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国家四大发明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88部分(第1页)

洪秀全当初不得不放弃武力征讨李秀成诸王,随着时间的迁移,越来越发现武力征伐不可能,虽然在叶枫的抵制下,华夏方面包括湘淮军都没有主动发起对天京的进攻,但是天京的形势还是越来越不好。

只要是明眼人都能看出华夏联盟地发展潜力,虽然这种发展是在复兴军地强力护持下才缓慢进行的,但正是复兴军地强大和华夏联盟的良好组织,让天京只能固守一隅,几乎得不到发展的机会。

洪秀全死后,关于太平正义的争论更加激烈起来,因为华夏的巨大影响力,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华夏废除了皇帝位,而改成选举,就连洪仁也知道这时候推洪天福上去已经没有什么意义。

陈玉成等人都知道天京迟早要和华夏有个说法,要么是加入,要么被占领,对于这些将领来说,舍不得丢弃现在的权势与荣华富贵,也不得不考虑未来的出路。

李秀成的苏福一直没有公开加入华夏,虽然从杭州、上海出发的两条铁路都已经修到苏州、无锡,但名义他还是太平天国的忠王。

洪秀全逝世以后,李秀成带着一个营的精锐来到天京吊唁,私底下和陈玉成、杨辅清、洪仁等人接触,在接触当中,和他一起的还有华夏内务部尚书左宗棠。

左宗棠本来被华夏军俘虏,叶枫一直想劝降而失败,最后多方会谈的时候,曾国藩提出要这个人,叶枫就让他回去了,待到华夏联盟政府成立,儒党居然将左宗棠推出来做内务部尚书。

左宗棠虽然没有向叶枫投降,但在俘虏的那段时间,他对复兴党的新政接触较多,思想上不受影响是不可能的。

左宗棠和李秀成这次来,其目的就是想要拉拢天京的将领,将南方这块飞地彻底解决,真正完成南方的一统。

在左宗棠离开北京的时候,叶枫曾邀请他吃了顿饭,在吃饭的时候,叶枫曾坦诚地和左宗棠商讨中国的未来,但是在有些方面始终无法达成共识,其中就包括对天京的态度。

相较于叶枫尽量不使用武力,左宗棠是支持武力的,对于这样一个人来处理内务,叶枫是很不放心的,他甚至觉得可以让左宗棠去做外交部长,和俄国人强硬,而不是对内强硬。

不过左宗棠也向叶枫保证,他会尽量争取用和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避免南方再度兵连祸结。

以陈玉成、杨辅清为首的天京将领心中,天王世袭与否已经不再重要,他们需要考虑的是在现在与将来之间找到一种最佳的选择,也就是要保证回归华夏以后,他们还能享受现在的权势和荣华富贵。

完全保留是不可能的,但保留一部分还是可以的,权势肯定要按照华夏的法律来,他们都不再是什么王,但是可以到政府中任职,李秀成希望他们加入太平党,以后同样可以竞选各种官职。

左宗棠威逼利诱,李秀成以过来人的身份规劝,并同意将苏福归入天京,成立江苏省,由洪仁来担任江苏行省的布政使。

在谈判的过程中,天京城的一些王爷发动了政变,被李秀成和左宗棠联合陈玉成等人铁腕镇压,李、左二人带来的那个新兵营发挥了强大的战斗力,或许正是这个营的表现,让谈判进程大大加快,最后终于达成了协议。

按照最后商谈的结果,苏福、天京和皖南共同组成江苏省,洪仁为首任布政使,并允许拜上帝教在国内存在发展,当然教义必须要改,去除里面的政治内容,洪天福为拜上帝教的教主。

天京的太平军将整编一个国防军、一个警备军,陈玉成、杨辅清将分别担任这两个军的军长,李秀成的苏福也会整编两个军,他将亲自担任十一国防军军长。

回归以后,江苏将以苏福为模板,进行新政改革,并计划于年底之前完成后,成为华夏联盟联邦省,届时中国的核心地区将完成形式上的统一。

第六集 中国攻略

第355章 … 南方北方

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浪花淘尽形形式式的英雄,虽然地方保守势力依旧强大,但叶枫和复兴党人却表现出极强的韧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也用手中的力量胁迫各种阻力,让华夏一统的趋势愈来愈明显地显现在国人面前。

“少荃有没有看到最新一期的时务报?”在江北首府庐州,曾国藩与李鸿章这两大巨头难得再次坐到一起,李鸿章还是坚持称呼曾国藩为老师。

“老师是说那篇署名鲁迅的评论吧?”李鸿章面露苦笑,这个“鲁迅”是华夏报刊上经常看到的一个名字,经常针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评论,风格辛辣,总是入木三分。

曾国藩轻轻点了点头:“这篇评论可是对我们儒党很不待见啊,就差说我们是民族的罪人了。”

“估计是叶兴华手下的某个文人吧,”李鸿章无奈地笑了笑:“报纸上骂我们儒党,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复兴党提出的这些议案,总是能在国士院通过,那些国士难道就看不出这样做的后果么?”

曾国藩摇了摇头:“要真说起来,这个人还是骂复兴党骂得最多,也最凶,他是逮着谁就骂谁……这个人在民间影响挺大,有些话,说得也很有道理。”

李鸿章沉默了一会,才叹了口说道:“他们现在骂得凶,却不知道我们也有苦衷,要是我们真的将权力都交出去。他叶兴华手上几十万军队,谁知道他会不会做皇帝?还会不会保留现在地政策?”

“少荃以为,叶兴华想做皇帝?”曾国藩问道。

李鸿章摇了摇头:“不是想不想做的问题。复兴党一直说要制衡、平衡,如果没有湘淮,大家都把手上的兵交出去,还能有制衡么?”

“然则少荃以为,湘淮如今真地能对叶兴华形成制衡么?”曾国藩悠悠说道。

李鸿章闻言沉默不语,事实上都督府在对国防军整编以后,重点对北方用兵,在东北、蒙古、西北甘肃、新疆,以及西南的云南、贵州布下重兵。

而南方的兵力部署大为缩减。江北、上海、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基本都是驻扎国防军一个师配属警备军一个师,差不多是五万国防军和五万警备

当然,虽然人数不多,规模不大,但是曾国藩和李鸿章都知道这十万军队的战力还是相当可观。如果说湘淮军有异动的话,这些驻军就可以以师为单位,进行军事动作,而在国内有个共识,那就是华夏国防军要是出现师级单位,那么已经很难有势力能够对抗,除非集中全部湘淮主力。或许还有希望。

“这个鲁迅在文中说,湘淮军的制衡作用,只体现在华夏国防军将十个精锐的师留在南方,而在北方的兵力总是捉襟见肘,他说若是湘淮军能够接受都督府的整编,至少可以形成四到六个国防师,也就是两个军,以及相同数量地警备军,也就是说都督府的军队序列中将多出四个军。加上原本被牵制在地方上的四个军,等于增加了八个军,有这八个军,何愁华夏不能早日统一?”曾国藩平静地叙述着鲁迅在评论中提到的观点,好像这件事与他没有关系似的。

“叶兴华将十二个师留在南方,不也是对我们地防备?”李鸿章下意识地反问了一句。不过他也知道这句话站不住脚。因为湘淮军的存在才留下十二个师,而这十二个师又让湘淮不肯放弃对军队的控制权。这就像一个怪圈,看谁能首先退一步,还要另外一方没有别的想法。

“老师打算让湘淮军接受叶兴华的整编?”李鸿章道。

曾国藩笑了笑:“不是叶兴华,是华夏,不是湘淮军,是湘军;至于淮军的未来,少荃你自己决定。”

曾国藩虽然这么说,李鸿章却知道自己没得选择,湘军淮军加一起力量都不够,何况湘军接受整编后,双方的力量差距就更大了。

“你留着兵也好,至少万一有问题地话,不至于一点力量没有,虽然这点力量未必能起到什么作用。”曾国藩缓缓说道:“不过,如果没什么变化的话,你这么做,就不得不承受鲁迅那样的指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