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帝国的朝阳 作者 无语的命运免费阅读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0部分(第1页)

话间唐浩然的神情中洋溢着的尽是浓浓的自信。

“以台湾一地之力,推翻满清?这行吗……”

现在或许是因为目睹了那些考生们的“忠君之心”,谭嗣同在坚定排满反清之心的同时,反倒怀疑起推翻满清统治的可能了。

“非是不可能,而是一定能!”

唐浩然语气显得极为肯定,原因无他,只是因为他了解历史,在历史上五年后,十余万日军几乎呈横扫之势,完全是一副势不可挡的模样。

“以台湾一地,练新兵两镇,练成三万新军,必可横扫中原!”

盯着谭嗣同,唐浩然道出这句话时又反问道。

“复生,以当前之防军,又岂能阻之外洋强军侵入?既然其不能阻之外洋强军,又焉能挡我革命军?”

革命军,又一次,在听到唐浩然提及这个名词时,谭嗣同不禁心生向往之意,革命军,革满清之命,可,他的脑海中不禁想到近日来结交的众多士子。

“但,若国人视我等为乱臣贼子,又当如何?”

“思崖山、甲申不悲者;此人必不忠,即是于民族尚且不忠,又谈何成为同志?”

一声反问后,唐浩然点着一根香烟,目光变得冷峻而坚毅。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面对革命的浪潮,没有中间派,只有革命者与反革命者,对于革命的同志我们欢迎,至于反革命者,就要彻底打倒!”

冷冷的似乎没有多少情感的话语,听在谭嗣同的耳中,只让他心底不禁一颤,脸色亦微微一变,觉察到谭嗣同的神色变化,唐浩然便苦叹一声。

“复生,非是我愿如今,自甲申天变,满清窃我中原已两百四十六年,尽三百年间,我国人血气、武勇以至文明,皆被其斩尽,非经一番暴风骤雨,焉能恢复中华,焉能恢复我族之血性!”

不知是因为武昌的遭遇,使得唐浩然彻底的失望,从而心生暴戾之意,亦或是因目睹国人麻木不仁心忧所至,以至于就连他自己亦已经变得冷漠起来,不再像刚至武昌时那般的“多愁善感”,反倒变得更加功利。

“革命必将是一次席卷整个国家的民族革命,而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改朝换代,不是以一家之姓代而一家之姓!而是一场民族革命、是一个民族的浴火重生!复生!”

迎着谭嗣同的目光,看着他目中的复杂之色。

“你要明白,这是革命!而我们是革命者!”

我们是革命者!

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唐浩然不知会对谭嗣同造成样的影响,但是至少在这一刻,唐浩然的内心却发生某种程度上的变化,甚至就连同他自己,都将自己归类于“革命者”的序列,所做的事业,自然也就有了更为崇高的目的——一切都是为了革命!

是的,无论是现在亦或是将来,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革命!

以革命的名义!

在唐浩然整个陷入对革命的憧憬中时,谭嗣同同样陷入了深思之中,非一家之姓代之一家之姓的革命,这种革命,究竟是样的革命?他的脑海中不禁想到了《泰西策》中诸如美利坚、法兰西等“共和”政体,莫非那便是子然之梦想?

“复生兄,时处今日,救中国的惟一办法,在于创建一个对人民负责任的政府,而这正是我之追求,而非仅只是推翻满清,而台湾……则是我们的试验场!”

看着若有所思的谭嗣同,唐浩然又一次把话题扯回了台湾,现在,所谓的革命党的理念甚至就连同他自己,还没有一个成熟的构想,所借鉴者不过只是历史上一些广为人知的理论罢了,是可行,是不可行,还需要时间的验证,但在发动“革命”之前,必须要先积蓄革命的力量。

而这正是台湾能给他带来的。

“那子然,你准备在台湾怎么做?”

拿起那份书稿,谭嗣同反问道。

“说简单点,就十二个字,行新政、启民智、兴工厂、练新军!”

在吐出这十二个字之后,唐浩然冲着谭嗣同笑说道。

“呼吁革命会掉脑袋,但呼吁维新不会,咱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借着维新的名义,聚集志同道合的同志,为将来的革命积蓄力量,待到时机成熟时,再越海北伐,光复中华!”

唐浩然这般说,谭嗣同点头赞同道。

“确实,但凡志在维新者,至少知道这国家已经到了非变不可的地步,再向前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