只要再出来好钢,不用你说,本官也会成人之美,成全你。”

送走赵匡义,接下来就是炼钢。这不但要炉窑,从炼焦到冶铁到炼钢,各种矿石放法也很讲究的,但是它们原理都不是太复杂,与十六七世纪欧洲人相比,也许部分细节上不及他们,但他们未必能有宋九原理知道得清楚,也导致一部分细节必然不如宋九。会各有优劣,不会好也不会太差。

将铁棒与木炭层层落好,开始升火。

先将民夫打发回去。但还有事,留下的将是未来这个作监的工人,官吏,宋九必须要讲解,不仅各个注意事项,操作过程,还有原理,不知道原理就会胡来。

宋九也清楚地说了一件事,那就是不断地改进技术。

材料的不同,温度的不同,以及各个细节的变化不同,都会产生不同质量的钢铁,这个宋九也弄不清楚了,必须以后慢慢摸索,不断地改进技术,才能尽善尽美。

也就是说最初出的钢与铁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尽管它的质量比宋朝以前的钢铁会好了许多倍。

这些情况一起反应到了朝廷。

对此大家能理解,宋九只是侥幸遇到一个好先生,也不是神,无所不能,包括他听了木车流马的愕然。

几天后,京城外落起一场水雪,寒冬真正降临。

新钢终于出炉。

君臣又过来察看。

在这时代这可是一件大事。

将略变得粗大的钢棒取出后,开始锤打。对此宋九以前也做过讲解,所谓的百炼钢越炼越轻,不是将杂质去掉,那是错误的说法,真正杂质很少很少,每一次锤打过程中都会有一个氧化过程,敲打掉的是氧化铁,若真的百炼,最后十斤铁不会剩下一斤铁,余下九斤铁全部成了氧化铁浪费在炉渣里。是好钢,可浪费让人目不忍睹。

大家忽信忽疑,是否如此,用这个新钢一比较就能验证。

钢棒出来也要经过锤打,之所以粗大,一部分氧化,一部分是渗了碳进去,还有其他一些反应物。前后两者必须要锤打掉的。但它浪费不严重,至少十斤铁能变成七八斤钢。

有工匠,有工具,就手打了一把朴刀。抽出一名侍卫的朴刀,相互对砍,两刀皆出现一道缺口,差不多大。

宋九略有些失望,不管侍卫手中这把朴刀是怎么打出来的,若是用木炭打出来的,温度不够,质量肯定跟不上去,若是用煤炭打出来的,含硫量会高得怕人,韧性也跟不上,除非是真正百炼钢,那是不可能的。难道哪里还出了问题?

有点儿想不明白。

已让君臣大喜,首先就是宋九说了好几次浪费,铁矿石出铁浪费,炼钢反复锤打,浪费的铁数量也远远高过这种炼钢法,人工也浪费,一把朴刀多次锤打,得花几个人工,而不是象现在一次成型。其次是效率,速度快,能大规模产量化,效率得到显著提高。还有火药的使用,这会使宋朝钢铁产量来一个飞跃性的增加。

赵匡胤哈哈大笑,说道:“宋九,这次算你替朝廷立下大功。”

“这是微臣应当做的事。”

“有功当赏,有过当罚,让朕赏你什么,你岁数小,升官不大好,朕就赏你一万匹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