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群聊我靠史料发家致富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八章 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烹(第1页)

而景帝进行削藩的手段,也十分直接和粗暴,一开始,在抓住诸侯王的一些过错后,便直接下令削去了赵王、胶西王、楚王的几个郡、县。

初战告捷的景帝和晁错,又直接下令削掉吴王的两个郡。这个吴王也就是那个发起“诛晁错,清君侧”的吴王刘濞。

景帝和晁错的这种强硬削藩手段,直接激发了朝廷和部分诸侯王的矛盾冲突,于是就有了之前所讲的七国之乱,景帝诛杀晁错,再到梁王和景帝一起平定七国之乱。

晁错和贾谊一样,都认识到了诸侯势力过大会对中央政权产生不利的影响,但晁错削藩的手段过于强硬,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反而激化了朝廷和地方诸侯国的矛盾,让双方的矛盾隐患公开化。

从而引发了一场自西汉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内乱。

虽然景帝在平定七国之乱后,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就包括贾谊的“以亲制疏”,将齐、楚、吴、赵等地分封给了十三个皇子。

将这些地方的国王从疏族,置换成了亲族,而且都是未成年的儿子,也就没有作乱的可能!以此来抑制诸侯王国的势力。

当然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

而景帝的改革措施中,更重要的一点是剥夺了诸侯王任免官员的权力,这样一来,诸侯王就丧失了在封国的政治权力。同时对于侯国也采取了相同措施。

从那之后王国就相当于大汉的一个郡,侯国相当于一个县,大一统算是基本完成!

当然,景帝这些改革举措,晁错是看不到的,作为削藩的最大策划者,晁错早在七国之乱时就已经落了个功败身亡的结局。”

大翊皇帝刘信:“唉!这晁错怕是跟贾谊一般,又是一个孤臣!”

大夏齐王林远:“这样的臣子,就是为君者手中的一把刀,但当君王不再为其站台,其下场也是最坏的!”

看到群聊中诸人的感慨后,李鸿运也发出自己对于变法者的看法!

“变法首先触动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会遭受他们额度报复,就如贾谊遭到朝中重臣针对一般!而且变法如同治病,治疗不好,变法者是要承担责任的!

而对于变法者而言,失去靠山,也就是一旦皇帝不再支持,这些变法人员最基本的人身安全就无法保障!而且变法之人是各方矛盾的核心焦点所在,无论成败,也是最容易成为改革的牺牲品!

而晁错,既是那个触动诸侯王利益集团的变法者,也是没有将大汉病症治好的变法者,还失去了汉景帝这个靠山的变法者,最后也成为了汉景帝削藩的牺牲品!

这几条,全占了!也说不上怪谁,毕竟能够像秦孝公那般支持商鞅变法的君主,几千年也就这么一个!”

这一回,群聊中的六人,倒是没有打断李鸿运的发言,只是各自都在心中默默地记下了商鞅的名字。

感慨过后,李鸿运的任务还没有完成,还是要接着讲下去。

“诸侯国尾大不掉这个问题,困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两代帝王,都没能将其彻底解决,景帝虽然基本完成了大一统,但是终究还是留有隐患,直到汉武帝时期,一个人的出现,这些问题才被顺利化解,此人就是之前所说的提出推恩令的主父偃。

我对主父偃最开始的了解,是从他说过的一句话!”

讲到这里的时候,李鸿运突地停了下来。

大夏齐王林远:“一句话?他说了什么啊?让你这么吊着胃口?”

看到有人催,李鸿运这才继续说道:“大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烹!”

当看到这样一句话后,聊天群中的这些皇帝都是为之一愣,心道:这么激进的么?

“其实在这句话之后,还有一句,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与晁错一般,这主父偃也是实打实的孤臣,其主张的推恩令再加上一些其他的手段,让这些诸侯国彻底失去了与中央王朝对战的可能!

推恩令一出,也不是没有人试图反抗,但是结果是汉武帝不费一兵一卒,派遣宗正就将意欲反叛的淮南王、衡山王治罪!二王也都自杀而死!

在这之后,汉武帝也同样的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废除了封国。比如说济川王刘明因射杀中尉被废为庶人;

燕王刘定国与父亲的姬妾、弟弟的妻子、自己的女儿通奸,自杀后被除国。齐王刘次昌与姐姐乱伦,自杀国除……

后面还有很多其他例子,总之只要有理由,就把郡国给去除掉!

而齐王一死,让诸侯们感觉到了一种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这和景帝时期的晁错也没啥两样啊,于是乎便在暗中谋划,针对一种主父偃!

后来,赵王给汉武帝上书,说主父偃受贿,并且逼死了齐厉王。汉武帝听到这个消息后便把主父偃召回长安,还把他关进监狱。在监狱中,主父偃承认了自己受贿的事实,却不承认逼死齐厉王。

若仅仅是受贿,这件事到这里也就结束了。毕竟齐王死后,整个齐国落入汉武帝囊中,这对汉武帝来说是好事,但是齐王之死又让武帝陷入了被动,因为诸侯们开始集体不满了!

本来为了安抚宗室子弟,逮捕审讯一番就好了,汉武帝刘彻也不会因为主父偃受贿,就把他给杀了,但是就在这个时候,汉武帝时代版的“袁昂”,直接给主父偃来了最后一击!”

大燕皇帝周峰:“袁昂?朕没记错的话,是七国之乱的时候,给汉景帝上书杀了晁错那个人!”

卫国国君李康:“用刚刚学到的一句话来说,这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历史的美妙之处就在这里啊!”

大靖王朝钟天:“看来这主父偃最后的下场也不会好了,两代削藩大臣的结果,犹如轮回一般!不过,站在帝王的角度来看,好像一切又说的通。”

大翊皇帝刘信:“不仅仅是说的通,有这样心性和手段的帝王,不说雄才大略,那也至少是个守成之君!可以保证江山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