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乱世储存什么资源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部分(第1页)

书中初稿关于长江流域这一东线战场部分和第七章由黄吉平执笔,第五章由孙大超执笔,南线滇缅战场部分由张鑫典执笔,第6章3、4节由文畅执笔,其余部分和统稿为弘治。点评部分,【】内标注“黄:”以后部分,为黄柏公评,“孙:”为孙大超评,“张:”为张鑫典评,“文:”为文畅评,其余为弘治评。

对于读友们的鼓励和帮助、外文出版社等单位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弘治

2005年7月于养田斋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一章  三场奇怪的战争·三个狼狈的军阀(1)

——日本发动的特殊侵华战争及对军阀的阴谋利用

俄德两帝国及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以日本帝国永远占领辽东半岛之壤地,为不利于东洋永远之和平,以无永远保有其地域,怂恿朕之政府。……朕为和平计,故不吝容纳之。……百僚臣庶其善体朕意,深查时局之大势,慎微戒渐,勿误邦家之大计,朕有厚望焉。

——日本明治天皇关于“三国干涉还辽”对国民诏书

日俄战争·日俄密约

——日本为争夺中国东北与俄国的战争·日本趁俄国内忧外患夺取其在东北势力范围·日俄携手抵制美国插足东北

日俄战争

通过种种手段蚕食鲸吞了大量中国版图的沙皇俄国,一直把中国东北地区视为其近在咫尺的下一步扩张之地。1895年即甲午战争后期,俄国为阻止日本侵占东北地区,联合法国和德国进行了三国干涉还辽,日本对此耿耿于怀。沙俄又以干涉之功,诱迫李鸿章签署《###》,攫取了中东铁路路权,随后又强占旅顺,日俄矛盾进一步加剧。

1900年7月,义和团和八国联军战争期间,中东铁路沿线的俄国教堂、铁路公司、煤厂、车站被不堪外来压迫的民众捣毁。沙俄以护路为名,调遣军队万人,分兵6路大举入侵东三省。同月,沙俄军队制造了“海兰泡大屠杀”和“江东六十四屯惨案”,屠杀中国人20余万。从7月至12月间,俄军先后占领和洗劫了哈尔滨、齐齐哈尔、吉林、奉天(沈阳)、营口、锦州、安东(丹东)等主要城市,东北全境沦陷。俄军还将山海关至天津的铁路和关内外交通要道全行控制。武力侵占奉天之后,沙俄将盛京将军增祺俘虏,强迫其签署《奉天交地暂且章程》,为强占东三省制造合法性。

11月中旬,沙俄制定了一个《俄国政府建立满洲之原则》,其内容是:中方“自愿放弃在满洲的军备权”;由俄国军官在吉林、黑龙江和奉天省“监理将军和副都统之行动”;俄国在东三省将军衙门派设军事代表和外交代表,保护俄国侨民与企业,监督中方不得恢复军队、扩充巡捕队。【其后日本的做法很相似。】

由于俄方急于要求清廷接受其条件,清廷于1901年1月1日派驻俄公使杨儒与俄方办理东三省交接事宜。直到这时,清廷才知道俄国已经私下拟定了这样的条款和《俄国政府建立满洲之原则》。杨儒予以拒绝。

但沙俄政府一再催促清廷与其签订条约,承认其对东三省的占领。1901年2月21日,在西安避难的慈禧太后饬令军机处,电告杨儒“全权定计,朝廷不能遥断。”次日,李鸿章也催促杨儒:“即酌量画押,勿误。”【近现代中国的祸国当局,对于签订卖国条约往往迫不及待,对于国人抗击侵略的义举却千方百计地遏制和剿杀。】

1901年3月12日,沙俄向清廷发出最后通牒,限定15日内答复。通牒主要内容为:

1。俄军在满洲驻兵护路;

2。中国在满洲驻兵的兵额及驻地应与俄国商允,禁止军火运入满洲;

3。满洲境内的中国官吏经俄国申请,即须调离;

4。如未与俄国政府商明,不得允许他国或他人在满洲造路开矿及享有一切工商利益;

5。赔偿东三省铁路所受损失;

6。俄国在满洲南境起造一铁路至直隶边境的长城为止。

【这些条款,比日本在侵华战争早期的蚕食更贪婪。沙俄的举措,也比日本更蛮横。】

俄国企图侵占东三省的图谋,遭到日本和英国的强烈反对。

早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日本就派出了大量部队,准备趁火打劫。在从天津进攻北京的联军中,日军人数达到8000人,接近于其他七国部队的总数。战争期间,日本还将军舰集中于厦门、福州一带,并在厦门登陆,企图侵占福建全境。但日本当局很快判断出沙俄占据东三省对日本从朝鲜半岛向中国大陆的扩张战略非常不利,“日本国内对于俄国在满洲之行动十分不安”(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希德语),就竭力进行抵制。当时,日本虽然已在甲午战争结束后经过了近十年的扩军备战,但估计单凭自身的军力和财力还是难以对抗沙俄,就寻求英国和美国的大力支持,三国一拍即合。

英国向俄国提出强烈抗议:“该两国军队间之紧张程度,业已趋到彼此相见以兵之可能。” 日英两国公使还警告清廷:“中国此时与某一国定某项条约,允某国独享利益,又允某国壤土之权,即与中国之安全大局干碍。现为中国计,一切条约,必须与各国共同商办,才能保全中国。”亲英日的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也联名上疏反对与俄国定约。

于是,杨儒拒绝了慈禧和李鸿章的催促,坚持非奉明旨不能画押。【杨儒拒签卖国条约,在大是大非上有大功。】

由于各国干预和内部反对,清廷最终在3月24日宣告拒绝与俄国签订协约。

俄国随即以此为由拖延撤兵,并发表声明:“现各国既因此约与中国大相为难,俄廷虽意欲次第撤退满洲俄兵,不克立即办理。故该处全行交还中国一事,应俟中国事定,京都立定,自主政府力量稍强,保不致再有去岁之患,方可再提。”

1902年1月31日,英日在伦敦签订了一项针对沙俄妨碍两国侵华利益的同盟条约。双方约定当两国海军采取联合军事行动,允许一方海军在另一方的港口停泊,并决定各方在远东维持超过任何第三国的海军实力。2月1日,美国政府也给沙皇政府发出一份备忘录,反对其独占中国东北。

为应对日英美干涉同盟,俄国与自己的传统盟友法国发表了一个联合声明:“将来俄法两国在远东的特殊利益或因第三国之侵略行动,或因中国发生扰乱而受到侵害,两同盟国政府应保留会商采取保护利益之手段之特权。”【1。 瓜分中国分赃难均,战略失衡,是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2。 孙:西方重商主义下的国际关系,唯利是图,道德是次要的,中国的军阀政客则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宁愿卖国求荣。但中国文明本身的外交理念却是本分而好客的。】

这时,对两大阵营命运至关重要的德国,一方面怂恿沙俄政府积极向东方扩张,一边对日本保证,一旦日俄开战,德国将保持“善意的中立”。

鉴于国际形势对自己相当不利,1902年4月8日,沙俄不得不与清廷签订了《中俄交收东三省条约》。在重申沙俄在东北特权之后,表示在18个月内分三期撤完在东北的军队。同年10月,俄国按约进行第一期撤军,撤走了在辽河以西的俄国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