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曹操是怎样炼成的书籍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部分(第1页)

日后三十年间,曹操一边打仗,一边抽调人力,倾注国力,相继恢复代表大汉民族的东西两都(洛阳、长安),使得这两座古都如同中华民族东西两翼振臂齐飞,却被当朝指责他劳民伤财,消耗国力,有意强大魏国。

难怪曹操会成为文学创作的“常客”,他的人生简直比文学还要文学。那么,什么样的曹操才接近历史真实?

曹操是如何从不名一文、饱受唾弃的太监养孙,成长为权倾朝野、炙手可热的军政一把手?不爱学习、不拘礼仪、纨绔成性、飞鹰走狗少年郎,怎么会成长为心怀万民、兼济天下的大汉丞相、魏国君主?

拂去尘埃,重温历史,探寻人性,找出答案,了结千年“公案”。

千古一宦终炼成

任何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时代对他的影响,曹操也一样。在他出生之前几十年,东汉政权已风雨飘摇。皇位继承人频繁更迭,太监、外戚、士大夫三权争斗,成为东汉末年国力衰退的主要因素。

中国古代把天、地、万物和君、臣、民联系在一起。认为皇帝就应该驾驭万民,统治天下,管理百官。作为臣下,应该忠敬仁义,效忠皇帝和国家,才是臣子之道。身为百姓,就应该尊重父母,和睦子孙,亲近亲戚。皇帝明白该干什么,大臣守住本分,百姓如草木般生长,国家就能繁荣昌盛。所以君、臣、民不能失序,失序就会无度,无度就会生乱,生乱就会天地失轨,星辰倒转、乾坤毁坏。导致天地之德灭亡,天下百姓受害。

东汉各诸侯国所立大学,或帝国唯一最高学府京都洛阳太学的学子们,一定会被授课先生们不厌其烦地告之以上道理。

现实情况又如何?

东汉和中国历史上大多数王朝一样,乃是先“家”后“国”的“家国”时代。自光武(汉武帝刘秀)中兴后,朝野内外太监当政,外戚弄权,成为将东汉帝国送上灭亡之路的两把利刃。

自西汉安帝、顺帝以后,社会动荡不安,群盗蜂起,随便某个作乱之徒纠集少则几百人,多则几千人,占个山头就能称皇作帝。这样的情况在全国多达十几起。

东汉王朝长达二百二十年,无数生命花开花落,无数官宦演绎血泪人生。辉煌归于尘土,屈辱陷进沟渠。行走在其间的特殊人群——太监,却左右着帝国的命运。人们提到“太监”,很容易会想到缩头躬身、手执拂尘、白脸细嗓、不男不女,忙于宫中洒扫、陈设的畸形人,认为他们假忠真奸、媚惑君主、祸国殃民……

罪犯有误判,太监有忠良。

史上唯一被追认为皇帝的曹操的祖父太监曹腾,便是其中一位。

曹操的养祖父曹腾,一度爬到太后与皇后“两宫”一把手;父亲曹嵩长期连任帝国财政一把手大司农,退休之前当到三公之一的太尉;曹操一生所获得的成就超过祖父和父亲成就的数倍,最终有了自己的诸侯国,国土占帝国疆域的十分之三。

是什么支撑着曹家三代男人,走到事业顶点?

太监祖父曹腾给曹操带来身世之耻,但这却是后人探索曹操性格形成的关键。俗话说“上门看三代”(祖、父、孙),要研究曹操,祖父应该被摆在第一显要位置。

曹操的祖父曹腾身为太监,周旋于外戚、士大夫三权争斗。历经大小政变无数,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不惜身处艰险;亲身经历皇权更迭,侍候六朝皇帝三十余载无甚过差,有着什么样的觉悟和素质才能达到如此境界?作为太监,前后举荐贤能数十位,为国家输送一批得力官员,使得东汉顺帝和桓帝时期出现少有的二十年太平。

是怎样的教育,成就“千古一宦”的极致人生?

曹腾,字季兴,沛国谯郡(今亳州市谯城区)人,约生于和帝永元十年夏五月(公元98年),八岁进宫当太监。恰逢历史上有名的“文章太后”邓绥执政,她是位博学且有着朴素理想的女人。对古典文化的喜爱达到痴迷的程度,不仅要满朝文武学习典籍,太监、宫女们也要有文化知识,还定期考试。着地方官府在民间开办诵经班,一时间,宫中“人人学经典”,朝野“个个辨兴亡”。

曹腾有幸生长在有着如此宏伟愿望的邓太后统治时期,一生经历安、顺、冲、质、桓五帝。从陪读到掌权,坐镇宫禁三十多年,数次在关键时刻立下大功。

曹腾能做到这般,离不开两个字——学习。

不仅曹腾,其他有见地的太监也一样,他们深知知识的重要性。如曹腾的恩师太监蔡伦发明了造纸,受宠的太监唐衡善调治香料,太监赵忠还是建筑名流。

公元120年,曹腾进宫十五年。身材和相貌都没有优势的他,却以学识与德行以及业务水准获得邓太后的青睐,从此展开他有意无意地介入朝政之旅。从被选为太子刘保的陪读开始,后跟随太子隐居在洛阳金乌巷九号,联合宫内太监帮刘保夺回皇帝位。独自攀上城头,一人退去外戚阎显数千叛兵,周旋于外戚梁冀和桓帝的争斗……

公元160年正月,刚退休不到一个月的曹腾,竟然过早迎来了人生结局。从母腹走进了阔大厚重涂着黑红二漆,雕刻着云气纹样的金丝楠木棺材。

魂归故乡难安息

正月二十三,从洛阳前往谯郡的路上,雪花纷飞,四下白茫茫一片,大有将旅人困顿在路上的势头。没有车辙没有脚印的官道上,护送曹腾棺椁回乡的一行人,只能冒着风雪,推着车艰难前行。

这是曹家三代男人第一次集体回乡。祖辈曹腾已于正月初八逝去,八岁进宫当太监,曾经有很多次机会可以衣锦荣归,一直都以公务繁忙为由未能成行,没想到却以这样的方式奔赴故乡的怀抱。

子辈曹嵩,自从他四岁时被父亲曹朗以五千钱的代价过继给四叔父曹腾后,这是第一次回故乡。好像他当曹腾养子的使命,就是为了将曹腾的棺椁带回故乡安葬。这其间他也曾无数次思念过生身父母,多少次梦回他熟悉的田间地头。为了守孝,他辞去经学院博士,如今除了“太监养子”糟糕的身份外一无所有。

孙辈曹操,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踏上回乡之旅。他的母亲丁氏是洛阳人,出生在京都洛阳。但他的根在谯郡,那是天地间永不磨灭的挚爱之情。再过十天半月,谯郡就要迎接他的第一次归乡。

整个送葬队伍大约二十来人,共三辆车。有十二三个人专门推扶装运棺椁的平板马车,另外数人掌管曹操和他的继母(母亲已于三年前去世)所乘篷车,还有一辆摆放竹简、生活用具、食物、杂物等的斗车。

曹嵩及所有赶路的脚力们都穿着芒鞋或皮革鞋,泥水早已深透进鞋子,从脚指头到膝盖。风雪灌进领口和袖口,冰凉彻骨。所有人素服、衰麻,面带哀荣,人头、车头、马头皆绑扎着孝帽、纸幡,和着漫天飞雪,组成一幅天地同哀图。

这真是一次糟糕的旅程,曹嵩一边扶着拉棺椁的马车,一边在风雪中招呼车夫和苦力们小心,不要使棺木颠簸,摇晃。

这也难怪,马车上停放着的阔大而结实的黑漆楠木棺材,用来装曹腾那瘦小干瘪的躯体,实在显得浪费而多余。曹嵩害怕遗体在棺材里来回晃荡,撞碎了那件穿在曹腾尸身上的银缕玉衣。

孝子贤孙扶棺椁回乡,必须徒步前行。曹操年纪还小,又逢风雪当途,只在经过亭子、关口和诸侯国地界时,才下车跪拜诸般神灵。

众人脚踩湿滑泥地发出的吧唧声让曹操在继母怀中进入梦乡。突然几声马的嘶鸣,把他从睡梦中叫醒。爬起来掀开帘子,马儿昂头鸣叫,口鼻中喷出白气。圆得像个不倒翁的父亲被泥泞的道路折腾成了泥人,他正在和众人奋力将马车弄出凹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