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从盗匪开始的武侠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6部分(第1页)

“不不不!”温白谦忙道,“昨日待老臣回府,小孙温子寂已经收到其师门传信,回武当去了。他并不知情啊,皇上。如果皇上非要治罪的话,就请治老臣不察之罪吧。

“嗯。温爱卿不必自责,此乃天意。你的长孙已经来了也就一样了。”皇帝自然不会拿这样的事情来挤兑温白谦的。

停了一下,皇帝说道:“昨日,吏部尚书高爱卿提出,值此国家缺兵少将之时,应大力提拔年青俊材。朕听后,甚是赞同。因此,这个‘平南将军’,就从今日众爱卿所举荐者中选出吧。”

第三卷 沙场秋点兵 第011章 平南将军②

“只是,应该如何选出这个‘平南将军’,不知众爱卿有何看法?”皇帝又问道。

群臣中站出一人,向皇帝行礼后说道:“皇上,臣以为,将军者,必须有能够服众的武功,非凡的领军才能,渊博的学识。”此人乃是兵部尚书俞献礼。

这时,又站出一人,却是礼部尚书纪云舫。他亦向皇帝行了一礼,说道:“皇上,俞大人所言甚是有理。不过,服众的武功以及渊博的学识都可以立即试出,但是领军才能却须在战场上才可以试出,如今又将如何评判呢?”

其他大臣亦纷纷点头议论不止。

皇帝点点头,眼睛望向温白谦。

温白谦哪里不懂皇帝的意思,他站了出来,行礼道:“皇上!老臣以为,俞大人说将军必须的三项,虽然领军才能暂时无法测出,但其他两项还是可测试一番。不如,就先测这两项好了。”

“皇上!”工部侍郎庄仕珍站出来跪倒在皇帝面前,“皇上!臣以为,如今国库日渐掏空,朝庭已不能再启战端了!其实,朝庭完全可以派人前去琼州招安。这样,不就可以减少支出,百姓亦可以安居乐业么?”

庄仕珍刚说完,吏部尚书高晋德说道:“庄大人!如果此时派人前去招安,我们又有何脸面去面对安将军及葬身琼海的兵士们的灵魂?皇上!琼州叛军触犯天威,残害我朝庭军队十几万,将士们的鲜血都染红了整个琼州海峡!我们此时却突然停战议和,岂不是昭告天下,说朝庭怕了叛军?如此一来,天威何在?”

“皇上!安将军南征时,微臣便曾经提议招安。可是高大人却力主武力解决。结果弄了个损兵折将!”庄仕珍说道。

“那只是安将军不善海战,兼之一时大意所致罢了。只要这次我们吸取教训,就一定能够力克琼州叛军!”高晋德亦不甘示弱。

群臣又议论纷纷,渐渐形成主战派与议和派互相攻击对方。

“够了!”一声大喝,有如龙吟,把群臣的声音都盖过。皇帝微怒道:“尔等不用再争,朕意已决,出兵平叛乃势在必行!”

“皇上!”庄仕珍还想再劝。

皇帝大手一挥,沉声说道:“谁再劝朕议和,便将他拖出去杖击六十大板!不出兵。不给那些刁民一些颜色看看,如何彰显我朝天威?用什么去祭奠死去的将士们的灵魂?”

群臣一片寂静。有的更是吓得直哆嗦,再也没有人出来说话了。

皇帝环视群臣,冷哼一声,说道:“朕今日乃是选‘平南将军’,不是听尔等互相舌战的。好了,下面逐个召进尔等所荐之人。由文侯及六部尚书考核他们的学识。”

皇帝的脸色有点难看,可知他甚是不快。群臣的脸色亦是如此,有几个更是头低得恨不得找个缝隙钻进去。

传召了五位被举荐的年青人,却只有一位能够答出所问之题。

又进来一位,赫然是吏部尚书高晋德的公子高继。

像前面的五位一样战战兢兢地见过皇上后,他又小心翼翼地站在了群臣面前。

“高公子,请问所谓的‘三令五申’到底指什么?”俞献礼问道。

“这……”高继支支吾吾,脸上冷汗直冒,却怎么也回答不上来。

群臣都摇了摇头,这个问题已经问过连高继在内的三个人。却都没有人答出或者是答非所问。

高继狼狈地退出了大殿,其父高晋德脸色铁青地望着高继的离开。

第七位进来的是“燕京三英”中的程力,见过皇帝后,俞献礼又问出同样的问题。但这个问题显然没有难倒程力。

程力侃侃说道:“宋代曾公亮撰《武经总要》,书中指出,所谓‘三令’乃是:一令观敌人之谋,视道路之便,知生死之地;二令听金鼓,视旌旗,以齐其耳目;三令举斧铖,以宣其刑赏。所谓‘五申’乃是:一申赏罚,以一其心;二申……五申听令不恭。视之以斧铖。这便是‘三令五申’!旨在告诉我们将士在战阵中和军事中应该明确地作战守则。”

听了程力的回答,君臣都不住地点头。

接下来又进来不少人,其中“燕京三英”中剩下的王进与李尚东俱都过关。

温子君终于被召进大殿来。见过皇帝后,亦等着考问。

高晋德这次抢先问道:“温公子,请问‘八阵法’指哪八阵?各有何功用?”

温子君看到许多从大殿出来的人都是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还以为殿上的考核是多么地严苛呢,却没有想到只不过是一些大臣们的即兴问答罢了。凭他饱读诗书的底子,这些问题可以说是简单之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