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掌控光明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73部分(第1页)

这番话,表明了对徐达毫无保留的信任,也是在某种程度上准许徐达借此机会提拔一批他所看重的人。这样的表态,算是赵禹在另一个方面对徐达的嘉许。难得徐达也心安理得接受下来,点头道:“大元帅既然吩咐了,稍后抽出身来,我便草拟一份名单。这一批人中,有些不独在江南很有影响力,便在江北也有一些门路。若能知人善用,真正利用起来,对随后的北伐大业将助益良多。”

赵禹点点头,表示自己记下来,而后他又问道:“先前我派人来提醒你们要小心自己的安全,近来可有什么意外发生?”

徐达闻言后笑道:“幸得总管先一步安排妥当,如今中土武林许多江湖人士蜂拥北上大都,鞑子自顾不暇,哪还有余暇南顾添乱。还有就是,这第一批讲武堂武士的确用来很顺手。有他们贴身保护,众将不要说没受到刺杀,便连流矢也没伤到他们。讲起来心中也颇快活,过往在江湖上厮混,这些武士许多都是成名已久的大侠一般的人物,想要拜访都不得其门,如今却被用来看家护院,确是有些大材小用了。”

赵禹听到这话后也笑道:“你这话就有些妄自菲薄了,如今天下,徐大将军之名何人不知!你是真正能够定国安邦的大人物,那些江湖人士又怎么能相提并论。对国对民而言,便是十几个张三丰那般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加起来也比不上你徐达这般重要!”

徐达心安理得接受了赵禹的赞许,而后又皱眉道:“大元帅借江湖人的力量,解决了鞑子刺杀危机,算是一招妙棋。可是,难道咱们真要遵守与武当派张真人的约定?在江湖上,明教与正派的恩怨,一时间要除尽也难得很啊……”

赵禹明白徐达的意思,闻言后只说道:“话既然讲出来,也不必反悔,也不值得。率土之滨,莫非王土,这江湖总不是空中楼阁一般玄虚,总要听从王道教化。江湖人也是人,有七情六欲,有亲朋好友,便有些除魔卫道的义气,也要顺从大势所趋。若不想累及九族,又能耍出什么阴祟手段!这件事,大可不必担心。”

徐达见赵禹这般笃定,便也不再多说。他之所以有此忧虑,泰半是因为过往行走江湖时那些武功高强、名声响亮的武林人士在他心中施加的影响至今没有消除。听到赵禹这般浑不在意的语气,也明白自己委实有些小题大作了。江湖人也是人,没有什么三头六臂的鬼神手段,自然也能用人的方法来管教。

正行走间,前方突然冲出一队士子,拦在道路当中。负责警戒的士兵正待要驱逐,却被眼明手快的徐达挥手喝退。

这一群士子皆是年轻人,最大的不过三十几岁,领头的是一名二十余岁的年轻人,手中捧着一卷丝帛,远远便与众人一起跪在地上,高声道:“草民吴中高启,与一干乡党同窗恭迎吴国公大驾!”

周围乱糟糟的,那高启也听不清远在数丈外赵禹说得什么,跪在地上挺直腰便捧着手中丝帛朗朗念诵起来,竟是一篇文采斐然的劝进表。

虽然人声嘈杂,赵禹仍然能清楚听到高启的朗诵声。这一篇四六骈文当真气势磅礴,用词激昂,便连赵禹听了,都隐隐觉得热血涌动,同时心中也泛起一丝好奇。这高启是江南有名的才子,赵禹也颇拜读过他的文章,是个真正恃才傲物的才子,却没想到此人竟肯放低身段,排头率众来劝进。

徐达看出赵禹的疑惑,在一边低声解释道:“元帅的身份在江南当真了不得,可见大家对故宋的怀念难舍。这个高启算是一个人物,据说张士诚数次招揽,许以高官厚禄,他皆不为所动,如今却肯做出此事,可见江南人心向背!”

赵禹不敢怠慢,远远便翻身下马来,一路疾行到士子们面前,拱手道:“赵禹何幸,竟得孔门弟子如此看重……”

他请高启等人随队而行,却不接那份劝进表,只推说鞑虏未灭、神州未复,不敢居功!!

再前行时,应天城中士绅工商陆续有人拦路劝进,当中不乏情绪激荡,泣不成声者,赵禹心中感念之余,皆认真应对,只是一并推辞不受。行进速度慢下来,当他们到达内城元帅府时,已是华灯初上。

赵禹没时间休息,便在元帅府外设宴,宴请城中父老,与民同乐。(未完待续。)

304章 人各有志不强求

九月,秋高气爽。

赵禹正式在应天上尊号,称楚王。

这样一个王号,第一是表示他继承了先祖楚王赵德芳的传承,第二则是明确制订了先西后东肃清江南的策略。

经过将近半年的休整,讨虏大军在徐达常遇春两位统帅率领下,次第沿江西去,在九江、洪都一线摆出攻击阵势,逐步向西推进,一步步蚕食徐寿辉的领地。

而在东面,赵禹则采取联合方国珍打压张士诚的策略。方国珍虽然多年来一直在江浙、福建等地徘徊,始终无法突破大江封锁,然而势力也不容小觑。多年来起起伏伏,此人似乎也淡了进望天下的野心,在赵禹的扶植下,乐得给张士诚增添许多层出不穷的困扰麻烦,对于赵禹向两浙渗透的举动只是不闻不问的默许态度。即便不如此,他也没有太多制衡赵禹的手段。

赵禹强势崛起,前朝帝裔的身份,收尽江南民心,尤其在讨虏军并楚王府幕僚们刻意推动之下,复宋呼声在江南越演越烈。为形势所迫,方国珍甚至放低姿态邀请楚王赶赴崖山,祭拜死国的大宋幼帝与陆秀夫陆丞相。

而在江南各地,哪怕是张士诚的领地上,士林中皆弥漫着一股缅怀忠魂的热潮。茶肆酒馆之间,涌现出无数赞颂前朝先烈的演义话本,便连垂髫孩童,每曰皆唱颂着文丞相正气歌。似乎在一夜之间,人们终于找回了丢失百余年的气节和傲气,又或者只是沉淀在骨子里从未淡忘,只是在这一刻陡然间井喷般爆发出来!

在这股浪潮感染之下,哪怕尚未归附楚王、仍处于元廷统治的城池里,那些蒙古贵人们也不敢似以往那般对汉人肆意打骂凌辱,乃至于优待汉人士绅,时刻为向楚王大军投诚做准备。

相对于江南的蒸蒸曰上,北方形势则显得不甚乐观,刘福通组织了数次反扑,皆被汝阳王李察罕毫不留情击退回来。北方红巾军的锐气和元气已经消耗殆尽,除非出现大的转机,否则很难再有作为。穷途末路之时,刘福通尽显其枭雄坚忍不拔的品质,数次拒绝元廷的招降,态度坚决无比。

对于刘福通此人,赵禹也持有极为复杂的态度,一方面此人与五行旗有滔天旧怨深仇,另一方面若非此人在北方苦苦抵挡住元廷的猛烈攻势,江南各路义军要达到眼下气候,只怕也困难得很。尤其今年以来,他持续不断的挣扎反扑,给赵禹争取到极为有利的机会和形势。

如今,赵禹也只能命令已经整编停当的苗军徐徐向徐州推进,给刘福通分担一些压力,算作投桃报李。不过他也明白,刘福通大势将衰,难再有起色,因此示意常遇春在西进时逐步接手豫南的空白地,用以接应刘福通败军和河南百姓。

与此同时,赵禹更抽调许多物资由淮南送往刘福通处,一者是遵守他从西域返回时与刘福通达成的协议,二者也是希望刘福通能够再支撑一段时间。如今江南的局势仍未算明朗,尚不足以支持他挥军北上,长驱直入扫荡元军。可是他也明白,寄望于刘福通能够继续坚持下去,颇有些不现实。若想要争取到更多时间,须得另做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