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逆风行走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0部分(第1页)

我赧然,是我在平春时出给他的谜语,他还记得。

取下手套,屋内一时只有他翻书沙沙声,这次他没笑,神情专注近乎严肃。半晌,他合上书,闭目呼了口气,却什么都没说。

送给他的册子我取名叫“平春记”,是他在平春查探审判案例集锦,不同于决狱集选取经典案例,这段时日我把我了解的他在平春所有案子记录下来,还有市井小民对他理政的评价,一一写了感想评述。

他这一生或许不会再当县令父母官,在没有相机记录器材的年代,我想为他把这段独一无二的时光记录下来。

“我曾允诺,要为你奏一曲。”再睁眼,他眼中盛满星河灿烂,低低道,“就今夜罢。”

琴声初响似鹤盘旋云霄,倏隐倏显,委婉柔和几起几落,忽息声呼朋,绵延不绝如游丝随风。渐渐由慢及快,发锵锵之音,夹杂金戈铁马,气势恢宏,激烈震撼!

忽尔偃旗息鼓,琴音轻而不散,仿佛大战前的寂静,埋伏未知危险,轻中带紧且速度越来越急,越来越快!

铮的一声急响,琴音立止!

再奏响时,已是哀怨悲伤,撕裂肝肠,若往若来似要挣脱俗尘凡事羁绊。渐渐无可奈何、寂寥清冷,在永恒离别前再无憧憬再无悲伤,如鹤盘旋低鸣,渐渐杳无踪迹。

沉寂。

琴音再转轻盈,如雏鸟破壳,充满生机,至诚至真,畅隽优美,洋洋洒洒溶于天地——

琴声停了。

霎时四下寂静。

我莫名酸楚,泪水涔涔。

“你听懂了。”陈子敬声音响在我耳边,低沉暗哑,“这是我爹娘的故事,还有……”

“我。”

作者有话要说:  子敬大人的花艺、棋艺、琴艺都棒棒哒

阿良呢?嗯~欣赏亦是一门艺术

☆、鱼跃

守岁达旦不寐,静谧中迎来新年第一缕晨曦。

“惟愿岁岁年年有今朝。”我虔诚许愿。

“公子,仪式备好了。”陈游之来请。

“待我先回房更衣。”陈子敬道。正月初一也必须去祠堂主持祭祀先祖,叩拜神灵,临行前不忘嘱咐,“今日无事,你多休息。”

“好。”我笑答,目送他离去。

不知他祭祀时是何种心情?幼失所天,懵懂孩童却对父母记忆清晰如斯。夜间琴声述说的是他的父母,他的身世。

曾听茶楼说书娘子讲陈府旧事,竟与陈子敬所说无甚偏差。琴声委婉柔和,是他父母亲初相遇,护国陈将军,一生戎马,对子敬父一见倾心,结下良缘。二人鹣鲽情深,同守边防。琴音锵锵是战事又起。忽而偃旗息鼓,是大战来袭,两军对阵前夕陈母被偷袭,终不治身亡。陈父强忍伤心,封锁消息,毅然穿上戎装,代妻上阵指挥杀敌。敌众,城破,殉城。陈伯轩殿前请命,率兵击溃敌军。安葬了父母亲后,陈伯轩独力带着尚且懵懂的雏鸟子敬,抚养其成人……

到现在他都记得院子里哪几棵是母亲亲手种下的银杏,记得她不许人扫落叶的小习惯,且把习惯保留延续。父母双双离去时,他是几岁?那么小的孩童怎么会有这样清晰的记忆?几乎同时失去父母,年幼的他是怎么过来的?面对巨大的创伤,如果感到痛,他会表达吗?

生命的天空过早失去了两个支柱,陈子敬像一棵树坚强抵抗风霜成长得很好。但我知童年创伤会影响人一生的道路。缺失是否给他留下了烙印?

他在我的生活中扮演的几乎是保护者的角色,或许是渴望成为父母亲那样的人?对展露虚弱总是敏感。在回京城的路上,突发痉挛,他非赶我,不愿被看见,然后一路沉默,回京了有意无意避开。直到我显露了软弱苦闷,他才变回温柔。细想起来,在我眼盲处处依靠他时,他最是放松。是不是在他内心缺乏安全感?

我其实不愿把他拆解分析。他多理事务,而少谈及自己,若非这些端倪,他……他是否了解我想守护他的心意?

兄长不归,他就是一家之主,世家朝官往来,都由他出面应对,或遣人递上名刺代为拜年。如此数日往来交错,道路络绎不绝。

初九,陈子敬奉诏进宫参加宴席。我在同日,回到周家小院。

集市又恢复了热闹,我开始留意租房信息,毕竟要留在京城,得有自己的住处。恩科放榜就在这几日,我心情不若往常安宁。诗道,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恰应我心。

张榜前,周文质赶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