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北宋仕途 第1章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5部分(第1页)

今因为朝政弄得焦头烂额的他乍闻此计,像溺水者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深觉可行,与欧阳修暗自斟酌,三天后一道晋见官家,说出此计,由他决定是否实行。

“欧阳参政,此计真是你想出来的么?这可不合你的为人作风呀!”赵曙又追问,他总觉得此法太过难以接受了点。

韩琦也一脸疑惑地看着欧阳修,之前一直在斟酌此法的可行性,一时倒忘了此计的来源。

欧阳修一脸平静地道:“陛下,正是臣所想!成与不成,全看陛下旨意!”诓太后手诏,此法由一个臣子所出,总为天子不喜,虽然他贵为参政,不怕天子猜疑,不过总令人不舒服。他算是替沈欢接下了这份罪责,若是让天子了解是沈欢出谋,对他今后的仕途就是坏事了,没有皇帝喜欢胆大包天的臣子。

“永叔先生,今日之言,出晚辈之口,入先生之耳,还请为晚辈隐瞒一二!”这是沈欢最后对欧阳修的请求,颇为诚恳。欧阳修答应下来,如今纵是天子问起,也替沈欢承担了这些因果下来。沈欢人不坏,这个胆大的法子也不是没有人想得出来,虽然有点大逆不道,但依然无损人品,这不过是手段而已,“术”之一道,无可厚非。这是欧阳修的看法,他喜欢提拔后辈,不希望沈欢因为此事在今后的仕途里有所损伤!

“我已经老了,能为这些年轻人担待多少就担待多少吧!”抱着这个保护年轻俊才的心思,欧阳修甚至有点欺君了。

赵曙也犹豫了,此计确实具有可行性,可为人子女,做出这种事,总不是很令人开心,迟疑地问道:“韩相公,你怎么看?”

“若陛下打算实行,臣可以做得天衣无缝。”韩琦的心思很简单,这是一个可以快速解决朝堂争议的法子了,他数十年宦海沉浮,官场斗争,再龌龊的手段都见过,如今此计,也不过是小儿科罢了,倒不值得多少惊讶。再说此法一旦实行,他与天子就真真正正是坐在同一条船上了,绑在一起的三人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有利于加强他与天子的关系,更能稳固他的相位,如此好事,何乐而不为呢?不过他也是老油条,做事滴水不漏,不肯直接表态,毕竟风险颇大,一切还是由皇帝来裁决吧。他是个臣子,只需要为官家分忧即可!

“这……”结果的好处赵曙当然也看得见,不过心底的最后一丝良心令他迟疑罢了。静静地坐在龙椅上半晌,有点无奈,又有点心伤。罢了罢了,皇帝就是皇帝,一切只是为了权力与天下打算而已,何来仁慈?既然对自己有利,又有什么不敢做的呢?仁宗时代已经过去,太后也该做好她的太后就行了,何必再来混这趟混水呢?

天下,终究是皇帝的天下!赵曙站了起来,甚有威严地大手一挥,沉声说道:“欧阳参政,替太后起诏书吧!”

“臣遵旨!”欧阳修不敢怠慢,接过御案上的毫笔,以太后的口吻,起草了一份允许濮王称考为皇的诏书。

诏书过目后,赵曙把它递给了韩琦,道:“韩相公,太后签押一事就劳烦你去做了!”

“遵旨!”韩琦小心地接过诏书,他为相多年,与宫里太监倒也有几分交情,只要动嘴一番,不难让他们乖乖听话。

看着恭敬地退出大殿的韩琦与欧阳修,赵曙嘘了一口气,背靠在椅子上,喃喃地道:“娘娘,不要怪朕,这只是手段罢了!”心头隐隐宽了许多,半年来紧张绷紧的心弦在这一刻慢慢松了下来。

“不过……这真是欧阳永叔想出来的法子么?”赵曙皱了皱眉头,“也许,该仔细查一查吧!”他渐渐地陷入了沉思里。一切就等一次万事俱备的早朝了!

治平元年十月初三,垂拱殿早朝。待百官归位,有太监高声宣称太后有旨来朝,不明事情真相的臣子不由得都惊疑起来,按理说太后守礼有节,既已还政,一般都不会再干涉朝政。上次手诏实在是朝堂汹涌,再也难以忍受,出旨责怪了一下辅臣而已。

韩琦与欧阳修相视一眼,不由微笑以对,再看皇帝,也一脸欣喜,急忙令司礼太监宣读懿旨。司礼太监用他那尖尖的嗓音在静若寂寥的朝堂高声宣呼:“本宫近闻朝堂又起濮议之论,中外汹涌,莫衷一是,以至朝政壅塞,天下不定。然天子既有孝心,本宫岂有不成全之理。可许濮王称皇,其他夫人等可一并为后。诸位大臣当兢兢业业以报效朝廷,不该再为此事纷争不休,记之,切之!”

朝堂瞬间静了下来,政事堂诸人欢喜莫名,其他大臣面面相觑,待见着了太后亲笔签押,当不是谬误。一时间不懂说什么,都没有说话。谏院的司马光皱紧眉头,看到韩琦与欧阳修的喜意,哪还不明白过来,心里叹息:“太后岂有同下两个相反诏书的可能!韩相,永叔公,你们真做到这个份上了么?罢了罢了!”看着一脸死灰的御史台诸人,他也大有兔死狐悲之感。

官家赵曙昭书在手,不禁意气风发,高声打破朝堂的沉默:“既然太后亦同意濮王称考,那么朕就下旨为濮王改庙立嗣……”

“陛下,三思啊!”天子还未说完,底下就跪下了大半臣工!

赵曙一看他们又要来劝谏一招,更怒了,不少下跪之臣都属于台谏两院,特别是看到连他未登基之前藩邸幕僚王猎、蔡抗也都跪在其中,更觉得难以理解:“怎么,连太后都同意了,难道你们还敢反对不成?”

其他人倒不敢说什么,只有侍御史吕诲抗声辩道:“称亲之举,令陛下失却大义,臣弹劾宰辅韩琦、参知政事欧阳修,两人倡导邪义,害天下风化,臣请陛下贬两人外藩!”

赵曙怒道:“韩相两人为政事兢兢业业,岂有无罪遭贬的道理!”

吕诲硬道:“臣与两人势难两立!”

赵曙愣住了,一时不好回答,忙问韩琦、欧阳修有何建议。

韩琦只说由陛下裁决,欧阳修忍不住了,他自认一心为公,在吕诲口中却成了小人,还一再攻击自己要官家贬谪他,泥人也有三分气,道:“陛下,御史以为理难并立,若臣等有罪,当留御史。”

这下赵曙懂做了,当即下旨让吕诲离开朝廷,到蕲州做知州,另外御史台中丞也受到牵连,一并迁出,还有其他几位比较顽固的臣子如吕大防、范纯仁总共六人,也都一起外放。

此举令群臣吃惊不已,一下子去了六大言官,朝廷威信何在,司马光觉得自己不能再退缩了,连忙出列道:“陛下,言官所论,俱是职责所在,若以言罪之,岂不是令天下有识之辈寒心!对陛下声望皆是不利呀,还请陛下三思而行!”

赵曙道:“吕诲既说难以两立,难不成要朕迁出宰辅?”

司马光也道:“当不罪众!请留其他大臣!”

赵曙又问:“司马大夫认为有谁是可以留下的?”

司马光想到沈欢的提醒,沉吟片刻才道:“侍御史范纯仁、吕大防忠心为君,请陛下留之,不然尽黜言官,恐令人难以心服!”