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隋炀帝和隋炀帝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部分(第1页)

四子蜀王杨秀和幺儿汉王杨谅虽身量未长足,但也已经具备了肩宽腰细长腿的骨架,一脉相承的面目如画,神采飞扬。

礼炮后 ,司礼官宣布仪式告一段落。杨坚大袖一挥,高声道:“天朝臣民,普天同乐!”

于是,举国欢腾。 长安城内舞龙舞狮,锣鼓声声,爆竹四处响起,男女老少穿上新衣,高高兴兴的迎接新年。

大殿前也请来了民间高手, 为君臣们献艺。精彩的歌舞,驱走冬日的寒冷;龙腾虎跃的舞狮配上节奏很强的锣鼓,令人感到生机勃勃;还有震天响西北大鼓,咚咚咚的让人豪情顿生。

昭明身为起居舍人之一,主要的任务就是记录朝政。就算是新年,大多数的官员都可以赋闲数日, 但是只要朝中有重大庆典,他都必须和同僚分班轮流把朝中发生的大大小小事详细记录在案。他们通常用外行人看不懂的快速记录法把所见所闻草草的写在纸上, 然后等到下一班来轮值,才回到中书省的文房里把所记录下来的东西整理成可以载入史册的文字。

像今天,他就要由一名宦官在旁笔墨侍候着,在寒风中把整个过程写下来。

别人在欣赏表演,他却在努力详细地记载眼前的一切。

为了避免出现疏忽, 重要时刻当值的舍人一般都有两名,各自记录下来后再一起添减润色,以求万无一失。今儿也不例外,和昭明一起当值的还有冯子腾。

好不容易等到表演完结,杨坚赐斋宴于所有皇族及部分高官权贵。不够资格的低级官员自行出宫。来接班的另外两个舍人到了。

昭明和自家大哥昭仪遥遥对望一眼,不为人察觉地笑了笑,昭仪在留下的行列里。

一个错眼,看到杨广含笑的目光, 笑容里似乎大有深意。

第六章 名利的传说

回到南府,在书房里看到素心正躲在角落看书。

昭明的藏书以历史书籍为主,当中有很多是从没流入民间的手抄本,或者是前朝的官方资料,大部分继承自父亲南宫侯,其他的来自各种途径。

他一直不喜欢任何人走进他的书房,通伯是可以逗留的最久的人,但也只限于议事。因为他觉得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藏书,等于把自己的脑袋打开了让人看。

奇怪的是,素心走进他的书房,翻阅他的藏书,他没有任何不悦, 反而隐隐约约间希望她能多来,能更多地和他一起阅读,点评……

他也是这几天才发现很渴望可以和她做更多的精神上的沟通。

昭明终于整理完了记录,活动一下手腕,抬起头,才发现不见了素心。 他想了想,站起来走到暖榻那边,果然看到素心卷了被子,正聚精会神的在读手中的一本手抄本。

他蹭过去,问:“在看什么?那样入神。”

她挪进去一点,闷闷的说:“你说,北魏那野蛮的传统—— 立太子,杀其母。 是不是和汉朝那个刘彻?……有点关系?”

昭明知道她说的是汉朝的第七任皇帝刘彻,刘彻立他的儿子刘弗陵为太子时,先把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赐死,预防她将来以皇太后的身份干预朝政。

而北魏皇朝把这种做法明定为一种制度。每当选立太子,年轻的母亲就被毒杀,哭声响彻皇宫内外。

他坐下,说:“是啊,是有关系。的确是残忍的很。 刘彻杀钩弋不过是偶然事件,可是到了北魏朝却成了制度……他们认为太子之母在太子登基后,必然会成为新皇帝的心腹大患。因为,只有聪明睿智的女人才能养育出心怀天下的真龙天子,而出于养育之恩,这聪明的女人就会影响皇帝的决策……这等于削弱了皇帝的绝对权力,为了维护皇权,在立太子的同时就除此后患!”

素心望着他说:“他们就不怕那失去母亲的孩子登基后,找那些害死自己母亲的人算帐?”。

“太子从小就被教育, 帝位和母亲只能选一样,他们遵从这规则。 而且也深以为有道理,到他为自己选太子时也一样会理所当然的把这规则继续下去……”

素心扔开手中发黄的书卷,道:“这样的制度,居然可以一代代的传下去……”

她觉得毛骨悚然:“皇权,可以令人兄弟相残,这我理解,皇室里的孩子都是分开养育的,兄弟之间只有勾心斗角,长大了自然没有什么手足情。可是,连母子之情都可以被泯灭……” 她打个冷战,空洞地望着昭明喃喃道:“在权力的漩涡里,没有手足情,没有夫妻情,没有母子情,朋友之间的义气更是奢望……”

昭明握住她的手,真切地感受到了她的震动。

宫廷政变从来都是血腥的,惨无人道的,南家几代为官,经历了无数的腥风血浪,对很多细节了然于心。他早就认同了那套“一将功成万骨灰”,“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规则 。

在官场, 什么“忠,恕,仁,义”,那都是幌子, 真正忠恕仁义的人根本不可能在官场生存。他很明了,他只是不懂这个来自民间的女子为何会这样的……他几乎可以感受到她的身体一片冰凉,看到她的心寸寸成灰……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在她身上曾经发生过什么?

他忍不住抖抖她的手,轻轻问:“素心?你是不是想得太多了?那些事儿离我们远着呢。”

素心垂下眼帘,过了一阵子才说:“嗯,我……忽然觉得四顾茫然,觉得世间上……没有什么是可以信得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