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北宋仕途 第1章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3部分(第1页)

几人在正堂坐下后,周季就发话了:“沈兄弟,你这个月都没有参加我们的聚会,倒与这些朋友生疏许多了,昨晚王兄问起你的行踪,得我告之,这不,今日就要来拜访呢!”

王旁微笑着道:“如今沈兄声名大振,又静学一月,想来又有所获吧?小弟对于沈兄诗词上的造诣,那是万分佩服的,有闲还请沈兄多多赐教,若有新作出来,还给先睹为快。”

“诗词小道尔,不能为终日沉湎。”沈欢微笑着道,“近日苦累,也没有什么新作问世,倒是令王兄失望了。”他当然也想做个诗词批发者,把那些名扬千古的诗词都一口气弄出来获取名声,但他又怕以后“江郎才尽”,他除了记忆力有点好能记住些经文外,对于诗词,作出来的就有点贻笑大方了,若是一早用尽记忆里的诗词,到了不得不做的时候,岂不是令人怀疑?所以,他觉得还是藏拙的好,时不时应景回忆一两首名篇即是,细水长流才是硬道理。

“哦!”王氏兄妹闻言都有点失望,看来他们此行倒是对这些诗词抱着偌大希望而来的。确实也是,一首《水调歌头》,在这个文治盛行的时代,更能够令这些文人吃惊吧。

周季这个大喇叭又插口了:“王兄弟,倒也不必失望,虽然没见着新诗词,但是你若到沈兄弟书屋一观,想必也有所获,直叹不虚此行的了。”

“哦?果真如此?”王旁眼睛发出令人诧异的亮光,扭头问着沈欢。

沈欢有点哭笑不得地看着周季,他这位兄弟,对自己的一切,总是爱好炫耀,其中不无自豪的意思。如今面对询问,只能苦笑道:“也没什么,只是一个破书房而已,里头有些平常可见的书籍。倒是对于令尊王大人藏书之房,沈某是大感兴趣的,令尊文名宇内有知,若潜心著述,他日为必为一代大家。一代文豪的书房,你说够吸引人了吧?”

“那是!”王旋最敬父兄,一听别人赞誉他们,不无骄傲之情,“父亲藏书数千册,不少为海内孤本,日夜精学,学识超人,这就比某些只会写一两首诗词的人高明多了!”

沈欢听了上半句,倒是对王安石书房里的书籍垂涎不已,孤本呀,若能好好保存,到了后世,那得值多少钱呀!闻得后半句,就直接忽略掉了,不敢争辩,毕竟对方是王安石,海内知名,若一句不慎,传了出去,说什么小觑王安石,落得个孤傲狂妄之名,就得不偿失了。

王旁站了起来,道:“不若我等一观沈兄书房,如何?”

其他两人当然赞同,沈欢也只能无奈地带上他们,在正堂左侧进去,一扇门后,就到了他书屋的门口。

王旁兄妹本来还饶有兴趣地走着,待一到书房门外,就呆住了,心里大是震撼,又见着了那些令他们吃惊不已的楹联。

“沈兄,这是……”王旁吃惊地问沈欢。

“这是小弟特地为书房所作的楹联,算是勉励自己吧。”沈欢毫不羞耻地把盗版过来的东西占为己有,说这话时脸不红气不喘,完全没有了初“念”《水调歌头》时惴惴不安之感,看来厚脸皮的功夫又有所见长,真是可喜可贺。

“沈兄胸怀,小弟愧不相及!”王旁赞叹不已,目光仍然盯着挂在门口两边的楹联,喃喃念了起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沈欢安然地接受了对方的赞叹,这是他盗版明朝人顾宪成写在书社里勉励世人的对联,全联无一不是儒家入世情怀,有救济天下之心,难怪当时即被人奉为行事宗旨,更是这些人用以自励的准则,几百年来一直为众多文人所赞叹。这时候拿出来,不震翻王旁这个读书人才怪呢!

不过不得不说,沈欢有时候也喜欢做些狗尾续貂之事,本来这对联很有励志情怀,单独挂在书屋门口也就足够了,他却又想给书房取个名字,还要很拉风的那种。其实若是再弄个更激昂人心的横批,也还妥帖,他偏偏要取个文雅又有寓意的名字,一时倒有点不伦不类了。

这不,王旁指着门口上方正中的三个大字,有点结巴地道:“王兄,这是书房的名字么?”

“正是敝房陋名。”

“天一阁?”一边的王旋有点沉吟,“汉代有《易经注》说过‘天一生水’,王兄莫不是这个寓意?”

“正是!”沈欢点头说道,他又一次把后世非常出名的书房名给盗用了。要说这个“天一阁”,在高层读书人中间,那可是大大的有名。是一个古代人收集世间古书孤本藏在一个书阁里,是为“天一阁”。那个书阁,传了几百年,一直到二十一世纪都还存在着。书阁一代代传下去,若不是当世著名文人,外人是难以上楼观看的,在古代,有个非常爱好读书的女子,为了上楼一观,甘愿嫁入其家做了个媳妇,谁知人家又有传子不传女的规定,媳妇也是不能进去的,最后,那个女子,只能黯然死去,终其一生未能进去一步。

当然,沈欢这个“天一阁”不可能取这方面的寓意,而是王旋所说“天一生水”,水者,火之对也。藏书最怕的便是火灾了,火灾一起,全部努力化为恢恢,实在是书籍的天敌。古代文人苦于火灾的人实在不少,像明代归有光,他的那个“项脊轩”,记载里不也是失火了好几次吗?还有那个鼎鼎大名的柳宗元,在贬所里,差点给火烧死呢!

沈欢也怕火,只能为书房取个吉利点的名字,希望能防个火吧。对于火灾于书籍的毁坏,他也有一定的看法,照他看来,这个火灾,实在是中华文明的摧毁者。中国古代无数孤本书籍,无数知名与不知名的文卷典籍,基本上是给这个“火”给毁掉了,其中有天灾之火,也有刀兵之火。特别是对中国这个国度来说。中国有“四大发明”,最早的便是造纸,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传承做出的最大贡献,但是,对于中国来说,纸过早的发明,既是好事,也是灾难。因为造纸术与印刷术的发明时间相隔得太过长久,差不多有了一千年的距离!

而这一千年,人们对于文字的记载,只能是手工抄写,对于世间典籍,手抄又能制造多少?不少珍贵的书籍在传承中成为了孤本,而一旦刀兵四起,或者天灾**,“火”一燃起,这些典籍不也付之一炬了么!上千年的时间,这个折损数量,又是多么巨大呀!

有这种认识,沈欢怎能不怕这个“火”呢?当然希望能生出个“水”来。不过,他对王旋这小妞有点佩服了,看来也是肚子有墨水的人儿,一看之下,立刻想起《易经注》里所说的寓意,不愧是王安石的儿女,都不能小觑!

把这些人都引进了书房,王家兄妹更吃惊了,也愈见沈欢的变态。这家伙不知是吃错药了还是脑子发昏,把整个书房都挂满了对联,真正做到杜甫所说的“语不惊人死不休”。后世那些与文章有关的比较出名的对联,他都挪移了过来,像曹雪芹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还有祝枝山的“每闻善事心先喜,得见奇书手自抄”,另外他记得却不知是何人所写的“是何意态雄且杰,不露文章世已知”也都挂了上去。

不得不说,这些句子优美又有深意,乍看之下,还真把王家兄妹吓了一跳。王旁一边仔细看着,一边发着赞叹:“门前莫约频来客,座上同观未见书。好对,好对,沈兄,你是怎么想出这么多对子的,凭这些对子,就可见你是对联大家了!真是太厉害了!”

沈欢微笑着说道:“王兄谬赞了!不过兴趣使然而已,当不得学问之类的东西。”确实也只是前世的兴趣而已,他一边这样安慰自己,一边又窃喜不已,若不是有着超过这个时代千年的学识,他还真只能夹着尾巴做人而已了,万万是不敢这样张扬的。

王旁道:“沈兄太过谦虚了,你的对联,就是小弟父亲也是赞叹不已的,你那长联,家父还说是‘诗中之诗’呢!”

沈欢脸黑了起来,“诗中之诗”,在后世,貌似被人说是对楹联误解的称呼,应该没有赞誉的意思吧,怎么由王旁说来,好像是王安石对此的赞扬了?

“见笑大方了!”沈欢只能这样客套说着。

王旁听了以为他在谦虚,连忙说道:“沈兄,小弟可没有乱说呀!不说什么,单凭这个书房里的对联,说出去,即可成为众多读书人的座右铭。沈兄句子优美又有寓意,当得这个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