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穿书之炮灰要活到大结局txt载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00章(第1页)

马车启动,唐县令站在原地,向马车驶离的方向作揖行礼,高声喊道:&ot;恭送王爷王妃!&ot;

周围的百姓一样行礼喊道:&ot;恭送王爷王妃!&ot;

此次泌县洪灾,最开始情况严重,粮食短缺。百姓几乎流离失所。但镇北王前来赈灾之后,情况很快就受到了控制。但没想到洪水还没退去,瘟疫立刻就来了。

镇北王刚封闭城门的时候,大家不是没有怨气的。除了感染的人,没有感染的人都觉得这次大概死劫难逃。但没想到王妃很快就来了。

王妃来了之后,立即做了一系列的事情。虽然他们不懂也不理解,但确实是有用的。尤其是那些感染瘟疫的人,本来都觉得必死无疑的人,后来大部分人竟然都活了下来。

如今的泌县能够恢复原状,多亏了王爷和王妃的帮助。百姓的心都是雪亮的,他们虽然不会说什么大道理,但他们知道谁是真正为他们好的。

唐城身为县令,这些日子与王爷王妃打交道是最多的。心里更是有着自己的思量。尤其之前两位任劳任怨,几乎事事躬行,真正为百姓做实事。这些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其实临行前,他身为县令本想办个践行宴或者做个万人联名感谢一番。但被王爷婉拒了,说是如今正是物资不丰的时候,不必弄这些形式,也不必惊动百姓。

仅仅从这件小事就能看出王爷的为人,唐城是大受感动。他虽然不在京城,但也知道如今正是选立太子的时候。如果能有百姓的联名支持,对镇北王定是有好处的。听说去岁颍河那边就弄了个万民伞,让当时赈灾的梁王大出风头,广为传颂。

同是下属县级官员,唐城自然知道其中的猫腻。不过镇北王的拒绝倒是让他吃惊。但经过此事,他的内心倒是更加认同镇北王了。

镇北王除了平常严肃一点,并非传言中那么可怖。将来若是他登上高位,想必也会是一位明君。

而他既然选择明主,自然该做点什么,让更多人知道镇北王的优点,更多人支持镇北王。

马车里二人看着收到的瓜果都很感动。得到了百姓的认可,好像这些天因为忙碌产生的疲惫都可以忽略不计了。

不过陶安然倒是有些好奇地看着萧景瑜,忍不住问道:&ot;王爷是怎么和那个老丈认识的?&ot;

萧景瑜神秘地一笑,然后缓缓地把他当初在南城治病,老丈和他聊天消磨时光的事说了出来。

车轮缓缓地轧过路面,在宁静的氛围里,陶安然听着萧景瑜说起这些天的经历。他也时不时说说自己做过的事。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即使长途跋涉,也不觉得无聊。

百姓送的瓜果就是新鲜好吃,陶安然和萧景瑜在中途休息的时候,便把瓜果分给了随行的人,尤其是那些太医。

他们此次支援,虽说是奉命而来,但其实都是把脑袋拴在腰上,冒着很大的风险。而且后来更是一直忙个不停,辛苦万分。

太医们之前也都看到百姓相送的场面,觉得理所应当。只是没想到瓜果也有自己的一份。再加上王爷王妃亲自送来,他们一边诚惶诚恐,一边又是激动万分。他们只觉得这次出行值了。

瓜果很快分完,至于送的蔬菜和鸡蛋之类的食材,他们便在驿站的时候让人做熟了大家分食。毕竟这次出行,大家都出了力,百姓送的东西,自然该一起分享。

回程的路上其乐融融,他们行进的速度不快不慢,终于在七月初回到京城。

一回到京城,先安排那些护卫和曲大夫先回府,陶安然和萧景瑜便要立即进宫复命。同行的还有江郎中和两位太医院首。毕竟大家都是奉命出行,现在自然要先进宫复命。

晋德帝早就得到消息,知道他们几时回京,自然也早就在宫中等着。

宣政殿里,晋德帝看着几人走进来,不等他们行礼,便先说道:&ot;不必多礼,这些日子你们辛苦了。&ot;

萧景瑜身份最高,自然上前一步回道:&ot;儿臣不辛苦,这些都是分内之事。不过太医们和江郎中分别解百姓身体之危和河堤之危,才是最辛苦的。&ot;

晋德帝的目光投向两位老太医和江郎中,眼含赞赏,说道:&ot;你们的折子朕都看到了,你们此行可是立了大功。赏!还有明日的庆功宴,你们都要参加。&ot;

说完示意大太监汪录拿出准备好的赏赐。

两位太医院首和江郎中立即上前领赏,随即便被汪录带着退下。

等宣政殿里没有外人时,晋德帝才真情流露地说道:&ot;景瑜,你这次可真是吓坏父皇了。&ot;

萧景瑜抬头看着晋德帝,才发现他的头发似乎又白了许多,他连忙跪下说道:&ot;是儿臣不孝,让父皇担忧了。&ot;

陶安然连忙跟着跪下。

晋德帝绕过桌子,走下台阶扶起两人,笑道:&ot;不怪你,雏鹰长大了总要飞翔的。好在你跨过这道坎,以后也不会被天花困扰了。&ot;

随即他又温柔地对陶安然说道:&ot;你是个好孩子。当初给你们指婚,恐怕是朕做得最正确的事情了。&ot;

正当陶安然不知道该作何回应时,就听到晋德帝咳嗽了几声。他一惊,萧景瑜立刻问道:&ot;父皇是怎么了,可是身体不适?&ot;

晋德帝摆摆手,很快恢复过来,说道:&ot;没事,就是嗓子痒,偶尔咳嗽一下。没事的。&ot;

萧景瑜不放心地问道:&ot;太医看过了吗?&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