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帝国的朝阳 作者 无语的命运免费阅读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部分(第1页)

“1870年,最终打败法国并俘虏了法国国王的元帅毛奇说道“普鲁士的胜局是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决定的。”,而出色的基础教育,支撑起高质量的大学教育,现在,我们看到了,看到了德国。也知道了德国在那里了,德国的教育、德国的工业品,德国的一切,我们都知道了,歌德们再也不需要发出那声感慨了!”

或许,唐浩然不再去讲了,但辜鸿铭却想了很多,他想到了在惨败于拿破仑4年之后,柏林大学的诞生,想到了普鲁士正在向法国支付巨额战争赔款,下决心要办教育的国王拿出了最后一点家底,创办了那所世界一流的,甚至影响到全世界高等教育的大学。

望着唐浩然的目光也发生了变化,自国门洞开四十余年来,世人只知西洋之强,可却全不知西洋为何强,现在望着唐浩然,辜鸿铭知道了,眼前的这个青年给了一个再清楚不过的答案,尽管过去亦心知中国欲求富强,必须兴办教育,但却没有他像这般深入浅出的一一说道的那般清楚。

“呼……”

良久之后,似长松一口气般又像是从惊骇中回过神来的张之洞望着唐浩然,顿时深感当今中国,正缺少也正需要的就是这种人,不管他提出什么要求,要多高的薪水,也要把他留在自己这湖广总督的幕府里,他与辜鸿铭不同,辜鸿铭精通的是西洋的语言、文学,而他却是全然不同,自己若是办洋务,离不开这种人才。

现在张之洞既是懊恼一场风暴毁去唐浩然数年游历所记载的各国笔记,同样也暗自庆幸那场风暴把其送到自己的面前,绝不能错过此人!

想到这张之洞满是关切地对唐浩然说道。

“子然在海外二十余年,所积累西洋学问甚是丰富,又学过冶金工程,国家正要的是你这种人才。我想请你随我一同去湖北,跟我一道做一些对国家和百姓有用的实事,你我一同促成湖广之崛起,见证我中国之觉醒,岂不妙哉!至于薪水和待遇,我都会从优考虑。你愿不愿意留下,有什么要求吗?”

“我愿意。”

望着张之洞投来的热切的目光,唐浩然那里会拒绝这棵大树递来的橄榄枝,立即爽快地答道。

“我现在也提不出什么要求,以后我想起什么,再给大人提出。”

“好。”

张之洞满意地点点头,将唐浩然从头到脚又重新打量了一番,笑说道:

“你不向我提要求,我要向你提一个要求。”

难不成这么快,就要试自己深浅了?刚刚面试成功的唐浩然有点紧张,不知自己即将背靠的“大树”会提出什么要求来。

“子然,你既然已回到中国来,就要做一个完全的中国人。今后在我的衙门里做事,不要穿这身洋装了,明天,待船到了厦门,竹君带你到城里裁缝店去做六套衣服,冬天两套,夏天两套,春秋两套,就算是我送给你的礼物。另外,你的头上没有辫子,要把辫子留下来,一时长不出,先去买条假辫子来。对朝廷来说,这有没有辫子,不是一个留头发的问题,而是忠不忠的大事。这里面的缘故,叫竹君告诉你吧!”

虽说对那剃光半个脑袋的“阴阳头”和后脑勺的“尾巴”非常抵触,但心知自己必须融入这个时代的唐浩然连忙应道。

“是大人,我明白。”

这要求那里是什么要求,根本就是个不是要求的要求。

“嗯,这就好,毕竟,你已经回到了中国,最近一段时间各地迎来送往的,子然,你虽是我幕僚,便先委屈一下你吧,待有了辫子后,再介绍你与他们认识。”

深知官场风气的张之洞特意叮嘱一声,之所以特意叮嘱这一句,只是因为他不愿看到唐浩然因为没有辫子,影响到将来的发展。

“全听大人吩咐!”

唐浩然连忙起身见了个礼,张之洞也起身看着唐浩然笑着说道。

“不过,虽是如此,眼下倒是还有有一件事要你来办。”

果然,直接的要求的来了,唐浩然连忙竖耳听着张之洞的吩咐,自己进入张氏幕府后,第一件任务会是什么呢?

(新书上传,需要您的支持,你的支持是无语努力更新的最大动力,求推荐、求收藏!每一个推荐、每一个收藏,都是帝国的朝阳……)

第7章 入幕且要着书先(求收藏、求推荐)

顶着北风“粤秀”号轮船沿着广东、福建、浙江的海运航线一路朝着上海驶去,而素来厌恶官场的无聊应酬的张之洞,沿途自然也没有下船,何况在他现在的眼睛里官场上更没有几个人可以值得晤谈,故而沿途各级地方官员的盛情邀请及登船拜访等等,皆被他一概谢绝了,甚至连闽浙总督卞宝第的面子也不给。船至闽江口,福州府近在咫尺,他既不上岸进城去看卞,也谢绝卞上船来看他的好意。

张之洞的此种举动,为官场所少有。有说他不近人情的,有说他清高的,也有说他居功骄傲的,他都充耳不闻,我行我素。赵凤昌和身边的一众幕僚劝他不必如此固执,像上海道、浙江巡抚、闽浙总督,这些官员地位既重要,资格也老,不妨见见聊聊,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而张之洞却是冷笑道:“什么地位重要资格老,尽是些尸位素餐之辈!”

对于这一切,已经入张之洞幕府的唐浩然,自然也曾听说,但对于他来说官面上的事情,自然劳不着他来掺和,更何况他也无暇掺和此事。

他压根没想到张之洞交给他的任务,却是让他把欧美游历二十年的所感所悟写下来,以向国人介绍西方,因其国学不显,还特意吩咐由辜鸿铭则代其润色。

就这样从那天起,唐浩然便闭门于舱室中开始动手写起这本书来,书名自然叫做《大国的崛起》,这也就是在按照回忆书写着大国的崛起时,唐浩然才恍然忆起在历史这一时期中国的特殊之处。

此时满清王朝正遭逢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这个中央帝国前所未有的和世界局势联系在了一起。4年前中法战争结束后,举国上下人们也隐约的认识到了要变革,否则各国列强轮番打过来。于是举国上下便有了大办洋务的共识,这才有了张之洞出任湖广总督,督办南北铁路之事,尽管张之洞是慈禧扶植起来以抗衡湘军和淮军势力的人物,当然这是满清的平衡之道,欲借张之洞兴办洋务,抗衡李鸿章等人主导洋务的局面,但在另一方面,现在即便是曾主导朝廷的顽固保守派亦赞同大办洋务,而张之洞即是其中的代表,同时亦主张了解西洋。

别人为什么强盛,“我大清”为什么老是挨打赔款,在过去数十年间早已成了士大夫们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有的人闭上眼睛当鸵鸟,仍然沉浸在中央帝国的迷梦当中,却有更多的人想睁开眼睛看世界。了解一下这个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日本有福泽谕吉这样的人物。以在欧美游历十年的经历,写下了《西事记闻》向国内介绍西方的书籍。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等明治维新贤臣正是通过其所著之书了解西方,学习西方,进而兴革国内事物。象国民教育这样的政策,基本就是从西事记闻当中直接照抄的。

而反观这会的“我大清”,还在几十年当中抱着魏源的《海国图志》说事,这本不仅仅是只涉及了西方的一些皮毛,大概就是船坚炮利之类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谬误极多。在这十九世纪末最关键的二十年当中,中国竟然没有一本系统介绍西方,研究西方的书籍问世!

就算有了同治五年,出使泰西诸国斌椿,将旅西所见著有《乘查笔记》一书,进而刊于京师,虽说其更倾向于猎奇,且对西方观感全流于表面,却也是一时通国传观,抄襄阳播掿之词者,顿为纸贵。

如张之洞、李鸿章为首的士大夫阶层不是不需要这类书,否则也不会有《乘查笔记》的洛阳纸贵。这会的统治阶层也极端需要通晓洋务的能员,结果能用的,不是译书局培养的只会洋文的翻译,就是很少几个当年的留美幼童。很难谈得上了解当时世界各国内情。求贤诺渴的大员们更是千方百计的招募精通洋务的能员,早在十几年前,李鸿章与沈葆桢各出白银三千两;共六千两白银作为伍廷芳的年薪。

而现在,张之洞让自己将游历欧洲所闻所见书写成册,这是为何?难道是想借自己之书,令国内大员、书生全面了解西洋?了解西洋因何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