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叶公好龙阅读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部分(第1页)

技带来的力量与心力的挑战。

按说,这最早的攀岩者应是远古的人类,可以想象,它们为了躲避猎食者或是敌人,而在某个危急的时刻纵身一跃,于此成就了攀岩这项运动~最早的攀登记录,是前人带着简单的钩子和梯子,凭着经验和技巧登顶成功。

相较现代的攀岩,主要是岩石峭壁或人造岩墙,攀登时,不用工具,仅靠手脚和身体的平衡向上运动,手和手臂根据支点的不同,采用各种使力方法,如抓、握、挂、抠、撑、推、压等。至于安全带、保护绳、绳索等的配备,在这里好像很难,那空手吧。

找到了这里,就成了空闲时的一项必修活动。

轰隆隆的风箱,呼呼的炉火,咕噜噜的开水,扑腾腾,白胖胖的饺子跳进了汤锅里,一会儿狗刨,一会儿自由泳,到最后,嘿嘿,落到了我们的肚子里。

过了那一天,喜悦的忙碌就此淡化,一切又从起点开始,虽说跟例行公事差不多,但这个传统,让你记得你曾经是个人,在过去的一年,不管出力多少,收获多少,至少这一天,还有个时间的概念,活着的概念。

‘那个,坐最后一排的’哦,看到老师的眼神,‘别看了,就是叫你呢’耶?被抓住现行了吗?站了起来,脸烧得慌,‘回答一下刚才的问题‘哦,这样子啊,吓我一跳。

啥问题?就是如何看待文、武二者的关系。

恭敬,答曰:‘文武的本体是人这个主体,相对于文对峙于智,体则对峙于武,二者表面看来是,武能定邦,文能安邦,但相互间缺不了一个德字,与其说是文与武的发展,不如说是德字为纽带的德、智、体的和谐发展,以锻炼为本,学会健康,以修进为本,学会求知,以进德为本,学会做人,以适应为本,学会生存,如此一来,才能建立起文武互补下的平衡、良性循环,进而获得真正的文修、武修或文武双修’。

也许是这样的白话很直白,也许这看似不起眼,但却反映千年后的正统教育的格言、人生警句简单的如此应景,啪啪,有人鼓掌,一看,哎,这守一太情绪化了。先生一个挥手,示意坐下,才舒了一口气。

崇武是时下所追奉的,否则,吞并指日可待,因此,刚才说的话虽没错,但还是应时事才好‘德、智、体和谐,建立在国之稳定的基础上,眼下……’意思是大环境是武为上,为主,文为辅,是呀,我知道,只是在这里,还是不要成为武夫子才好。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错,然穷兵黩武,攻城拔寨,一将功成万骨枯,不是主战与不主战,而是秉承善上若水,厚德绵延的同时,在任何时候决不放弃武力,以为民谋求祥和安宁的生存之地,难道不是吗’哦?!

从莫先生那里出来,想着,‘不能锋芒毕露,也不能默默无闻’我是属于前者,还是属于后者,还是都不属于,一直以来,平心而对,随心而为,伤得是自己那又如何~矛盾,本就纠结于与人如何相处。

对于宁肯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这样的境界和气度,咱是比不过,而且也没有,所以,╮(╯▽╰)╭。还是老样子,依心而为吧。

原本一月去个两三回的攀岩特训,变成了经常的、间断式训练,期间还认真总结,查阅相关书籍,不断提高攀爬能力,换到现下,真有种返璞归真的感觉,啥感觉,猩猩啊,大猩猩。

于是,天晴的日子里,崖壁上,总能看到某个身影在移动,偶尔还能听到不合时宜的变异狼吼。另一方面,学业自是不能荒废,除了主修的文治,更是辅修了军事,实际上,后者花的功夫更多一些。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文武双修,努力上进。

功名利禄如过眼浮云,但是考试的过程却是值得珍藏的记忆。即使没有如今的身份、背景,也会努力向着这个小小理想努力的。摆了摆头,伸了腰,活动了上下的筋骨,继续剩下的计划。

收拾了行装和同乡一起,奔赴人生的转折……皇城科考,Im here!

人生铁饭碗之文武科举

考道上,学子们摩肩擦踵,从不同方向汇来,空中俯拍,奔流小溪投入大海的怀抱,成为此时皇城独特的一道风景线,煞是壮观。与此同时,相关行业利润有了空前的高涨,非相关行业亦受’波及‘也有了些上扬,教育拉动经济,这话一点不假。

(1)文科

考卷,《棘子成曰君子》,审题,定思路,打草稿。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意思是:不管是君子还是小人,百家争鸣。我比较倾向子贡的想法。棘子成作为卫国的当权派,认为一个人只要天性好、有才能,何必要受教育,求知识,学习文化思想?

子贡反对。其一:举个例子,’驷不及舌‘,’驷‘是四匹马驾的车子,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像这样快的车子,还不及舌头,话不能随便讲。其二:文化思想的修养与人的资质本是一个东西(’质者直也‘犹如一条直线,很纯洁朴素的,就是本质),然而文化思想的保留及传达要靠“用”,既然有用,那就要靠“文”了,所以“文与质”同样的重要。

沙沙写下,’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鞟,刚从兽身上剥下来,未经加工精制,带有毛的皮。在本质上,虎豹的皮和犬羊的皮,同样都是兽皮,没有两样,但表面上的花纹有好看与否的分别,即强调文与质有同等的价值,也就是所谓’文质彬彬,后君子‘。

继续引伸,至历史文化,至其与个人两方面来看。一是历史文化方面,世界各国发展都史有一个通例:凡是有高度文化的国家,它的文与质双方并重。如果偏向于文,这个国家一定要发生问题。

比如:印度,过去讲’天衣无缝‘,这个’天‘原来的意思就是’天竺‘(汉代翻译的音与现在不同,唐以后翻成印度),当时印度衣服的大概式样,现在到泰国边境还看得见,就是一块布,身上一围,就是’天衣‘,不需像我们的一样用针线缝起来,当然无缝。更热的地方甚至可不穿;肚子饿了,香蕉等野生水果,什么都可以吃;吃饱了以后躺下睡觉,醒来以后坐在那里静静地寻思,想些神秘难解的问题。所以印度哲学的发展,受地理因素的影响很大。

再比如:希腊,这个地方,充满景仰之心。到了那里一看,没什么了不起,只是一个比较苦寒的地方,人生的问题也随之而多,譬如一个人遭遇了困难,会想到自己为什么这样命苦?再想命苦是什么原因?这样慢慢想下去,哲学问题就出来了,因此,希腊的哲学思想,也很发达。

这两个地方,哲学思想那么高,为什么不能建立一个富强的大国?那就是文质不相称的必然现象。

再看西方的文化,像罗马,无论雕刻、建筑等等都很高明,但是它的文化在文学境界、艺术境界到达了最高峰的时候,就开始衰落了。这差不多是世界文化发展史上,一个必然的道理。

只有我们中华民族的国家、民族、文化、政治、历史是一体的、整体的。全世界也只有我们中国是如此。这就要注意,文化历史与国家民族的关系有如此深厚。只有中国不受这个影响。由此国家民族的兴衰,端赖于文质的均衡发展。

现在我们文化的危机当然很严重,以后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的下一代,如何在继绝存亡之间,去挑起文化传统的责任来。现在的年轻学生,学位很容易拿到,学士、硕士、博士那么多。学位尽管拿,是否确实能挑担子,却是个问题。

扯远了,书归正传,讲小的方面,个人文与质的关系。有些人有天才,本质很好,可惜学识不够,以至于一封信也写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