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新包青天八贤王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5部分(第1页)

“赵老将军也在殿上,请大家看看,赵将军当年和匈奴鏖战,身上有多少处刀剑伤口?这些伤口又是从何而来?”

“难道我们要好了伤疤忘了疼?如今,匈奴内部耗战连绵,无暇和我们打仗,就用称兄道弟的方式来麻痹我们,我们正应该一鼓作气,将他们全部歼灭才是,萧大人却无视了国仇家恨,说什么大汉国是仁义之邦,礼仪待人!”

杨恽摇头:“礼仪待人也要看对谁?人家是豺狼,你给一本讲解礼仪的书,畜生能懂吗?不如带上鞭子,驯服不了的,打杀了就是!”

萧望之听了就要反驳,赵充国出列大声叫道:“臣请皇帝下令,准许老臣带兵攻打匈奴,踏破匈奴王庭!”

一时间大殿里群声激昂,热火朝天,支持要打匈奴的呼声高涨。

苟参在宣室殿外被冷风吹着,心说难道长安也要下雪了,里面的争论不知要到什么时候,这就是大汉朝的朝会?和后世菜市场乱哄哄的情形也差不了多少。

这个皇帝也不知要等多久才召见自己,这些大臣喊着要打匈奴,可是皇帝到底是个什么意思?

萧望之等大家的议论声小了一些,才重新扬声说:“照着杨大夫的论调,当初匈奴渠都隆单于领着匈奴部族投降我大汉,我们应该拒绝才是。”

武帝之后匈奴各部混战不休,屠耆单于兵败自杀,屠耆单于手下的渠都隆单于领着屠耆单于的小儿子姑瞀楼就投降了大汉。

听到萧望之这样的说辞,杨恽又恢复了笑脸,对着萧望之说:“他们可以对我们投降,而我们却不能去对他们搞什么以德服人,要是如今匈奴的五个部族单于全部投降我们大汉,我们何乐不为?乐意而至!”

“但是给他们送粮食,那是墙上挂门帘,没门!说的重了些,那就是资敌,难道等他们吃饱了缓过气再来打我们?”

“对!杨大人说的有理!”

“不对!我支持萧大人,为政以德,譬如星辰,国之大事,以德服人才是正途……”

刘询看众人争论不休,就问廷尉于定国:“于爱卿,你怎么看这件事?”

廷尉是九卿之一,管理刑狱司法之事,于定国方脸卧蚕眉,听刘询问自己,就低头回答:“此事重大,请陛下恕臣一时难以决断。”

刘询想了一下问:“左冯翎何在?”

左冯翎和右扶风、京兆尹一样是管理长安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听皇帝叫自己,左冯翎官吏韩延寿急忙走了出来,躬身“喏”了一声。

刘询张口就问:“爱卿从东郡太守调任左冯翎,已经有了一年之久,你对匈奴使者之事,有什么想法?”

韩延寿一听就说:“皇上,臣不懂兵家,但匈奴和我们大汉交恶数百年,其民风彪悍而好战,如今请和与我们,如果不是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断然不会如此,所以,臣觉得还是要慎重才是。”

刘询一听,觉得这个韩延寿话是老成持重,但说了等于没有说。

萧望之看到皇帝的表情,心里只道刘询对韩延寿的回答不满意,立即问:“敢问韩大人,你说的慎重,怎么才是慎重?到底是偏向于接受使者,还是偏向于拒绝,不能骑墙居中,模棱两可,这个总是要说明白的吧?”

韩延寿听到萧望之这样追问自己,就回答:“拒绝有拒绝的好处,答应有答应的弊端,我已经说过,匈奴和我们大汉多年交战,在处理两国之间事情上要慎重,这有什么不妥?”

萧望之一听,这个韩延寿本事倒是没有,嘴皮子倒是麻溜,但是自己为了替皇帝问话才出来的,问题没有答案,也不好沉默。

萧望之想着,正好就看到了站在韩延寿身边的匡衡。

【注:典属国,秩二千石,秦汉时负责对外事务、同周边的少数民族各国具体交往,类似现在的外交部长。】

第55章朝堂争论(三)

匡衡和御史大夫萧望之是东海郡同乡,曾经拜在同一个老师门下学习,属于师兄弟。

匡衡如今是掌管书籍文典史事的博士、给事中,负责在皇帝身边提供咨询事物,也就是高级顾问。

匡衡见到同门老乡萧望之瞧着自己,哪里能不知道该如何说话。

但是匡衡再看看大殿里文武百官的表情,心里就有些踌躇,心说萧望之啊萧御史,我老匡虽然和你是老乡,但你是御史大人,仅次于丞相邴吉的存在,你不怕得罪人,也不能赶鸭子上架,让我这个无权无势的幕僚对这样大的国事发表意见,你总盯着我,我这里很犯难啊。

萧望之看到匡衡低头,心里知道匡衡不打算说话,这时,韩延寿却大声说:“启奏陛下,臣韩延寿,要参奏御史萧望之。”

本来宣室殿里的人都在议论匈奴的事情,可是韩延寿这样一说,大家都莫名其妙,心说这个左冯翎韩延寿思维跳跃的太快了,好好的正说匈奴的事情,他怎么就开始弹劾萧望之。

韩延寿说要参奏萧望之的一瞬间,刘询的眼睛瞄了一眼御案上的奏折。

此时虽然记录文字的载物还是竹简,纸张也是有的,只不过造纸术还不完善,纸质发黄,书写起来总有晕染墨迹,而且造价昂贵,就不太被大家常用。

但是刘询认为纸质便于携带,再说再穷也穷不倒皇帝,于是大臣们给刘询的折子还是尽量的使用黄纸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