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一朝为妃两朝为后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7部分(第1页)

阿提拉怒极反笑:“好,敢作敢当,算你是有血性的汉子,我们可与你有国仇家恨?”

见乐笙摇头,又问:“那为何要痛恨我们?”

乐笙咬牙道:“荒芜之地野蛮民族人人得而诛之。”

阿提拉的手摁在剑柄上,克制着没有拔出剑来,他明日乐笙的想法就是大裕国多数青年的想法,矜鹏国的青年也不例外,双方世代刀兵杀伐,互相侵扰边境,民间积怨已深,互存偏见,杀了乐笙虽能解眼前之气,却无益于解决两国争端。

他盯着乐笙,身旁的士兵不断喊着杀了他,最终他摇了摇头,命人为乐笙戴上精铁打铸的沉重脚镣,将他带回矜鹏王庭,让他在汉学堂做了矜鹏孤儿的先生,自己则在王宫进出,初始乐笙满腔愤恨,时日久了就被孩子们纯真的目光和热忱的态度所感动,早晚带孩子们去阴山脚下的大草原玩耍,看着天似穹庐笼罩四野的大草原,总能想起水柔说过的话,你可知胡人也和汉人一样有血有肉,有爹娘妻儿,为何把他们的性命视如草芥?我有幸见过月郡主,她曾在矜鹏呆过两年,草原大漠蓝天白云,绿草如茵琵琶羌笛,自有一番迷人风光,为何非要血染了那里?

感慨中开始真心待那些孩子,并用心学写矜鹏文字,学说矜鹏胡语,转眼间春去秋来,他渐渐挫了锐气,痛悔弟兄们白白丢掉青春鲜活的生命,心里牵挂着父母妻儿,夜里孤枕难眠时,总在想璎珞可好,她生的是男是女,取了什么名字,父母身体可康健。。。。。。

他几次试图送信回乡,信总被阿提拉截获送还给他,告诉他何时想明白了,自会放他回去。草原上又一个夏季来临,一日阿提拉来学堂找他,手里拿着一封素笺,命人打开他脚上沉重的镣铐,牵过骏马说:“林乐笙,回家去吧。”

乐笙讶然看着阿提拉,阿提拉将手中的素笺递给他,原来是水柔写给月郡主的,月郡主托人转给阿提拉,让他代为找人,信中情真意切,详细叙说小元晖的起居,一闹一哭一嬉一笑,白生生胖嘟嘟的元晖跃然在乐笙眼前,他含泪而笑,信的最后只简单一句,如此娇儿却遍寻父亲不获。。。。。。

阿提拉淡淡说:“本不想放你走的,可这封信打动了我,所以,现在走吧,日后好自为之。”

乐笙冲着他屈膝行了矜鹏的告别礼,也不多说,翻身上马而去,阿提拉满意得笑看着他的背影,转身去王宫面见大王。

一家人听到信是水柔写的,袁守用诧异看了她一眼,璎珞冲她眨了眨眼睛,袁熙感激看着她,苗春花则没有想到这些,只是乐呵呵看着乐笙,觉得这姑爷如今怎么看怎么顺眼。

袁熙拉乐笙到书房,悄悄问他程同周搭救公主之事,璎珞悄悄在水柔耳边说:“嫂子是不是找那两个男子帮忙的?”

水柔疑惑道:“哪两个男子?”

璎珞笑道:“就是那两个,当年在定远,用匕首扎住程同周后衣襟的那两个,那样天人一般的人物,定是非富即贵,嫂子是不是找他们帮忙寻的乐笙?”

水柔笑笑没说话,璎珞笑说:“我就知道是他们。”

袁守用看水柔不说话,只说了句:“还是水柔有心,璎珞一家三口要好好谢谢你。”

水柔忙说:“一家人不用客气。”

苗春花愣愣看着大家,仔细回想乐笙的话,惊问道:“对了,我才想起来,水柔写的信怎么会到了矜鹏国的?那个什么郡主又是谁?”

水柔笑道:“估计是凑巧罢了,也不知赵大嫂抱着元晖到哪儿逛去了,怎么半天没有听见动静?”

苗春花一听匆忙到后园里看,袁守用看着水柔微微一笑,心说真是祖宗保佑,得此佳儿佳妇。

水柔也一笑站起身招呼璎珞说:“璎珞和我去房里,为乐笙做两件新衣吧,身上的太旧了。”

璎珞说了声好笑着跟出门来。。。。。。

67

67、乌篷船上 。。。

程同周上任督军以来,郁郁不得志,直到巡按御史大人到了江州,才觉心中郁闷之气全消,御史大人竟与他一见如故,常常在督军府盘桓,每次去豫章巡访都要他作陪,对袁熙那小子从未有过好脸,常常毫不留情予以训斥,那小子从不敢顶撞,总是唯唯应声,程同周心想,以为你多有骨气,如今朝廷派巡按查你,你不就老实了吗?

最近程同周越发得意,御史大人几道奏章上去,朝廷下了圣命,在豫章组建水军,着令豫章县令袁熙通力配合,户部不日就会下拨大量白银,唯一令他有些不快的就是,圣命说江州是赋税重地,不可伤农扰渔,且军资由袁熙监督使用。

圣命如此,自然和邹邦彦的奏章有关,他先是说豫章县令袁熙对组建水军确实不太合作,不过都是为了维护农耕,他上任一年以来,豫章都足额缴赋,百姓都盛赞其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又夸赞程督军确实一心为国,组建水军之心异常急迫,不过程督军欠缺官场经验,江州官员得罪十之七八,且不知农耕乃国之根本,又加出身纨绔,生活稍显奢靡,府中尚未娶妻,但已纳几房小妾,歌舞伎有之,小户人家女儿有之,贴身服侍的丫头有之,反之袁县令夫妻恩爱合家和睦,皇上看到奏章,才一道圣旨到了江州。

程同周自以为邹邦彦肯定在皇上面前为他多有美言,他也不认为养几房小妾就会如何,这不御史大人也三不五时独自出去,不就是找地方解馋去了吗?他哪里想到邹邦彦都是去找袁熙,钓鱼下棋喝茶说笑为乐,也压根没想过袁熙虽出身贫寒,但一榜进士通常都会叙了同年,在官场上互相扶持,他的幕僚们虽明白这个道理,也没想到朝廷派来的御史和袁熙竟是旧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